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浅谈建筑新材料的发展方向_浅谈医德的内涵与当代医学生医德培育目标论文

生物 时间:2021-04-11

【www.haohaowg.com--生物】

  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在《Science》勘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三十多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疾病谱的转变、医学发展的社会化以及医学与相关学科的渗透,使得这一现代医学模式逐渐确立。医学模式的转变随之推动医学教育的转型,在传统医德教育中,以培养“道德完人”为目的的美德论教育,必然要面临的单一性向系统性的现代转型。随着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提出,医患冲突的不时闪现,医学生医德培育的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从医德的内涵出发,结合当前社会存在的医德问题论述当代医学生医德培育的目标。

  一、医德的内涵

  “医德”通常被简单地认为是“医生的职业道德”,但笔者认为将“医德”二字做拆解,根据“医”与“德”的不同阐释,可以有以下几种理解:当“医”指代“医学”作为一门学科简称时,可以将“医德”理解为“医学中的伦理规范”;当“医”指代“医生”,作为一种职业理解时,“医德”就自然而然表达的是“医生的职业道德”的涵义;当“医”微观化,作为单一的“医者”的个体来理解时,“医德”可以理解为一名医生所具有的品质与修养。可见,医德的内涵由大而小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不同层面的内涵理解也给医学生医德培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医德”是医学中的伦理规范。《中国百科大词典》指出医学是认识、保持和增进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是与自然和社会相互联系着的人,鉴于人的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医学也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学科理论的医德是医学发展过程中,用以指导和评价相关医学实践的道理,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一是医德是医学研究中的伦理约束。医学是人研究人、人干预人、人改变人的科学。在医学的研究中必然涉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伦理道德的标准也在变化,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医学道德阶段性地约束着医学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告诉从事医学活动的人们,什么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以调节人类社会的伦理关系,维护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有序发展。

  二是医德是医学实践中的是非判断。在医学实践过程中,每一种不同的选择都将面对医学道德的是非判断,而每一次的医学实践也是在医学道德是非判断后作出的抉择。医学道德告诉进行医学实践的人们:做什么是错的,是不应该的;做什么是对的,是值得肯定的。从而发挥医学道德作为是非准则的标准作用,决定着医学实践发展的主流方向,增进人类社会的文明。

  三是医德是医学教育中的价值向导。在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中,必将面对医学教育的价值引导问题。在培育医学传承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中,医学道德向从事医学学习的人们指明了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什么是可以忽视的,从而指导人们在学医的道路上做好价值排序,作为相对稳定的价值向导,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保障医学价值的趋同,医学科学的发展。

  2.“医德”是医生的职业道德。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它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医德是在社会道德制约下,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等方式向医生这一职业的群体表达的积极角色期望,是通过规范要求、信念内化等途径实现医患关系、医际关系、职业与社会间的关系调整的行为准则。

  一是医德是社会对医生职业的积极角色期望。随着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当医生成为一种社会职业,医德就成为了医生这一职业群体的公德。医德就是社会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于从事医生职业的群体做出的积极正向的角色期望,表达社会整体对于医生职业群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一种最佳道德表现的希望,从而明确社会对这一职业群体的要求。

  二是医德是医生职业群体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在社会生活中,每一种职业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也要履行这一职业的社会义务,医德就是对于医生这一职业的所有从业者提出的行为准则的要求。医德告诉从事医生这一职业的群体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什么行为是符合要求的,什么行为是违背要求的,从而实现对医生群体的行为规范。

  3.“医德”是医生的品质修养。医德作为从医者的道德人格理解,可以将之称为从医者的品质与修养,也可以定义为从医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产生、积累和发展,并逐渐稳定下来的心理状态。在内表现为医者个体对于自身的一种品质自律,在外表现为医者个体对于自身的一种行为控制。

  一是医德是从医者的自律品质。医德作为从医者的一种道德品质理解,体现的是从医者个体的自我约束、内化要求。只有从他律发展到自律,从社会期望、职业要求转化为从医者内心认同的信念和持续坚持的信仰,才能成为一个从医者真正稳定的道德人格。

  二是医德是从医者的修养行为。医德作为从医者个体的一种品质,也必然体现在从医者个体的外化行为模式中。从医者有什么样的医德品质就会有什么样的医德修养行为,医德既是一种可评价的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可表现的道德行为。只有通过外化的道德行为的观察才能实现对道德品质的评价。

