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案

历史 时间:2023-04-19

【www.haohaowg.com--历史】

  导语: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案。欢迎阅读!

  第一篇:《高一历史必修二第5课 开辟新航路》教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学案(5)

  第5课 开辟新航路

  一、本课目标

  1、课程标准: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重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影响

  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二、检测反馈

  知识点1 “东方的诱惑”——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

  1.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C.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2. 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C.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3. 地圆说的流行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条件之一。新航路开辟不久一位德国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它反映出(   )

  A.世界各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C.中国与西方的贸易日渐频繁 D.人们对世界尚缺乏全面了解

  知识点2 新航路的开辟

  4.以下航海活动由西班牙王室支持的是(   )

  ①迪亚士抵达非洲南端②达.伽马到达印度 ③哥伦布从欧洲直通 美洲的新航路  ④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5.15-16世纪西欧国家开辟的新航路主要有(   )

  ①由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   ②由欧洲绕道非洲到 亚洲的新航路   ③由欧洲到非洲的新航路    ④由欧洲绕道美洲到亚洲的新航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④

  6. 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分界线。这意味着(   )

  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B. 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C. 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 D. 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知识点3 “走向会合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7. 马克思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主要是指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   )

  A.贸易范围的扩大B.资本的原始积累  C.商品种类的增加    D.美洲的殖民化

  8.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器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   )

  A.新航路的开辟 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第二次工业革命

  9. 新航路的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

  A.使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B.世界各民族历史开始融合为统一的人类历史 C.人类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    D.欧洲经济的发展逐渐超过亚洲

  10. “价格革命”给16世纪的欧洲带来的变化有(   )

  ①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   ②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     ③封建主势力加强     ④劳动人民日益贫困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高一历史必修二开辟新航路

  11.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居民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发现,文明相遇,侵犯         B.文明相遇,侵犯,发现 C.侵犯,发现,文明相遇         D.发现,侵犯,文明相遇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西航海组织和任务对比表

  (2)结合材料一,从东西方航海方式的不同,说明我国明清时期的远航事业与西方相比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13.(25分)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7分)

  问题三: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  明清时期的中国  世界市场   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0分)

  要求:

  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20宇左右。

  第二篇: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 开辟新航路》教案

  一、培养能力:

  (1)学会分析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全面影响,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以及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读图识图能力。

  (2)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比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迪亚士、哥伦布、麦哲伦的学习,培养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确立积极向

  上的人生态度。

  (2)在认识到开辟新航路是历史进步的同时,也认识到其过程的血腥味与罪恶感。

  二、教学重点: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

  (2)书本上的图片资料 。

  三、教学难点:

  1、辩证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迪亚士、哥伦布等人航行的不同

  四、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东方的诱惑(即原因和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即经过),走向会合的世界(即影响)。

  本课内容在世界近代史教材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理顺前后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整个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了人类文明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五、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乐于表现,通过高中两年的学习,对于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历史知识的储备和认知水平和抽象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六、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历史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导入)

  多媒体显示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和16世纪中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让学生比较两幅地图的区别(教师归纳:15世纪的地图七大洲中只有欧洲、非洲、亚洲三大洲,四大洋中也没有太平洋。16世纪的地图形状虽与现在不同,但基本轮廓已经与现在的世界地图没有区别了。),并说出形成这种区别是什么历史事件造成的,由此导入新课——高一历史必修二开辟新航路

  一、新航路的开辟

  (推进新课)教师提问:与新航路相对立的是旧航路,那么什么是旧航路?“旧航路”出现了什么问题让欧洲人不得不探寻新的通道?新的通道指向哪里?是什么驱使欧洲人去那里进行探寻?14世纪末的西欧人都有这种狂热追求吗?这种现象根本上反映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

  多媒体显示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学生带着以上问题阅读课文自己找出答案并在课堂上展示)

  多媒体显示“旧航路”

  (1)从中国或印度出发,到中亚沿里海和黑海沿岸到达小亚细亚转往欧洲。

  (2)从印度出发,由海路到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抵达地中海东岸。

  (3)从中国出发,由海路进红海,然后陆路穿越苏伊士地带前往埃及转往欧洲。

  教师分析:

  早在15世纪以前,欧洲和亚洲就有了贸易往来,商路主要有三条:

  一条是完全的陆路,由中亚沿里海和黑海沿岸到达小亚;其余两条则海、陆并用;

  一条先由海路到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抵达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一带;

  另一条从海路进红海,再穿越苏伊士地峡前往埃及的亚历山大。

  这三条商路最后都汇聚于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东方商品一般先运抵此地,然后转运欧洲。当时,东方的商品,如香料、樟脑、檀香、丝绸、宝石、布匹等在欧洲市场上极受欢迎,是上流社会的生活必需品,但经过波斯人、阿拉伯人、东罗马人、意大利人的多次倒手,价格一抬再抬成为极度昂贵的奢侈品。而当时的东西方贸易基本上被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所垄断,欧洲商人要想直接经营东方商品独占丰厚利润只能绕开阿、意商人,另辟蹊径。

  更严重的是十五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帝国势力强大,控制了亚欧商路的枢纽,传统的东西方贸易虽然没有完全中断,但土耳其人的横征暴敛和长期的战争使正常的商业秩序遭到破坏,商旅裹足不前。从此东方运到欧洲的商品数量急剧减少,价格却迅猛上涨。欧洲上层社会一贯视东方奢侈品为生活必需品,不惜高价大批采购,由此导致贸易严重入超,贵金属大量外流,财政不堪负担。加上西欧商人和消费者早就对居间盘剥的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怨声载道,于是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希望另寻出路开辟能够绕过地中海通达东方的新航路。

