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_关于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思考论文

医药论文 时间:2020-12-01

【www.haohaowg.com--医药论文】

  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为炎黄子孙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创造了举世文明的精神和物质辉煌。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近代遭到重创,传统文化教育被冷落和淡化,并随之产生了一系列文化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亟需中医药文化这样一个文化载体,来展现文化特色,传承文化智慧,引导文化认同。

  1现实呼唤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是民族和国家的本源,它既有历史沉淀下来的深刻内涵,又有独特的外在表现,并在建筑、服饰、饮食、艺术、医疗等方面勾勒出民族的性格。文化在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形成群体、地域、民族乃至国家的认知方式、思维形态、审美情趣等,指导具体学科,体现文化价值^。忽视传统文化,便忽视了自我;关注传统文化,便关注了民族和国家命脉。因此,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积极采取措施来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并在课程结构中注重增强传统文化教育0。

  在我国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实践上却缺乏有效的行动,传统文化教育与外语、数理化和计算机教育相比,在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覆盖面上均远远落后。

  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着“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的议题展开讨论。会议提出要建立和谐世界,必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引领世界文化3。若学生缺少必要的传统文化知识,将无力描绘传统文化的魅力,交流的意义将大打折扣。外语、数理化、计算机等都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但不能以传统文化的缺失作为代价。科学知识和传统优秀文化是各国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

  2中医药文化展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中医在我国历史上曾几度遭遇废止,国民政府时期的‘‘废止中医案”就是事件的高潮。至今仍不断有声音质疑中医。然而中医非但没有死,还越废越旺,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原因就是疗效好。然而疗效的背后则是中华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导,是中华传统文化智慧的支撑。

  现在高校学子中有大量中医药文化的粉丝,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生命力的延续。2011年10月至2013年4月,我们对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三所高校64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同中医药文化“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认为“中医药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有帮助”。可见高校学子不但普遍认同中医药文化,肯定中医药文化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价值,还渴望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学习中医药文化。以中医文化教育为载体或切入点进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具有直观性、现实性,在传授中医防病治病、健康保健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学生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思想。

  3中医药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智慧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0。这里提及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泛泛而谈的,是具有一定分量和一定比例的。

  中医药文化汲取了儒、释、道、易、法、阴阳、兵、农诸家丰富的思想营养,如‘‘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易?系辞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一而不生,故分为阴阳,阴阳和合而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尚书?洪范》);“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管子?内业》);“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等,这些认识对中医整体思想、天人相应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仁爱精神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哲学在自然科学领域传承、实践与发展的典型代表。同时中医药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又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传统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

  3.1动态的“阴阳和谐”

  人体的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等)是不断变化的,就像太极图中‘‘黑白阴阳鱼运转”那样,在‘‘弧形对称”中不断转化、消长和变迁,因为患者每次情况都不同,所以中药也要进行相应调整,以达到和谐的目的。

  人如是,万物亦如是。阴阳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状态,生命和则康,自然和则美。世间万事万物皆有阴阳之分,他们自身以及相互间的和谐都是动态的。和谐思想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习中医药文化是对和谐思想的深化理解,它教会我们构建和谐的方式:动态地看待事物,不断寻觅,不断调整,不断努力。

  3.2宏观的“天人合一”

  人与万物、宇宙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所重视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哲学在中国古代被称作‘‘为己之学”,先哲把对于性与天道的认识、道德的提升和修身养性的修炼方法,看成是一个整体H。中医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生命活动规律及防治疾病的学科,正因为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才能立足于天人合一的视角,才能宏观地看待人体,并不断探究人与人、人与天地关系的总和。因此,中医药文化教育,是对‘‘天人相应”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

  3.3温情的“仁者爱人”

  为什么患者往往觉得中医诊疗更加亲切?那是因为在‘‘仁者爱人”理念的熏陶下,中医诊疗既关心人的‘‘病”,更关心生病的‘‘人”。医疗本就当如此,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命体,而不是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简单堆砌。