  医德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化充实,在不同的视野下也具有着不同角度的表达,无论从学科领域论述医德,或是从职业规范论述医德,还是从个人修养论述医德,都体现着一种约束,或是他律或是自律;还体现着一种取舍,或是选择或是放弃。医德通过隐形的力量调整医生与其他社会人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二、当前社会存在医德问题的分析

  当前社会存在的医德问题可以归结为缺乏三心:首先是缺乏爱心。表现为当前部分医生存在两种危险的倾向:一是技术化。不把病人当“人”,只看作疾病的载体、医疗技术施予的对象。二是商业化。只把病人看作消费的主体和尽可能多的赚钱机会。其次是缺乏进取心。表现为面对疑难杂症等未知挑战时,缺乏主动性,畏惧探索。再次是缺乏责任心。表现为迷信权威,实施过度的实施防御性医疗。根据医德培育的一般规律,可以从知、情、意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展开分析:

  1.片而的医德认知。医德认知是对医德相关问题的认识,包含对医德内涵与医德行为思考、判断与评价,是相对稳定的思考与选择过程的模式。医德认知是将医德要求转化为医德品质的首要环节,是医德行为形成的基础。当医生不把病人当作“人”,而仅是疾病的载体,这意味着医生只看到病人生物属性,忽略了病人作为“人”的本质属性,难以考虑到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于治愈病人的影响,更难以给予病人应该有的作为“人”的尊重。如果医生仅仅把病人当作自己施展医术对象,只看到了诊疗过程的表象关系,那就忽略了医生职业的救死扶伤的天职。医生治病救人,病人确实是医生施予医疗技术的对象,但此行为的最终目的是减轻病患痛苦,救助治愈病患,而不展现医生高超的医疗技术或是满足医生求知、研究的兴趣。当医生把病患看成消费主体和赚钱的机会,那么看到的仅仅是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谋生职业中主客体的经济关系,却没有看到医患之间共同面对疾病的战友的合作关系,也辜负了病患生死相托的信任,站污了医生身份的圣洁与光荣。片面的医德认知导致不符合医德准则的行为,必然导致医患关系的破裂。

  2.淡漠的医德情感。医德情感是医生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对医学卫生事业及患者所产生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情感态度,是一种或爱或恨,或喜或恶的内心体验。当医生不把病人当作“人”,只看成疾病的载体或是医疗技术施予的对象,那么他在治疗病患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更多的是自己完成一项工作或成功或失败的喜与忧,不可能对于病患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感同身受,这样的医患关系中没有了情感的互动,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漠视。当医生仅把病人看作消费的主体和赚钱机会,那么病人自然就认为他花了钱就应该“买”到健康,而医学是一门存在技术缺陷的探索性学科,这是医疗行业区别于所有其他服务性行业的重要特征。这种商业化的倾向致使医患站在了看病只能看好、救人只能救活的违背自然规律的高压标准下,医生必须战战兢兢地“服务”,留好每一项支持专业判断的“证据”,考虑所有可能性,进行更多检查,开出更大处方,必然导致了过度的防御性医疗。最终忽略了问诊等传统诊断手段,让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与仪器机械对话,减少了医患之前沟通的机会和时间,医患之间难以形成合作互信,宽容互谅的情感态度,医患之间情感也将更加淡漠。

  3.薄弱的医德意志。医德意志是指医务工作者自觉地克服在医学学习和实践中履行医德义务遇到的困难的毅力。在医学学习与医学实践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面对困难是否履行医德医务,是知难而退还是排除万难,依靠的就是医德意志做出的选择。在面对医疗实践中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借鉴的情况,是消极地对症治疗,还是责无旁贷地迎接挑战、勇于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面对医学学习与研究中发现的与权威或传统医学认识相悖的情况时,是怀疑自己、墨守成规、屈从权威、放弃研究,还是实事求是、继续探索、审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身边出现趋炎附势为经济利益或是名望成就而放弃医德追求的同行,是随波逐流还是慎其独也。这些选择都考验着医务工作者的医德意志,在正确的医德认知下将医德规范与要求内化为自己内心的信念,自我完善,自觉追求,才能在各种名利诱惑下,坚定意志慎独行事,提高自身医德修养。

