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_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历史 时间:2023-06-01

【www.haohaowg.com--历史】

  饮食在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甚至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根本内容。以下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随着大型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国大陆的热播,中国大陆掀起了一次中国饮食文化热。《中国饮食》、《中国美食探秘》、《大排档》等各种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电视片一个个接踵而至;“舌尖”一词更是风靡一时,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代名词。“舌尖”文化不仅在国内风靡一时,在海外,尤其是在海外华人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人们也在不断地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期待着中国饮食文化从此能够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形象的“代言人”,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的确,当今世界,信息发达、交通便利,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尤其是走向以西方人为主导的国际舞台之时,我们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在我们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舌尖”文化津津乐道、啧啧称赞之时,有必要冷静下来,了解一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我们面临的挑战,有助于我们更客观、更理性地看待中国的饮食文化,使我们在传承、发扬和推广中国饮食文化的过程中,能够扬我所长而避我所短。

  西方是为活而吃,而中国则是为吃而活

  对于中国人重视吃,中西方的观点是一致的。几乎所有有关中西饮食文化对比方面的文献资料都对此进行了总结。归纳起来中国人重视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语言表达方面:“无论何时见面打招呼都是‘吃了吗?’,说人不忠诚是‘吃里扒外’,说谁社交能力好是‘吃的开’,说经历磨难是‘吃苦’,感情中的嫉妒是‘吃醋’等等。中国人重视吃、喜欢吃,无论各种场合都能找到吃的理由:人,出生要吃、满月要吃、生日要吃、升学要吃、毕业要吃、升职要吃、结婚要吃、去世要吃;出远门要吃(饯行)、回家要吃(接风)等等。”总之,“在中国文化中,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似乎都可以吃,甚至连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也可以吃,如人们常说的‘喝西北风’等。”

  美国著名学者、传教士亚瑟·史密斯(中文名为明恩傅),早在1890年就在《中国人的素质》一书中对中国人重视吃作了如下描述:“中国人非常讲礼貌。常见的礼节是左手合起,放在右手之中,不停地朝胸部方向上下运动双手(作揖),表示在自己心中容有对方。在拱手作揖的同时,他们还互致问候,虽然常用的客套语是‘吃饭了没有’,因为在现世一切永远都在于吃。”而几乎是一个世纪后的1988年,美国作家保罗·瑟鲁(Paul Theroux)在《乘着铁公鸡畅游中国》一书中说:“在中国,如果不去餐馆吃一顿,那么任何的旅行都算不完美。除非在那个地方吃了一顿,否则中国人不会认为自己到过那个地方。”

  西方是为活而吃,而中国则是为吃而活。在吃的方面,西方人比较讲究发挥吃的生理作用,也就是说吃饱、有营养即可。而中国则赋予了吃更多的精神内涵。“西方的先哲,苏格拉底也罢,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罢,康德、黑格尔也罢,他们似乎都不大谈到饮食问题,可中国的圣贤、哲人,几乎人人都要谈到这个话题。”据考证,《论语》中孔子提到“政”字41次,“食”字也出现过41次,并且“其中30次是当吃讲的。”孔子发表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议论。

  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林语堂先生说,“人世间尚有任何事情值得吾人的慎重行事者,那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而且,中国人从不羞于谈吃。中国有以名人命名的菜名,比如“苏东坡肉”、“江公豆腐”,但是在英国,“华兹华斯肉排”或“高尔斯华绥炸肉片”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不仅如此,以苏东坡命名的菜还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羹”“东坡腿”“东坡墨鲤”等,还有以南宋民族英雄和词人文天祥(号文山)命名的江西名莱“文山肉丁”,以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命名的“大千鸡”等等,不一而足。总之,在中国,菜可以因人而声名远扬,人也可以因菜而流芳百世。

  注重原汁原味的西方人不能理解中餐的“讲究”太多

  曾有一个笑话,有一个陕西关中平原的农民兄弟,来到北京打工,非常思念家乡的油泼面。于是就想办法做了一碗,但是,左吃右吃都吃不出家乡油泼面的味道,最后,才发现,是因为没有蹲在板凳上吃的缘故。这个笑话虽然有些过分调侃,但还是说明中国人不仅好吃,而且非常讲究吃的感觉、吃的享受。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所以菜肴风味多样,从大的方面来说有四大风味八大菜系,而具体到每一个地方,都有其各自的风味特点,如山东风味、陕西风味、安徽风味、四川风味、广东风味、北京风味等。其次,中国饮食讲究美感,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中国烹饪还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更可以说是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花鸡”、“龙凤呈祥”、“鸿门宴”等。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中国饮食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从准备到制作,从制作到上桌入口,都非常讲究。

  这对于讲究营养、重视原汁原味的西方人来说,就难以理解。美国作家保罗,瑟鲁讲了这样一件事。在湖南时,当地政府官员为了能让这位美国作家帮忙宣传—下当地的景点,特意请他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但是,他却并不领情,这样评价这顿饭:“像中国人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一样,其食物也有其富丽堂皇的名称,每一道菜都有身份和来历。可是,真的吃起来,都差不多一样,很难区分……不仅味道一样,而且颜色也差不多,嚼起来都咔嚓作响。”

