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论文

教育论文 时间:2020-12-19

【www.haohaowg.com--教育论文】

  摘要: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我国地方高校现阶段的重要任务与目标。以白城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通过培养目标、培养机制、课程方案和职业能力的转型措施,探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关键词:地方高校;转型期;小学教育;人才培养

  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部门,现阶段,我国高校急需承担的任务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方面说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应倾向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现阶段没有实现这一目标。当前我国有2000多所大学,有646所属于地方大学,占我国本科院校比例很高,达到85%。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在学术上不如“研究型大学”,在应用上不如职业技术型学校,所以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因此,2015年教育部下发《意见》,要求1999年之后“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转型为应用型大学,而白城师范学院就在此列。白城师范学院(以下称“我校”)是吉林省一所本科学院,前身是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3月,学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在2008年7月,以优良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质量评估。小学教育专业是白城师范学院的传统专业,有一定的办学历史和经验,因此,按照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针对转型期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白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多年的教育实践,探索出一个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模式。

  一、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各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主体单一

  师范类院校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在办学过程中,往往倾向于沿用以往的人才培养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缺少与用人单位———小学的沟通与合作,很多师范类院校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多年都在延用一套教材,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没有被纳入人才培养模式之中。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造就出大量同质化的人才,在个性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大同小异,但是却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小学教师的需要。

  (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准

  地方高校在科研能力上是无法与重点大学相比的,但是很多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倾向于培养理论人才,或者是“理论型”与“应用型”兼具的人才,定位模糊。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追求学校人才培养高端,不能充分了解用人需求变化是重要原因。

  (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理论化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原因,所以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体现出理论化倾向突出。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大都按照通识课程、学科课程、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来划分,在教学安排上,大学三年时间强调理论教学,大学四年级集中实习1-2个月。这样的实习,难以使师范生积累教育实践知识以形成教育教学技能,导致这些毕业生在走上教学岗位后长期存在实践教学技能较差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体现出“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做出转变。

  二、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培养目标转型———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

  找准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是办好专业的关键,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所谓创新人才,“从社会意义上来讲,是指那些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上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创新贡献的人才;从个体意义上来讲,是指那些以探究的态度不断实现自我创新和超越的人才”。[1]“创新人才一般具备以下素质:(1)宽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2)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3)有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4)清晰的思维,很强的判断力和敏捷性;(5)丰富多样的实践经验和团队合作意识;(6)扎实的科技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和理论型人才提出来的。“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所具备的能力应用于社会实践,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3]应用型人才具备如下特征:(1)具有专门的职业知识和能力,其中知识更多的是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而不是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能力不仅包括专业能力,还包括创新创业能力;(2)经过更多的职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3)追求职业操守,有严格的职业道德标准和意志品质。综合来看,创新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技巧并具有探索和发现精神,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和社会实践的人才。在地方高校转型之前,白城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理论素养、扎实的教育技能、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目标定位,比较模糊,也有求高、求全的倾向。在这种目标指导下,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既不能满足科研、教研单位理论研究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应用型院校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应用”为导向,将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发生变革,定位为:培养热爱基础教育事业,对学生有爱心和人文精神,具有创新精神和宽厚的文化素养,乐教、善教,具备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和实施管理等基本的教育能力,满足吉林西部地区基础教育需要的小学教师。

  (二)人才培养机制转型———与地方政府、小学合作共建协同培养

  发达国家在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中都很重视与当地政府、小学紧密合作,一般由一所大学的教育系或教育学院与大学所在学区的一所或多所小学建立合作关系,为教师提供职前实践和职后专业发展的机会。[4]师范生不仅要学好相应的大学课程,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和小学生接触,感受小为学校的教学氛围。1.与地方政府签订《白城师范学院与地方政府培养师范生合作协议》。地方政府统筹规划本地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科学预测教师需求的数量和结构,我校将社会需求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师培养环节,优化整合内部教师教育资源,促进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2.与各小学签订《白城师范学院与小学培养师范生合作协议》。让各小学以培养后备师资的认识高度对待协同培养师范生工作,成立以教学校长为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的指导小组,制定培养计划,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在指导实习生听课、备课、说课、试教、评课等方面都有明确要求,保证培养质量。3.积极探索“合作教研”“课堂共建”“轮岗互换”等教师发展新机制,聘请小学名师来我们小学教育专业进行授课指导,担任学科教学论教师,让学科教学论课程与小学课程无缝对接。我院教师和学生以多种方式进入小学一线,开展教育研究工作,促进学生职前教师素质的培养。4.建立贯穿整个大学的“见习———研习———实习———反思”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参与包括教学观摩、学校体验、课程研修、主题探讨、探究反思等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全程渗透、分层推进。见习重在感知问题,研习重在研究问题,实习重在解决问题,反思重在改进自己。我校每年定期承办一次协同培养师范生工作经验交流总结及表彰会议,邀请小学教师及相关部门参加,以更好地促进和完善协同培养师范生工作,提高培养质量。

  (三)课程方案转型———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制定课程培养方案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和关键,直接关系到未来小学教师的知识素养,关系到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制定课程方案上,要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结合本校实际及地方基础教育对小学教师的要求,对课程方案进行了改革。因为之前我校小学教育专业以专业理论居多,很少有让学生自己动手、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课程,教出来的学生只懂理论,不懂操作,因此,必须加强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设置研究性课程,实践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不仅要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而且要在教学中实施。如指导学生在见习过程中选择研究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育调查、分析,获得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为毕业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开展教学研究打下基础。二是设置社会实践课程,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参与社区服务。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学有所用,把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三是增加技艺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开设奥尔夫音乐、钢琴、舞蹈、手工、班级环境布置等课程,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变了课程内容“学术本位”的倾向,注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小学学科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职业能力转型———制定教育技能训练方案

  转型前,我们认为教师的职业能力主要是指教育和科研能力,并且把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方法作为重要任务。转型后,我们以培养创新应用型教师为目标,对小学教育专业全体学生进行有组织的培训,促使他们将学科教学论知识转化为教师技能,促进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为学生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打好基础。由于专业技能是学生综合技能的最基础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增加了学生专业技能的课时,加大学生实践训练课时的比重,如增加《小学语文教学法》这门课程学时,增加微格训练课时18学时;增加《小学数学教学法》内容,设置了《小学数学教材分析》《小学数学解题训练》课程。开展“三笔字”书写技能、口语与文字表达技能训练、钢琴技能和声乐训练,利用专业教师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监督、培训,设置学分并进行考核。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技能,开展一些校园活动,承办教学工艺品展览、优秀教案展览、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通过职业技能训练及考核、展览,激发学生打好扎实基本功的热情,也使得学生提高了从教技能。

  三、结语

  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我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5]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更好地满足地方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德秀.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20.

  [2]王英杰.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创新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17.

  [3]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0.

  [4]韩蕾,左光霞.发达国家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经验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1(9):64-65.

  [5]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2):10.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lunwen/9551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