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关于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管理论文 时间:2021-04-14

【www.haohaowg.com--管理论文】

  一、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及成绩

  从调研结果看,在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我区不断加强组织管理、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壮大文化队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极大的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先后获得:XX市读书益民工程特别贡献奖、2013年度XX市非遗保护贡献奖、“五五普法”电影加片先进集体等称号,为我区赢得了荣誉。具体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不断完善各级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建成了条件和设施较为完备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室外景观剧场,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地(市)级一级馆标准,实现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免费对外开放。二是行政村(社区)图书室、文化室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截至目前,已建“益民书屋”311 家,藏书60余万册,其中55家书屋被评为XX市“星级益民书屋”;已建文化室314个,其中行政村文化室284个,社区文化室30个。三是初步建成公共图书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城区以怀柔图书馆为中心,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分馆为辐射点、镇乡(街道)、村(社区)益民书屋为辐射点的覆盖全区的公共图书服务体系。四是镇乡(街道)及行政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目前我区已建有16个镇乡、街道文化服务中心。五是文化广场建设形成了城区密集分布、覆盖城镇乡村的格局。共建有文化广场230个,其中区级文化广场4个,镇乡级文化广场13个,村(社区)级文化广场213个。六是数字影厅、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卫星电视升级改造等工程覆盖面广,开辟了农民文化娱乐的新天地。

  (二)不断加强群众文化活动队伍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义务辅导站作用,满足广大群众多种文化需求。目前,我区有文化志愿者义务辅导站20个,根据场地和群众需求,每晚在城区各公园广场、部分乡村,带领热爱文艺活动的群众进行健身舞、交谊舞、合唱、秧歌、曲艺等项目的文化活动,每晚直接参与活动的群众达6000余人,极大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二是区文委自筹资金为我区284个行政村和32个社区配备文化志愿管理员,管理文化设施,组织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三是打造了一批能够登台演出的表演团队,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我区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队30余支,其中20余支团队具有较高的演出水平,能够独立演出90分钟以上的节目。除此之外,各行政村、社区也有不同规模的秧歌队、腰鼓队等,这些队伍以自娱自乐的形式,积极活跃在行政村、社区的文化广场上,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一是通过图书馆送图书、电影中心送电影、文化馆送演出等形式,开展了一系列送文化下乡活动。三年来流动送书6万余册、放映电影 30000余场、在镇、村文化广场演出2500余场。二是组织夏日文化广场演出。三年来共举办区级夏日文化广场活动60余场,演出节目近900个,直接参与演员达3000余人次,同时依托基层各镇乡街道开展村和社区夏日演出活动600余场,吸引观众近20万人次。三是每年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全民读书系列活动,如优秀图书推荐活动、“我身边的榜样”征文、讲述比赛、“市民大课堂”知识讲座等活动。创新性地开展了“十万图书进农家活动”,为全区284个行政村配送总价值达280余万元的图书10万册。四是依托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举办了XX区群众艺术节、满族风情节、“敛巧饭”、中秋游园会等文化活动。五是举办来京创业者才艺风采大赛,为参加北京城市建设的务工人员打造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六是将博物馆作为宣传教育阵地,开展了5.18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团员青年走进博物馆、精品展览进镇乡、社区、学校等系列宣传活动,三年来博物馆共接待参观群众近10万人次,广泛地宣传了怀柔的历史文化。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是我区至今尚未建有区级综合文化中心。此项工作于2009年开始计划建设,先后拟定在环卫中心北侧空地、国家经贸委培训中心两地建设,但都因在协调用地问题上未果,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二是镇乡、街道文化服务中心面积较小。全区16 个镇乡、街道除桥梓镇、雁栖镇、琉璃庙镇、庙城镇建有独立的文化服务中心外,其他镇乡均无独立的镇级文化服务中心。桥梓镇综合文化站虽然独立办公,但由于面积不足,仍属于不达标范围。

  (二)群众文化队伍建设仍需加强。一是特殊人才引进渠道不通畅。虽然我区在群众文化方面拥有一定数量的创作人才资源,但是在音乐制作、舞台剧创作、大型活动编导策划等领域的优秀人才相对缺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力量。二是基层文化队伍业务素质偏低,特别是部分农村和山区文化工作者,难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搞活本地区群众文化活动。

  (三)群众文化活动质量有待提高。一是送文化下乡活动提供的图书与群众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借阅率不高。二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氛围不浓,群众受益面不大,部分村(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未得到有效利用。三是缺乏有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限制了群众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三、几点建议