  多媒体显示 必要性

  1、商业危机:东西商道受阻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哥伦布说过:“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贵金属黄金成为人人都渴求的东西。

  材料二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14世纪至16世纪,人文主义是其指导思想。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学生根据材料回答新的通道指向哪里?是什么驱使欧洲人去那里进行探寻?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显示

  2、社会根源 :“东方的诱惑”--欧洲出现“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

  3、思想根源:人本主义提倡冒险精神

  【备课资料】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行纪》

  1271年,马可·波罗同他的父亲、叔父三人,离开了威尼斯。他们穿过西亚和中亚,到达元朝朝廷。他们受到了元世祖的接待,马可·波罗为元朝政府服务17年。1295年,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以后在一次对热亚那的战争中被俘,他在狱中口述了东方见闻,他的口述由一个叫做罗思蒂谦的人记录下来,成为《马可·波罗行纪》。

  在书中,他描绘了中国的富庶景象和繁荣的城市、众多的人口。他在书中称元朝大汗的禁卫军为男爵,共1.2万人。他说,大汗每年“颁赐此1.2万男爵袍服各13次。每次袍色各异,由此共为13色。此种袍服上缀宝石珍珠及其他贵重物品,每年并以金带与袍服共赐此1.2万男爵,金带甚丽,价值亦巨,每年亦赐13次,君主亦有袍服13袭,颜色与诸男爵之袍服同。

  唯较为富丽,而其价值未可以数计也。”他还叙述了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的宫殿和佛塔,特别说到那里富有黄金、珠宝。马可·波罗的叙述中有些荒诞的地方,例如说日本“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言之无人能信。”

  (教师提问)14世纪末的西欧人都有狂热追求黄金吗?这种现象根本上反映了什么? 多媒体显示图片《西欧商人清点钱币》学生根据图片理解: (教师引导分析)教师:图中男主人公正在干什么? 学生:数金币和银币。

  教师:他身边的女主人在干什么? 学生:看着他或者帮着他数钱。 教师:女主人手下是什么? 学生:书。

  教师:你猜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女主人会读什么书? 学生:《圣经》或者祈祷用的书,总之与宗教有关的书。

  教师:女主人并没有专心致志地读书,而是眼睛紧紧地盯着丈夫手中的钱币,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他们喜爱金钱,渴求金钱,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宗教信仰。

  教师:这幅画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欧洲人普遍的一种心态就是对金钱的崇拜。对金钱的崇拜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要。

  4、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多媒体显示)

  5、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多媒体显示)

  此时开辟新航路已成为必然之举,那么要具备那些条件才能使远航成功?多媒体显示假

  如你是当时的航海家,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远航呢?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归纳。

  多媒体显示 可能性:

  1  客观条件:

  ①物质条件:包括海船、物资和资金。

  ②航海技术:指南针的应用。

  ③造船技术:已出现了新型的轻便、多桅多帆、快速、舱宽的大船

  ④地理知识:欧洲开始流行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较高

  2  主观条件: 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多媒体显示)合作探究一: 西班牙、葡萄牙走在开辟新航路前列的原因?

  ①地理位置处于大西洋沿岸

  ②掌握了航海技术

  ③是中央集权国家,侈奢享乐需要

  ④人文主义思想提供了精神动力

  ⑤传播天主教的需要

  (过渡)在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航海家们开始了探索世界的远洋航行。

  二、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学生阅读第二目内容及地图完成表格(多媒体显示)

  教师总结记忆技巧:西班牙向西走,越过大西洋;葡萄牙向南行,绕过好望角。

  (多媒体显示)合作探究二:根据上面的表格内容归纳欧洲航海家开辟了哪几条新航路?

  ①欧洲从海洋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②欧洲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③从欧洲除出发经有由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回欧洲的环球航行的新航路。

  (多媒体显示)合作探究三:学生根据下列材料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迪亚士、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不同。

  材料一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弄城,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

  材料二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

  材料三    哥伦布被任命为发现地的统帅,可以获得发现地所得一切财富和商品的十分之一并一概免税;对于以后驶往这一属地的船只,哥伦布可以收取其利润的八分之一。                     ——哥伦布同王室签订的合同

  教师总结:

  1、目的:郑和下西洋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欧洲人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掠夺财富,特别是香料和金银。

  2、性质:郑和下西洋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新航路的开辟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属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范畴。

  3、规模:郑和下西洋规模庞大,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每次出海2.7——2.8万人,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先后航行7次;新航路开辟规模小,人少、船小。

  4、时间:郑和下西洋历时近30年,而且比新航路开辟早了近半个世纪。

  5、经费来源:郑和下西洋是由政府投资;新航路开辟的经费来自于个人投资或王室支持。

  6、历史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此后,中国的远洋航行几乎销声匿迹。新航路的开辟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人类开始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7、成就不同: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有史以来去到最远的地方,但那些地方都是早被世界所了解和发现了的。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则是发现了当时不为世界所知的一块大陆。

  (过渡)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具体有哪些影响?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多媒体显示)

  合作探究四: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哪些?(提示:从对世界、欧洲和亚非美洲的影响三大方面分析)

  对世界:

  1、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也被称为“地理大发现”

  2、加强了世界各地联系,逐渐结束各地彼此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融合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3、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对欧洲:

  1、推动了欧洲的商业发展、贸易中心转移,引发了商业革命

  2、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的道路

  3、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亚非拉:

  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jiaoan/249737/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