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区域 英文】区域女性服装文化状况及保护论文

政治 时间:2020-12-17

【www.haohaowg.com--政治】

  一个区域的服饰文化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该区域的整体文化,而文化又是经济、政治等因素的综合反映,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必定可以带动经济政治的繁荣与发展,海西女性服饰文化具有多样和复杂的特征,是海西地区整体文化的一个缩影。随着海西经济区的建设发展,尤其是这一地域与台湾有着特殊的地理与文化关系,对增强海峡两岸文化认同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其地域传统文化。在服饰文化研究方面,对畲族、惠安、客家服饰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对其形制、色彩、工艺、装饰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但这些研究大都从服装学科、艺术学角度对服饰外在表现进行探讨,缺乏对其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的研究。本研究首次将整个海西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探讨其区域文化背景下的服饰文化的现状与保护,希望为整个海西地区的服饰文化传承尽绵薄之力。

  1海西女性服饰概况

  海西是一个比较广的区域概念,不仅仅指福建,它还涵盖了台湾海峡西岸,包括了浙江南部、广东北部、江西部分地区。海西地区民族民系较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属闽南、客家民系和畲族,它们共同构筑了海西地区复杂而多样的文化特征,海西女性服饰文化主要以此三者为研究对象。

  1.1闽南女性服饰概况

  闽南女性传统服饰带有典型的海洋文化烙印,服装款式、图案和色彩与环境自然和谐,融民间性、地方性、民族性为一体。近代以前闽南服饰,女性均为衫裙或衫裤,上下分开,上装被称为“大裾衫”,下装中的裙又有多种形式,有布裙、绸裙、百褶裙等[1]。在款式和材质上闽南人得益于生活在鱼米之乡的优势,服饰用料都较好,以丝绸为主,且服饰的装饰性较强,金属钮扣和绣花滚边的使用大大增强了服饰的美观效果。闽南年轻女性的服饰颜色变化多端、不拘一格,年老女性则较为单调,多为黑、蓝、褐三色。肚兜和云肩也是闽南女性服饰的重要特色。在闽南女性服饰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惠安女服饰,“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成为惠安女服饰特征的真实写照。

  1.2客家女性服饰概况

  勤劳、俭朴、吃苦这三大特点是客家妇女精神内涵的最有力概括,与之相对应的客家妇女服饰的总体风格为简洁、舒适、大方、纯朴、耐穿。客家妇女的上装主要是大襟衫[2],在台湾被称为蓝衫,这种大襟衫不分年龄,无论老少都可穿用,受中原保守思想的影响,大襟衫的穿着以遮住臀部为宜,有“行不露臀,坐不露股”之说。客家妇女的下装则为大裆裤。在材质上,客家妇女多穿用棉或葛麻制成的家机布缝制而成的衣物,此种材质的衣物结实耐用。客家服饰的颜色较少,常服基本保持本色,一般为黑、灰、蓝、白四种[2],且装饰较少,就连客家妇女的常服也只是在衣襟处加几个绲边儿,这也符合客家人朴素自然的风格。

  1.3畲族女性服饰概况

  海西地域畲族女性服饰呈现较强的地域特征,样式也较多,仅福建闽东地区的福鼎、福安、霞浦、罗源一带的畲族女性服饰就大相径庭。虽然如此,畲族女性服饰还是具有其共性,即上衣布满刺绣图案[3]。畲族女性服装被称为“凤凰装”,基本形制可概括为衣多为黑色,衣领、衣襟、袖口边绣有彩色花纹图案且镶花边,在衣裳和围裙上刺绣各种花鸟和几何纹样,构成特殊风格的图案。在材质上,麻布和棉布成为主要用布。

  2海西女性服饰文化现状与保护

  2.1海西女性服饰的现状

  海西地区女性服饰的形成是海西地区长期经济和文化相互交融作用的结果。[4]客家人和闽南人都是南迁的汉族,由于迁徙的时代和定居的生活环境不同,才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系。它们是海西地区历史形态的延续和积淀。它们代表了海西地区独特的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很好地体现了海西地区文化的多元性特征。笔者通过田野调查了解海西女性服饰的现状,田野调查区域包括福建长汀的羊牯、四都、河田,惠安的崇武、山霞、小祚、东桥,漳浦的赤岭、湖西等乡镇。经过调研总结如下:一是传统女性服饰基本消失殆尽。在长汀三镇,百分之八十的20到30岁的客家人表示从出生至今未见过真正的客家女性服饰,只有极少部分的高龄妇女拥有客家服饰,但几乎不穿用,或者寿衣还保留传统服饰形制;漳浦的两个畲族乡的畲族女性日常穿戴民族服饰的情况也已经完全消失,除了在重大节日,如三月三歌会,其他时日都很少穿戴。