  (一)加速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均衡群众文化资源。一是区政府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寻找适当的建设用地,加快区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二是对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的村和社区,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二)扎实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创造条件引进一批专业素质高、创作能力强、能够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的紧缺人才,充实我区文化队伍。二是对现有的文化队伍有计划地进行业务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特别要加强文化志愿管理员的培训,充分发挥其活跃地区群众文化的作用。三是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考核,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工作者,给予奖励;及时调整业务水平差、态度消极、业绩平庸的工作人员,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文化队伍,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提升活动品质,促进群众文化蓬勃发展。一是积极探索送文化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根据群众实际需求提供优秀文化作品,将文化下乡活动落到实处。二是组织开展群众迫切需要、参与面大、影响面广的具有普遍性和经常性的文化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各展其长,各得所乐。三是强化品牌意识,努力挖掘具有怀柔特色的文化资源,打造精品群众文化活动,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

  如何传承皖西的文化遗产,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创新六安特色文化品牌?近期,我局组成调研组赴县区开展了调研。总的情况看,我市文化资源丰厚,特色优势明显。多年来,全市上下在创新特色文化品牌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与努力,形成了一批具有显著特点的特色文化品牌。同时问题与困难也较为突出,亟待努力加以解决。

  特色与优势

  六安的文化品牌特色是明显的。从内容上基本分为皋陶法制文化品牌、寿春楚都文化品牌、皖西红色文化品牌、皖西庐剧艺术品牌、皖西民歌音乐艺术品牌和皖西山水生态文化品牌等。从形式上基本分为历史文化品牌和原创文化品牌两大类。建国以来,六安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些著名的文化品牌,如以《程红梅》、《妈妈》等为代表的庐剧艺术品牌、以《月亮走,我也走》《再见了,大别山》、电影《风雪大别山》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品牌;以《八月桂花遍地开》为代表的皖西民歌艺术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近些年,以节庆为主要内容的六安文化品牌可谓风生水起,引人瞩目,庐剧艺术节、红军文化节、中国万佛湖旅游文化节暨国际龙舟节、六安瓜片茶文化节、金寨丝绸节和板粟文化节、中国大别山民间民俗文化节、法祖皋陶清明祭祀、《六安出土文物精品陈列》等都是较成功的品牌。此外,楚都系列文化产品也是六安打造的知名品牌。延续2000多年的传统文化品牌“寿州锣鼓”、“正阳三阁”,具有轰动效应,堪称楚文化艺术经典品牌。一批红色艺术产品如《霜天红叶》、《刘邓在皖西》、《八月桂花遍地开》、《历史的天空》也应运而生,影响深远,反响强烈。

  另外,近年来群众性广场文化的开展,也推出一些不同主题的广场文化品牌。据统计,十五期间,六安各地各部门共举办广场文化活动600多场,平均每年100场以上。演出各类文艺节目近万个,有歌咏比赛、戏剧票友演唱、少儿才艺展示等,直接受众达200多万人次。

  这些文化品牌规模较大,体现了创意创新、个性创新、理念创新、元素创新、主题创新,都是六安文化品牌创新和富有创意的成功案例,以其示范性极大地提升了全市人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成为六安文化走向市外、省外的一个“文化口岸”,对于树立六安良好的文化形象,促进六安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特点与做法

  总体上看,六安文化品牌建设和创新具有显著特点,这些特点也正是经验所在。

  一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不断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这些文化资源的整合既包括空间上的联合开发,也包括时间上的反复使用,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六安创新文化品牌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皖西庐剧团就是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民歌文化资源创新庐剧品牌。一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改革。从传统“悲”腔的基础上,吸收大别山民歌、小调等元素,大胆改革创新,形成了适合塑造各种人物形象和情绪要求的完整唱腔体系,为创作演出庐剧现代戏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从表现形式上改革。在吸收传统戏剧的养分里,创排了一大批现代戏。如两度晋京演出的《程红梅》、《妈妈》和《霜天红叶》、《刘邓在皖西》等,其中《刘邓在皖西》一剧中伟人的唱腔大胆尝试庐剧主调唱腔创编革新,为地方戏饰演伟人开创了先例。

  二是按照“专业策划、市场运作、政府推动、群众参与”的原则,把本土文化办成具有影响的特色文化品牌。XX县以大别山自然生态资源为本底,以汉文化人文旅游资源为底蕴,以宗教文化和红色文化为补充,形成以旅游观光为基础的休闲度假特色品牌。通过组建民俗艺术团、建立景区民俗馆、建设民俗村、举办民俗文化盛会等途径把特有的民俗文化打造成品牌,向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

