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大学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论文

工作报告 时间:2021-08-01

【www.haohaowg.com--工作报告】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首批获准开办的专业,以培养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专门人才为己任。如今,该专业早已经风光不再,报考人数逐年下降,招生份额也大幅度削减。许多学生的书桌被成堆的关于英语、计算机、研究生考试、人际交往、求职面试及各类快餐式读物等所占据,很少有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对此,首都师范大学曾做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不论哪个学历层次的读者,传统经典名家很少被列在他们阅读书目的前十位。

  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涉颇杂,该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求通晓文学知识外,对管理、文秘、新闻等方面的理论也应略知一二。在职业分工不甚精细的经济时代,就业面较为宽泛,自然会受到很多人的青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理工科应运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汉语言文学等文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逐步被吞噬,其就业竞争力也随之下降。受浮躁的社会风气与就业压力的双重影响,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逐渐下降。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该专业就比较勉强;进入之后,学习动力亦不足。尤其是古代文学课程,境地更为尴尬。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门课程的内容与当今时代有较大距离,因而对它不甚重视。因而古代文学经典也少有人问津。那么,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该如何进行古代文学课的教学?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重视阅读经典

  目前,高校中文学课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多是通代类、断代类、专题类课程,并被冠以“专业基础课”或“专业核心课”,以彰显其重要性。其教学也形成了一整套与文学技能教育相脱节的文学史教学的理念和模式。这种模式不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为根底,而以某种理念为依据,对过去发生的文学活动进行解读和阐释,导致文学中固有的感性、智慧、生命理想等审美本体被遮蔽、遗忘,学生收获的是空洞的概念、理论,而不是关于文学本身的理解。这种“教学知识化”的方式,遮蔽了文学经典的魅力。这种教学模式所建议的阐释体系将学生与文学的联系隔开了。虽然有的学校也开展了一些原著经典精读类教程,但这些课程并没有实实在在地精读原典。其开设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学术研究,而不是为了深入地阅读或模仿式的创作。所以,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只懂“文学理论”,而不懂“文学”的非专业人才。许多课堂以传授文学知识为重点,作品赏析往往也是理论先行,不重视学生与经典近距离的“接触”。教师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的状态当然也就可想而知了。结果,四年本科下来,学生只背诵了应付考试的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题的答案,而缺少对经典的阅读。而相关教育者实则应该是引领学生,让他们深度阅读文学经典,静心感悟经典。古代文学经典是古人生命的文字表现,以及精神的体现。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作品,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阅读与感受,不能剥夺他们作为生命个体的主体作用与内在需要,也不能剥夺他们作为生命个体与古代文学中的生命精神进行“沟通”的可能性。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在学生对作品诵读、体悟的基础上,进行规律性的知识归纳,是提示、点拨、补充,而不仅仅是相关知识点的勾勒与讲解,也不是代替学生阅读。

  二、注重德育的渗透

  文学是人学。大学文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启发人的灵性,培育人的精神自觉能力,提升人的生命境界。讲授古代文学,要与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古代经学、史学、子学结合起来,经由文学文本的阅读、讲解与传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获得审美愉悦,进而达到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的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价值和审美取向。它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融进了人的生命意识,肯定了人的生命意义,展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它以审美的方式,全面反映和表现了人生,以感性的形式,使人充分认识自我和大千世界。它倡导的是“仁爱和谐”“崇德修身”“建功立业”等做人的原则、理念。老子、庄子、孔子等先哲教导人如何认识自己,突破自我,如何爱人。体会、感悟这些文学经典,有助于学生审美观的构建,有助于启迪学生追求真善美。当学生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学习体会到了这些体现人类最高价值的、真善美的东西后,学生在现实社会里,就不会轻易地被不良的价值观所影响。学习古代文学,不仅可以学习古人的智慧,而且可以以拥有高尚的境界、精神的古人为榜样,不断提升人格、升华精神、净化心灵。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将人格修养与技能训练并行。内化于心,外践于形,将文学的生动性、艺术性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品格教育相结合。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其精神境界,做到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

  高校文科教育的目的,除了提升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拓展他们的想象能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塑造健康人格、提升精神境界。在塑造健康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等方面,中国古代文学中所包含着的巨大的感染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千百年大浪淘沙而留存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应深入挖掘古代经典的潜在价值,不断思考、创新古代文学教育方法,激发该学科的生机和活力。

  三、加强能力培养

  中国古代文学内容广泛,处世、为学、理财、用兵,以及治国之事理、谋略之方法都囊括其中,它是古代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包含着诸多人生及社会的道理,其内涵可以指导人生,指导人的社会实践。日本人从《论语》《老子》《庄子》《孙子兵法》《菜根谭》《三国演义》等经典中,发掘出管理、公关、企业策划等方面的理念说明,中国古代经典是有益于社会实践的。其能历经千百年的大浪淘沙而流传下来,证明它不是“死”去的老古董。所以,即使今天社会如此进步,科技高度发展,但文学经典仍会以它对社会、对人生永恒的价值,而发挥难以估量的作用。学习古代文学,须结合现实社会和实际情况,把经典从书本引向社会、引向人生,进而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包括:第一,阅读、鉴赏、分析的能力。教学者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主题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将经典原著,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展示出来,增强趣味性、生动性,引起学生注意。也可以预设问题,提炼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搜集材料,阅读作品,思考分析,总结汇报。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评、总结和归纳。第二,写作能力。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写作能力培养的课程主要有作品阅读、基础写作、应用写作等课程,但其所占比例甚低。极少的写作课,也以系统讲授写作理论知识为主,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训练。结果是培养出的中小学语文教师,自己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范文;培养出的文职人员,自己拿不出一篇通顺的宣传稿。在这方面,古代文学经典的参考价值和示范作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第三,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既要联系文本产生的社会背景,又要联系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启发、引导他们进行分析、思考,认识自我,认识社会。

  当下,部分教育者把培养学生简单地理解为向市场提供就业人才,学校也因之变为“人力加工厂”。对理工专业的学生,按市场的需要,传授专业知识,进行技能培训;而对中文、历史、哲学等文科专业,则因与市场关系的“疏远”而不受重视。其直接后果就是,在缺乏人文教育的环境中,学生只学会了应对考试的知识,而没有将所学所知运用到生活中,更谈不上服务社会了。面对这一现实,文学教育从业者必须研究、探讨出一套合适的应对措施,尤其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大学古代文学是一门极重要的课程,其教学方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文学教育者在具体的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古代的文学经典,并让他们密切联系实际,注意能力的培养。要以育人为根本,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fanwen/126028/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