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新加坡博物馆在华人文化意识重构中的意义论文

科学 时间:2016-08-17

【www.haohaowg.com--科学】

  论文摘要:新加坡有很多保存、反映华人文化的博物馆。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博物馆在华人文化重建方面的作用。新加坡的华人店铺和街区也保存了华人文化的元素。《联合早报》对博物馆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实体予以大量的报道。

  论文关键词:新加坡;博物馆;华人文化;文化意识

  在喀布尔博物馆的大门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存在,这个民族就存在着。”这句陈述几乎可以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者的箴言。博物馆以其独具的文化慧识和深邃洞见影响公众、开启心智,为人类文明摆脱危机提供知识与道义的指引。新加坡政府逐步加强博物馆在华人文化重建工作方面的作用。《联合早报》对博物馆所表现出的文化实体予以报道与恰当的评价。

  一、新加坡博物馆中的华人文化

  一般来说,博物馆是征集、保藏、陈列和研究文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展览的文化教育机构,是收藏和展出国家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遗存的宝库。更本质地看,博物馆体现的乃是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基础上的文化共享与文化参与。一个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其能有效地将藏品及研究成果与社会公众联系起来。收藏、研究、教育是现代博物馆所共有的三项传统功能。近代的有识之士早就有此认识,许多发达国家也早已把博物馆看做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成年人理想的终身教育学校。

  新加坡有十几座博物馆,其中最着名的是新加坡历史博物馆,其前身是成立于1887年10月12日的国家博物院。经过百年来的风雨历程,历史博物馆已成为~座华人文物展览中心。历次的改革、扩建与翻修,越来越彰显出华人文化的重要性。

  为了纪念古代华人开发新加坡的功绩,馆外竖立了一尊华人半身铜像。馆内展示了中国自周朝至清代的各种器物。馆内还陈列了明代郑和的灯光景箱,配上数只郑和下西洋的舰队模型,再加上板面上那些在历史上曾对新加坡作出过贡献的华人先驱者的肖像,构造了一种立体效果,它使今人宛如走进时光的隧道,和祖先站在了一起。博物馆楼上还有一个永久性陈列——“早期土生华人的生活”和一个临时性展览——“早期华人婚娶文物”,生动地展示了新加坡早期华人传承父母之邦婚姻礼仪文化的风情。正如荷兰学者米克·贝尔(MiekeBa1)所指出的那样:“博物馆的设置是对这样某种观念的认真追思,是一种话语,博物馆现象不能被看成单纯而又浅显的存在,而是在符号学的导引下观照其丰富的、综合的文化含义。”在象征与维持民族性的过程中,文化的表征是一种关键的因素。当某种表征民族性的文化符号普遍地成为人们的认同(特别是情感的认同)对象时,对于民族性的认识就不再是外在和肤浅的,而可能内化为意识中的真实内容。因此,新加坡历史博物馆可以看做是华人文化特征的象征,是保护民族传统的重要手段。

  新加坡政府还为土生华人文化找到了一个永久安身之处,那就是亚洲文明博物馆。从1997年4月开幕以来,亚洲文明博物馆已成功举办了多次以华人文化为主题的展出,引起相当大的关注。2003年,亚洲文明博物馆旧馆改名为土生华人博物馆,专门展出各种富有传统色彩的土生华人文物,促进了人们对土生华人文化的了解。

  土生华人文明展,展示了包括新加坡、马六甲、槟城、爪哇和苏门答腊的土生华人文物。展览由四大部分组成:一是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主要由照片、口述历史、先贤故事组成;二是娘惹与巴巴(即土生华人妇女与男士),展示他们的服饰、随身用品和结婚礼服;三是首饰与珠宝;四是银器与陶瓷。展品总数300多件,除部分私人收藏,绝大部分为该博物馆的馆藏。据悉,土生华人文明,成为亚洲文明博物馆新设立的永久性展览。

  正是由于认识到博物馆在华人文化发展与民族精神内聚方面的重要性,因此,《联合早报》在本世纪初特别加强了对博物馆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特征的介绍,注重新闻报道深入文化精神内核。

  二、另类博物馆——华人店铺

  当全球化具体表现为经济的互相依赖和文化的进一步相互作用时,它也在文化领域造成危机,因为它威胁到许多文化表达方式的生存。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扩张是当今文化危机的主要根源。人类在文化问题上的共同利益,被更多地表现为强势国家、地域或群体的利益。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肆意肢解,将会藉由“共同的需求与命运”、“共同的目标”掩盖或忽视利益主体的差异性以及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对抗性,使文化保护成为一句美丽的空话或一种不公正的暴行。

  商业、经济的发展是现代化发展的源动力,也是现代社会构成的根基。在今天,文化的全球扩张,实则是经济实力的较量。尽管经济基础决定了文化等上层建筑,但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巨大的反作用力,两者不可偏废。如何使商业经济与文化传统做到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积极面对强势文化的挑战与威胁,是各民族面临的重大问题。

  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鼓励华人文化产品的国际输出。在国内扶持民众开办各式各样的华人文化商店,建成华人文化街道与产品集散地,希望各大部门、单位等通过宣传、标贴,增强周围环境的华人文化色彩。