  三是通过参加各类重大赛事、活动的途径,加速对传统艺术的研究、开发、利用和创新。XX县把古老的的传统民间艺术“寿州锣鼓”、“正阳三阁”加以整合、创新,在参与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我市的演出中,以其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演出阵容,一举获得成功;在安徽省举办的花鼓灯艺术节上,两次获得金奖。XX县利用人文和自然资源,通过举办国际性公开性的重要文体活动,创新自己的旅游文化品牌。XX区翁墩乡政府对民间剪纸艺人进行科学引导,充分调动积极性,并成立了协会,通过走产业化之路打造自己的品牌。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我市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的主要途径有二:一是对历史文化资源加以充分整合,二是在整合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品牌的原创。整合关系到发展的速度、规模、效益和资源的科学合理使用,是当前发展的潮流和热点,而原创是文学艺术的生命,也是文化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打造文化产品知名品牌既离不开文化资源整合,也离不开文学艺术原创。

  问题与困难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力,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文化品牌。然而,创新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品牌意识不强。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对文化品牌缺乏战略性思考和长远规划。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中,不可避免地使一些文化资源面临威胁,有的甚至在开发性建设中彻底消失,出现了“重建设、轻保护,重当前、轻长远”的现象。一些以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的红色文化旅游的重点景区、景点建设与城市规划脱节,有的区间不连接,点片不相通,难以形成旅游路线。如部分革命纪念地,因路网改造改变了周边环境,使之交通不便或成为孤立的陈列品。又如,作为安徽省五大剧种之一的皖西庐剧,曾经创造了许多辉煌的历史,这是我市独有的知名品牌,但目前,由于机制不活,人才断档,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很难生产出精品剧目,长期下去,对庐剧的继承与发展,对庐剧品牌的对外宣传都是不利的。二是社会各界关注程度不够。公众参与面不广,品牌发展的战略意义还远没有被更多人所领悟,更没有在发展战略和文化建设中深深扎下根,落实在行动上。三是文化自身发展意识不强。一些文化工作者、文化经营者品牌观念淡薄,发展文化产业带动文化品牌创新的意识不强,观念不新,经验不足。

  经费投入不足。投入欠缺,资金困难是制约品牌创新的瓶颈。用于文化品牌创新的基本经费难以保障,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与知名品牌创新的要求之间仍有一定的差距。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虽然也在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资金等方面对有的品牌给予了倾斜和扶持,但与先进地区出台的政策力度和资金投入比例相比差距较大。一些革命旧址,因地方经济拮据,大多年久失修,濒临毁灭。一些现有的展览、活动场所,基本不具备接待和开展活动的条件,且陈列形式陈旧,基础设施老化,手段落后。

  各类人才缺乏。由于机制不活,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的人力资源受到制约。从近年我市在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和文化产业起步发展以来,我市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现有的人力资源培养不够、利用不充分,引进人才的机制不活、渠道不宽。其结果是,从总体上看,人力资源总量仍显匮乏,专业人才普遍断档,产业经营人员素质低, 中高层管理、策划人才严重缺乏,加之,文化产业教育、品牌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这些都将成为制约我市特色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障碍,是创新文化品牌存在的根本性难题。

  品牌质量不高。目前,我市特色文化品牌特别是知名品牌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名牌集聚效应差,无论单体还是群体都与先进地区有较大差距,缺乏在省内和国内市场上叫得响的知名大品牌。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一是不能正确处理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在开发和利用资源打造品牌时,粗制滥造,急于求成,内涵单薄,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二是基础工作薄弱,舍不得在资源开发和品牌创建方面加大投入,开发能力不足;三是不注意品牌宣传和形象建设,有品无名,有名无量,有量无效;四是品牌虽已取得好的效益,但缺乏应有的保护传承机制,致使自生自灭。其结果是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且效果不明显,品牌也经不起市场的考验。

  上述问题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一是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的起点低,底子薄,缺乏科技含量,发展后劲不足。受资金、技术、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制约,一些地方的文化企业存在着各自为营、零散经营、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法制观念淡薄等问题。

  二是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的发展水平不平衡。由于我市的文化产业,大部分借助城市建设和旅游带动,因此文化产业开发和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基本上集中在城市中心周围,偏远地区则相对滞后,绝大部分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还得不到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充分的开发利用。各区县、城乡之间发展也相对不平衡,活力明显不足,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带动品牌创新的进程。

  三是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难度正在加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市对外开放的势头快速发展,外来文化对本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大。我市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大部分都保留在贫困山区,如XX县斑竹园镇的山歌、四弦锣鼓,霍山民俗文化等。尽管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做传承和保护工作,但由于利益的驱使,生活的需要,许多民间文化优秀的传承者都到城区的旅游景区做商业性演出或流散到其他领域,许多原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比较好的地方已后继无人。另一方面,这些地方大部分都处于贫困山区,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也导致无力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困境。