  ‘‘仁者爱人”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是对人的生命、价值、权利的尊重以及对仁爱的倡导和践行,主张既要以仁爱之心帮助他人,更要将仁爱的理念广播于世。“仁爱”是‘‘医乃仁术”思想的核心,也是‘‘爱人”思想的延伸,是体现和实现人本思想的过程=“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将“人”推崇到一个重要的地位,对人的价值和人生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本草纲目?序》)。可见仁爱的理念源于传统文化,为中医作为医疗实践的准则,践行千年。中医药文化教育,就是回归仁爱、注重人性的传递、引导和教育,让学生用‘‘仁者爱人”之心关注他人,既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又是对冷漠现状的有力回应。

  4中医药文化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的认同感

  4.1重于泰山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构成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中介形式,它与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有交叠的部分,当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重合部分较小时,这是国家认同比较弱的表现,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而重合部分较大时,这是国家认同比较强的表现,“唯以其能一同其国之义,是以国治”。

  中央民族大学的调查显示,在250份学生的调查问卷中,“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成分”的有185人,占总人数的74%,其中‘‘经常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成分”有118人,占总人数的47.2%H。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有强烈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另有调查显示,46.7%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本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这种感情会使他们更关注自己民族的语言、传统习俗、宗教等能否得到他人的尊重。

  4.2海纳百川的文化归属

  在世界各国民族主义长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同化论”与‘‘多元论”针锋相对的理论争论,为后来层出不穷的民族分裂主义埋下伏笔1a。以中医药文化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之所以能够收到理想的效果,是因为它既非‘‘同化”,亦非‘‘多元化”,而是用文化的包容性化解分歧,铸造团结。

  2009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普专家委员会,由各民族医学专家共同组成。蒙医学、藏医学的核心理论与中医的核心理论‘‘藏象学说”完全一致,其基本理论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和药物方剂、炮制方法、脉诊方法都受到中医学的影响,就连中医脉诊部位的名称,藏医学和蒙医学都直接用它的谐音‘‘寸、关、尺”,可见中医药文化对藏、蒙医药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是多么的深刻和广泛。彝医学记述人体生理同五行学说的五脏归属相一致,维族医学的诊脉方式和中医诊法如出一辙;壮医学的核心理念是阴阳为本等等。

  目前很多中医药院校开设了民族医药课程,将藏医的《四部医典》蒙医的《蒙医正典》维医的《金钥匙》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其中成都中医药大学设有民族医药学院,云南中医学院设有民族医药发展研究中心,贵阳中医学院设有苗医药教研室,广西中医药大学设有壮医药学教研室。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民族医药文化是中医药文化中的明珠。

  4.3天下归心的文化力量

  由于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尤其是与民族医药相容相似的部分,客观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同根同源的本质。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领悟、认同,在增强自身文化自豪感的同时,能够在中医药文化的大背景下找到文化的归属感,从而提高民族团结意识。

  中医药文化为各民族学生交流构建出相同的话语体系,使交流能够易于突破民族间的文化、语言等障碍,并从医药文化交流扩展到内容更丰富的文化交流。因此,中医药文化教育能够有效引导各民族学生更加尊重其他民族同学的生活习惯或生活方式,既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有效性,又以此为基础推动了中医药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弘扬。

  5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路径

  中医药文化教育要有顶层设计,这样才能避免重复,少走弯路;也要因材施教,面对不同对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从政治稳定、民族和谐的高度认识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中华文化传承、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顶层设计,出台相应的制度条例,扶持中医药文化教育发展。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人、财、物的投入;推进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学科建设,使其吸收、融合各民族特色文化,赋予其文化溯源和文化认同功能,不断传承弘扬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要着力建设包涵中医药文化内容的精品传统文化课程,并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将其纳入大、中、小学生的课程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特别注重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在联接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积极拓展中华传统服饰、音乐、戏剧、武术等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中医院校、中医医院及相关从事中医药事业的组织机构应以传播中医药文化、服务群众生活为目的,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扩展文化教育的参与平台,增强文化的辐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学校一医院一社会组织一家庭”共同参与的多中心中医药文化教育网格,并在中医药文化教育模式成熟化后将其推广到民族地区乃至国外。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lunwen/91874/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