  中国人几乎无所不吃,令西方人愤怒不已

  中国人什么都吃,几乎是世人皆知。有个猜物谜语,说的就是这个:只要是地上跑的,除了什么之外,中国人都吃?(火车,汽车);天上飞的,除了什么之外,中国人都吃?(飞机);有四条腿的,除了什么之外,中国人都吃?(桌子/椅子)。的确,说中国人吃一切能吃的东西似乎并不夸张。什么猩唇、驼峰、猴头、熊掌、凫脯、鹿筋、豹胎、鲍鱼、鱼翅、鱼唇等,不胜枚举。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饮食对象范围在无限的扩大,食物的种类也无所不包。商家为了赚钱,食客为了一饱口福,或者东道主仅仅是出于面子,不断地追求创新,把中国的吃文化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为了一己之利,一切皆可为我所吃。

  对此,西方人忧心忡忡,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的野生动物已经不是很多,这样吃下去会让更多的动物灭绝。保罗·瑟鲁说,“他们(中国人)在杀死仅有的一些动物,太糟糕了,更可悲的是,他们这样是出于非常愚蠢的原因。也许,这样说一点也不过分——对于那些已经灭绝的生物来说,最恰当的墓志铭应该是:此物味道不错。”据说熊猫之所以能幸存下来,而没有灭绝,原因是熊猫肉不好吃。

  保罗·瑟鲁在桂林时,受邀吃了一顿丰盛的晚宴。桌上有鸽子肉、蛇汤、鹿肉、鹤肉、鱼肉、龟肉,他每样都尝了一口。这顿饭却让作者深感不安,心情即压抑又沉重。一方面是因为菜的确好吃,另一方面是因为担心中国的野生动物太少了,没有那么多的熊掌、鱼唇和鹿鼻可吃。这顿饭不仅没让这位美国作家吃得开心,反而使他深感内疚:“我厌恶我自己。这种饭简直就是那些富有而堕落的人们的消遣方式。”

  对中国人深信不疑的食补、食疗,西方人认为是“胡说八道”

  中国人吃,不仅讲究吃饱、吃好,还讲究吃出健康。一直以来中国人都很注重食补和食疗的作用,认为吃什么补什么。比如,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老虎浑身都是宝,虎鞭可以用来暖肾壮阳、益精补髓,虎睛可以镇惊、明目,虎骨酒可以活血、通络、驱风;还有鹿茸能补血养颜,强身壮体;燕窝能养阴润燥、益气补中,能滋润肌肤,使肌肤光滑、富有弹性,还能促进人体组织生长,提高免疫力;熊胆有退热、清心等作用……

  总之,绝大多数中国人对食物的医疗保健作用深信不疑,对此,西方人则认为是彻头彻尾的迷信,尤其是对因食补、食疗而猎杀大量野生动物的行为表示出极度的愤慨。美国作家保罗·瑟鲁在中国市场上看到有人在大声叫卖虎骨、虎鞭,宣扬虎骨虎鞭的神奇功效时,他简直有点怒火中烧,义愤填膺:“这就是迷信,根本没有科学依据!”他甚至想冲着售卖虎骨和虎鞭的中国女人大喊一声“胡说八道”。

  吃是一种“行贿”手段,但用在西方人身上不见得见效

  曾有报纸报道,有一位美国中学生作为交换生来到中国的一个家庭体验生活。临走的时候,中国孩子的家长特意请这位美国中学生去吃鱼翅,可是,等他介绍完鱼翅这道菜的来龙去脉后,这位美国中学生坚决地表示了拒绝,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在残害动物,是不文明的行为。的确,吃可以联络感情,加深友谊,在中国尤其如此。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筷子一提,可以可以,酒杯一端,好办好办;“通过吃,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紧张会因举杯开怀而松弛下来,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也会大化小,小化了。”近年来,我国公款吃喝之风越演越烈,“舌尖上的腐败”已经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2013年3月19日中纪委通报了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其中3起就直接与吃有关。有用公款宴请朋友的,有借座谈会之机用公款大吃大喝的,有利用村委会新办公场所搬迁之机,大摆宴席的。其实,西方人也是了解在中国,吃可以作为一种行贿手段的。湖南某地的政府官员为了让美国作家保罗·瑟鲁替当地的景点做做宣传,就邀请他吃了一顿盛宴,但不仅是多此一举,而且还给他留下了不好印象。宴会结束之后他发出了这样的议论:“中国人做事圆滑巧妙,在求人办事之前,会事先精心安排一个让人内心翻江倒海的盛宴。他们认为这个方法很管用,可是,对我来说,我宁愿不吃那条第三次夹给我的青蛙腿,也很乐意赞美湖南的那些山。”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jiaoan/25823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