  分页阅读第1页:特色与优势第2页:思考与建议

  廉政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是抵抗腐朽文化和垃圾文化最有效的武器,是凝聚民心的一种社会环境,是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规范准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督舆论,是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载体,同时,它更是构筑党风廉政建设的发展和惩防体系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对推动反腐倡廉、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调查研究,由于落后的区域文化载体及薄弱的宣传媒体基础,廉政文化建设就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认识问题。大多数干部、群众都赞同“雍正方法”,认为廉政文化熏陶,速度太慢,效果不明显,不如严刑峻法来得实在,只有杀一儆百,从心里上起到震慑作用,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其实,这是对廉政文化了解不深、理解不透所形成的思想意识问题。自古都知道杀人偿命,抢劫犯法,其惩罚不可谓不重,用刑不可谓不严,但偏偏就有人还是前赴后继,这就是他在思想上就存着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是意识问题。目前廉政文化还没有形成长抓不懈的意识,上级安排了就抓,阶段任务完成后,一般都没有继续坚持廉政文化建设的延续性。

  三是协调问题。廉政文化建设与法制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相脱钩。三种文化本来可以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但由于主体单位的不同,廉政文化建设没有与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宣传阵地有效结合,法律法规知识及公民道德也没有利用廉政文化建设载体进行大力宣传,造成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

  四是方法问题。廉政文化在整个文化领域中,还没有占据到主流位置,仅流于写写文章、刷刷标语等形式,活动不多,参与不广泛,宣传不到位,内容不够丰富。

  五是广泛性问题。群众参与的广泛度不够,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的普遍信仰和共同遵守的规范惯例,没有人民群众参与的文化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不可能让廉政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形成社会规范。

  针对以上存在现实问题,各级组织应该从强化思想认识入手,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参与意识,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方式,注重效果,全力构建廉政文化体系。

  1、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廉政文化意识。培养廉政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要求,也是对我们每个人的要求。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呈现多样化,不同人群的思想观念、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不同的深刻变化。这种极端不平衡性亟待通过有效的文化灌输方式来进行弥补和解决,必要时重新进行构建。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颓废的文化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观念、“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不良思想逐步蔓延。在这种环境中,干部是否经得住金钱、权力、美色的考验,关键就取决于个人廉政文化意识的强弱。这就需要通过积极的引导,促使广大干部加强文化修养,锻造人格魅力,具备秉公执法的党性原则和严以律己的慎独精神,正确处理好工作与休闲、劳动与享乐、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切实增强廉政文化意识,提高拒腐防变的免疫能力,使广大干部从思想深层“不想腐败”。

  2、坚持把握导向,注重营造廉政文化氛围。实践证明,许多集体性腐败的产生与该地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譬如:在一个卫生不洁的公共场所,你可能会把烟蒂随手扔在地上,但如果是在一个地面清洁异常的地方,你可能就不会这样做了。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氛围对一个人的影响相当重要。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受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人们对是非曲直、利弊得失、尊卑荣辱等价值判断标准也在发生变化,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必然导致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文化追求上的心态迷惘、无所适从。因此,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倡导多重社会文化心理层面中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追求健康向上的文化时尚,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以廉为荣、以贪为辱、尊廉崇廉、斥贪恶腐”的文化氛围,使腐败的分子犹如“过街老鼠”,从而以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促使干部“不愿腐败”。

  3、坚持拓展内容,注重挖掘廉政文化内涵。廉政文化内容丰富,内涵博大精深,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意义深远,在拓展内容时,要以构建一个涵盖面广、主题突出、思想丰满的完整的廉政文化体系作为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整个体系的每一块内容都要求思维角度新颖,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紧扣新时代的新特征,体现新时期的新风貌。此外,廉政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在拓展内容时还应该注重提高文化的“含金量”,使之在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正确的从政道德思想和党风建设自觉性上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表现手法上,要以增强说服力为基本目标,要有可“听”性:听了以后“余音绕梁”,犹如珠入玉盘;要有可“看”性:看了以后能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要有可“记”性:能产生深入人心的效果,久久挥之不去;要有可“思”性:给人以回味,引发心灵共鸣。

  4、坚持与时俱进,注重创新廉政文化机制。创新,是永葆生机的源泉和不竭动力。廉政文化机制也同样需要在形势不断的变化中加以创新和完善。一方面,必须规范廉政文化的运作方式,通过优势互补,实施文化规范和政治规范双管齐下,形成一整套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另一方面,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廉政文化运行机制。如在投入上,可以依靠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操作以谋求“双赢”;在活动的举办上,纪委、政法委、宣传部、文体部门等职能部门可能联合举办,发挥各自优势,使廉政文化机制运行起来更顺畅,遏制腐败的效果更明显。

  我国是一个廉政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廉政文化建设只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汲取,对腐朽糟粕文化坚决摒弃。深层挖掘和提炼传统历史文化中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借鉴和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廉政文化成果,继承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优秀廉政传统文化。同时,大力倡导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效率诚信和民主法制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新观念、新道德,廉政文化建设将更具广泛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lunwen/104243/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