  三、当代医学生医德培育的目标

  医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个体生命获得有意义的体验和追求,在呵护生命、维护健康的同时,激发人们追求生命意义,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精神需要,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当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逐渐确立,而医学生的医德培育要结合当前社会存在的医德问题,挖掘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精髓,提出顺应医德传统又符合当前实际的具体的培育目标。

  1.勤于钻研,精益求精。医学作为一门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属性的科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得到新的结论,继而再出现新问题,再寻求新的解答。在个体应用上,每个生命体更有不同特点,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因为每一个具体问题的微小差异,解决方法在应用上仍有区别,救治结果依然存在差异。因而医学的学习更可谓“学海无涯”,更加需要医学生勤奋与钻研的精神,不论在理论学习阶段或是在临床见实习阶段,还是正式从医阶段,勤于钻研,精益求精,探索医学的奥秘,以最小的代价换取生命的健康与质量,是医学求学者不懈的追求,是医务人员在学风方面必须履行的医德责任,也是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医德品质方面的学风要求。

  2.诚信严谨,求实慎独。诚信是立人之本,从业之要,既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最基础要求,也是医务人员要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要求,更是医学生医德培育的最基本要求。为医者,只有秉持诚心,忠诚于患者和医学事业,做到对人诚、做事实、守信用,才能赢得信任,提升医学造诣。严谨即严肃谨慎、细致、周全,这是出于对珍贵生命的尊重,也是医学学科特点的必然要求。求实慎独就是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仍然做到实事求是、客观理性地从事医学研究,从事医疗工作,坚持自己的医道信念,自觉履行医德义务,不做任何有违客观事实、有损病人利益、破坏医者形象的事情,做到不为名不为利,坚持原则,默默献身医学事业。求实慎独是一种医德境界,也是医学生医德培育在自律方面的要求。

  3.互尊互学,团结友爱。互尊互学,团结友爱是医者正确处理医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医学生医德培育在处理同学、同行人际关系方面的要求。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也是一种文明的社交方式。在互尊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互学,互尊、互学是医者间共同探索医学奥秘、钻研医学难题、顺利开展医疗工作、建立良好医技关系的基石。团结才能凝聚力量,友爱才能凝聚人心,所有的医者们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为医学献身,为患者服务的从医目的,才能在遇到医学难题时形成合力,不论差异,如友相爱,才能在面对医学困境时亲密协作,不断解答医学难题,摆脱医学困境,提高自身德艺,推动医学发展。

  4一视同仁,文明言行。一视同仁即对不同的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同施仁爱。药王孙思邀在《大医精诚》中提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娃,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论患者是贫是富,是长是幼,是妍是娃,是愚是智,都应该一视同仁,得到医生从人格到权利的尊重。文明言行要求举止端庄,言语文明,两千五百多年前,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也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够治病,一是对症的药物,二是良好的语言。”良好的语言与对症的药物一样对于治疗疾病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一视同仁,是对病人的权利和尊严的普遍尊重和关心,体现医患交往中社会地位和人格尊严的平等。文明言行,不仅体现自身的文明素质和医德修养,也赢得病患信赖与合作,并且有助于病人康复。一视同仁,文明言行是医患交往的行为准则之一,也是医学生医德培育在医患交往态度和言行方面的具体要求。

  5.通达共情,积极关注。通达共情,是指能够准确了解他人的情绪,畅通无阻地传递对病患疾苦感同身受的情感,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积极的感觉能力,并将设身处地的体验准确表达的能力。积极关注原是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正向价值观。医学是面对疾病、痛苦、死亡的科学,如果没有一种积极正向的价值观,无论是医者还是患者,都必将面对身心俱困的悲观情绪中,难以获得正向前进动力。积极关注既是对自我的积极关注,也是对患者对疾病的积极关注,是对自身遇到的困难的乐观主义,也是对患者一切积极面的强调关注,当然这不是对病情的盲目乐观和对疾病不良趋势的漠视,是在自我成长与医患交往中立足事实,传达正向情绪的医德情感能力的要求。在通达共情的基础上做到积极关注,不但能够恰当地表达医者仁心,更能够有效地传递治愈疾病的正能量。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jiaoan/103557/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