  《联合早报》对一些具有浓郁文化色彩的商店进行了采访与编写,介绍新加坡街道华人文化发展与意识重构的最新态势,探究其商业与文化的结合方式,将其作为另一类型的“博物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

  2003年11月4日的《联合早报》刊登了署名胡文雁的《东海岸路重现土生华人文化:逛一街的时代缩影》一文。文章说,新加坡的加东和如切一带,原是土生华人的聚居地,极富特色。但是,因为时代变迁,这批“原住民”搬的搬、走的走,浓郁的土生华人生活气息不复存在。近几年,由于新加坡政府有意识地在这一带进行华人文化重建,因此,走在东海岸路上,还是可以找到昔日的回忆、过去的痕迹。特别是沿着加东广场(KatongMal1)往东走,直到教堂路(ChapelRoad)的圣家堂(ChurchoftheHolyFamily),短短不到5分钟的路程,两旁竞有不少的土生华人餐馆。这些店铺已构成了土生华人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符号,是了解土生华人文化的另类博物馆。

  三、与时代结合的新加坡博物馆

  传统意义的博物馆文化是以实物为基础的博物馆藏品通过陈列展示而构筑的历史记忆。“现代博物馆在传统博物馆三大基本功能(收藏、研究、教育)的基础上日益发展为一种以传播、交往、审美为中心,特别是以陈列展示为中心的现代文化形态。这不仅标志着现代博物馆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的博物馆理念的酝酿和构建,意味着传统博物馆思维范式和行为模式的转换。”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博物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人,它向人们展示了进步是和文化遗产紧密相连的;博物馆保护和弘扬文化遗产,同时还为民族与社区的文化特性提供了保证;作为信息和交流的中心,博物馆是非正式教育的理想场所。所以,在当代文化背景中,博物馆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土生华人是东南亚地区的特有族群,富有传统色彩的土生华人历史文物,引起了新加坡科研人员的浓厚兴趣。新加坡政府也鼓励科研人员对华人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他们借助先进的媒体科技,建立一个虚拟的土生华人数码博物馆,使古老的华人文化与数字化时代同步行进,神秘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

  新加坡历史博物馆利用高科技配以文物来呈现生动的展览,利用灯光和声响效果,将观众带人历史长廊,让他们身临其境般地了解历史。该馆推出了深受国人欢迎的多媒体展览“我们的故事”。这部经过重新包装的高度清晰的立体影片,已成为该馆永久放映的一部历史教育片。

  《联合早报》报道说,韩籍研究工程师宋美慧多次造访新加坡土生华人协会以及新加坡国家文物局旗下的博物馆,四处“挖掘”土生华人的生活写照及文物图片。有趣的是,宋美慧想研究的不是文物细致精美的花纹图案,而是如何将一件件历史文物“克隆”到电脑内,创建一栋立体的“数码博物馆”。宋美慧说,土生华人文化是新加坡和东南亚地区独有的文化遗产,很值得加以保留。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德国弗劳恩霍芬电脑制图研究院于1998年联合创办的先进媒体科技中心在2001年底展开研究,尝试采用虚拟实境的技术,把各种文物制作成几可乱真的三维数码模型。这项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让数码博物馆的外观,看来就像一栋土生华人居住的百年老店屋。参观者可以如坠入时光隧道,“走进”土生华人家里,观赏到古色古香的家具和色彩斑斓的器皿。如果这项研究得到政府机构或土生华人团体的资助,预料在三五年后,新加坡就能拥有第一栋以土生华人为主题的数码博物馆。

  博物馆的形成包含着一种同化特定对象的无意识过程。当博物馆事实上已经成为某种文化的象征物时,它的萌生与增容实际上往往对应着特定自性(identity)的近乎无条件的强化。尤其是当这种无意识过程与民族的自性联系在一起时,更是如此。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时刻,人们才会比较深切地理解看似展示与存储物品的博物馆的整体性意义。博物馆可以成为强有力的、确定自性的机器。驾驭一个博物馆恰恰就意味着控制某个社会的表征及其某些最高、最有权威性的真理。米克·贝尔曾经透彻地指出:“博物馆其实是一种‘双重的显现’(doubleexposures)。展览品本身的存在是一种显现,而经过博物馆策划与组织的展示则是另一种显现。这种‘双重的显现’融入了展览品的意义,也添增了展览品以外的意味。”今天,在新加坡博物馆的本地参观者当中,也只有5%是年轻人,其中还不包括由学校带团组织的学生。针对新加坡的年轻人不爱参观博物馆,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决定把他们喜爱的事物带进博物馆,以街舞、嘻哈音乐和涂鸦艺术等街头流行文化为“饵”,吸引年轻人走进博物馆,摆脱博物馆沉闷、老旧的形象。为了让这一计划更符合年轻人口味,新加坡国家文物局与南洋理工大学传播系学生合作,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内容包括街头时尚、另类音乐、网络游戏、涂鸦艺术、动画、现代舞和电影等。国家文物局希望这些活动能吸引介于l5岁至29岁的年轻人参与。可以相信,只要博物馆作为文化的重要构成的地位不会改变,只要它作为一个文化的活的观念存在,那么,有关它的话语就不会远离人们而去,只会变得更加重要和复杂。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jiaoan/2160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