  据被调查者称即便是重大节日穿着的民族服饰也不是沿袭正宗的“凤凰装”,而是改良版的畲族服饰;相比之下,惠安女性服饰文化的情况会比客家和畲族乐观一点,在惠安的小祚、崇武等镇时常还可看到一些穿着惠安女服饰的女性,不过穿着者的年龄层次偏大,一般都是在三十五岁以上。有人预测,再过十五年惠安女服饰也会和现在的客家服饰、畲族服饰一样难得一见。二是当地人不理解传统服饰的内涵,缺乏对民族服饰的认同感。很多海西女性都不能坦然地穿着民族服饰外出,此现象在年轻女性中尤为显著,她们认为穿着海西女性服饰是落后、封建的象征,对海西女性服饰文化不够自信。三是海西地区传统服饰制作工艺濒临失传。除了在惠安的小祚、崇武等地还有少量惠安女服饰的民间作坊之外,其他的民族地区已经没有专门制作其民族服饰的地方,且会做老式民族服装的裁缝师傅也很少(都是60岁以上的老师傅),海西女性服饰的制作后继乏人。

  2.2海西女性服饰文化危机的成因

  上述海西女性服饰文化的现状反映了一种发展态势,包括惠安女、客家、畲族在内的所有海西女性服饰文化正在弱化,甚至消失。在大力推进海西经济建设的同时不得不面对海西女性服饰文化的危机这一现实,那么,是什么使富有海西特色的女性服饰文化面临如此窘境?最重要的原因是现今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交流频繁,这些都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作为海西女性服饰文化主体的客家、惠安、畲族女性的审美心理和生活方式。加上人们对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不了解,这些都使作为文化主体的民族群体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疏离,甚至产生了对其民族文化的不认同感。第二,地方政府对服饰文化的的关注、宣传和保护不到位。地方政府在针对这些民族服饰文化问题时,更多的是关注其经济效益而忽略它的社会效益,以至于这些服饰文化被商品化,被表浅化,使服饰文化被“打造”得不古不今,如在很多地方可以见到的伴餐的民族服饰。加上地方政府在服饰文化上的财物投入偏少,以至于服饰文化保护经费缺乏。第三,海西女性服饰文化的传承机制脆弱,许多民族古老管理机构已自然消失[5],传统服装的裁缝师傅很少且年龄偏大,传统服装的用料,辅料也很难买到。

  2.3海西女性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措施

  首先,应该让公众特别是作为服饰文化主体的民族群体充分理解其民族服饰文化的真正内涵,正确地认识其服饰文化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加大宣传海西女性服饰文化的力度,使海西女性认识到其服饰文化的重要作用,增强海西女性对服饰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其次,要发挥地方政府行为在保护服饰文化方面的作用。政府除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护海西女性服饰文化外,还应该在经费上也给予更多的支持。在地方政府财力物力的支持下,可以建设专门保护服饰文化的博物馆(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网上博物馆),多渠道、多方位地收集和保护与海西女性服饰文化相关资源。

  再次,在服饰文化上要加强立法保护。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目前我国还未有一部法律法规对服饰文化这一领域有专门的保护条列,只有少数法律法规有涉及一些服饰领域的问题,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中有针对传统工艺美术品的保护,但条列规定的不具体,保护范围也不明确,《条列》在服饰文化保护这一领域还有待完善。其它的如《著作权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对服饰文化的适用性相比于《条列》就更弱了。因此,对海西乃至全国服饰文化保护的立法乃是当务之急。

  最后,要加强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引导,使弘扬海西女性服饰文化工作后继有人。现有掌握海西女性服饰制作工艺的艺人已偏向高龄化,只有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海西女性服饰才有出路。例如,在海西地区的高等院校的服装等相关专业开设海西女性服饰文化课程,在保留服饰文化精髓的同时,又鼓励在校学生踊跃探索、积极创新,这样既可以使传统工艺后继有人,又可以打造具有海西特色的服装院校,最关键的是可以使海西服饰顺应时代发展,经久不衰。

  3总结

  海西女性服饰文化是一个精神符号,是海西地域特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失去它,海西失去的就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海西女性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弘扬民族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jiaoan/95005/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