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太史公自序_《太史公自序》教学教案

情感日记 时间:2021-08-01

【www.haohaowg.com--情感日记】

  教学设想

  江苏选修教材《〈史记〉选读》共有8个专题。第一专题“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旨在了解司马迁;第二专题“学究天人体贯古今”,旨在了解《史记》的体例;第三专题“不虚美不隐恶”,旨在了解作者写史的态度;第四专题“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旨在了解作者的人格思想;第五专题“摹形传神千载如生”,旨在了解其刻画人物的艺术;第六专题“善叙事理其文疏荡”,旨在了解《史记》的叙事艺术;第七专题“正史鼻祖文章大宗”,旨在了解《史记》的影响;第八专题“研究《史记”,旨在指导研究性活动。

  关于选修课如何上,是不是把选修的教材当着必修课文来教,这是老师们很关心的一个问题,不过确实有教师把选修教材当着必修的来教,这样的话,事实上一是时间来不及,二是上课的效果肯定不好。其实选修本来是根据学生的喜好,由学生自由选择的,实际的做法却不是这样,比如我们扬州地区,是一刀切,高二必修五学完,便是统一使用《〈史记〉选读》、《唐诗宋词选读》、《写作》,对学生来说,并非兴趣选修了,要统一考试的。

  本人以为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教学中宜了解有关常识,通晓大意,基本理解内容,能够有所思考探讨。所以本人以指导阅读的方式来处理选修教材。

  第一专题“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可以说是《〈史记〉选读》的导引,只选了《太史公自序》一篇文章,另将在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中的《报任安书》列为存目。《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自叙其家世生平及《史记》创作的文章,内容丰富,含义深刻。这里采用的是节选,内容本身很难懂,好在全文都配有译文。

  专题目标

  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在学习过《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史记》产生的始末。

  3、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等。

  4、适当积累文言知识。

  教时设置(3教时)

  第1教时

  要点:流畅朗读第1部分,对照译文,基本弄懂,初步探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现在开始,我们进入《〈史记〉选读》的学习。《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通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作品,是史学和文学的高度典范,所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以说,它是中国散文之父,中国小说之父。教材的阅读量比较大,仅仅靠课堂上的时间学习是不够的,同学们要在早读课上花时间整篇课文的读,《〈史记〉选读》的内容虽然没有要求背诵,但我们应当熟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依据注解和已有的译文,部分难懂的字词可以查工具书,做到基本通晓其意。课堂上要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探讨,及时笔记,要不然就收效甚微,或者就基本等于没有学习了。

  二、专题内容解说

  《太史公自序》原文由五部分组成:一、叙述司马氏的家世谱系;二、全文转录其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三、记叙自己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遗训的情景;四、通过与壶遂对话,说明自己写《史记》的目的;五、叙述自己忍辱著书的过程和《史记》的规模、体例,阐述每篇的写作宗旨。

  课文选的是一、三、四的全部和五的部分内容,主要是突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和指导思想。司马迁叙述家世谱系、描写接受父亲临终遗训的情景,表明修史乃是家族传统赋予自己的使命,是时代的要求,暗示自己要以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来写《史记》,这也正是史记》被称为“实录”的内在原因之一。与壶遂的对话,更是直接宣告自己写《史记》就是要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达王事”,借写史表达自己的”一家之言”。所选章节还或明或暗地交代了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内外条件:彼时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对文化的重视,先人遗风的影响,自己的求学和两次壮游的经历等等。

  三、研读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先朗读原文,再读译文)

  2、主要信息提取

  第1段:远祖程伯休甫曾经担任掌管天地的职守,后改任掌兵的大司马;后来的司马氏掌管史籍;姓氏的来历。

  第2、3段:从远祖到司马迁的出生,简介家族的过去,落在父亲是太史官的位置。

  第4段:简介个人经历——10岁诵读古文经籍,21岁游历天下。

  第5段:父亲的遗愿和遗言——光宗耀祖,扬名后世;续天下史文。

  第6、7段:写了两件事,一是三年后司马迁终于当上了太史令,开始缀集资料,为写《史记》作准备;二是参与并完成了制定太初历的工作。

  3、探讨问题:

  (1)司马迁对祖上官职的交代有什么含义?

  (申明自己要对得起祖先,要光宗耀祖;表现祖上对自己的影响,实际上后来《史记》的完成也得益于祖上;父亲的遗嘱更是他完成巨著的源动力。)

  (2)司马迁对自己成长经历的交代有什么意义?

  (也交代完成《史记》的客观条件:来自祖上的积累;来自自己的广泛阅读;来自自己实地的考察和体会。)

  (3)司马迁回忆父亲说的从周公到孔子500年,从孔子到现在也已经500年了,这段材料的叙述有什么含义?

  (是暗示自己在榜样的感召下,决心做孔子著《春秋》的那样伟业,决心成为像周公、孔子那样的旷世英雄。)

  第2教时

  要点:流畅朗读第2部分,对照译文,基本弄懂,初步探讨

  过程:

  一、研读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先朗读原文,再读译文)

  2、主要信息提取

  第8段:司马迁以回答壶遂问题为由,评述孔子为何作《春秋》以及对《春秋》的评价。

  第9、10段:通过和壶遂的一问一答,说明论载历史,评判是非,是自己作为史官的责任。

  3、探讨问题:

  (1)从《史记》叙述中看,孔子为什么作《春秋》?

  (认为孔子作《春秋》,一是自己“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二是为了褒贬从鲁隐公到鲁哀公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是非,“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替天下人树立行为的标准和规范,以“达王事”。)

  (2)作者在前面把自己写作《史记》比附为孔子作《春秋》,在后文里却又说别人这样看“谬矣”,这是为什么?

  (这是在有意回避敏感的问题,避免受到陷害和攻击,实际上,司马迁就是要做周公、孔子之后的第三人,以论载史实的方式“绍明世”、“继《春秋》”。

  (3)在写作形式上,作者采用的这种一问一答的写法,后来在其他名人作品中都有表现,请你就学过的文章,举几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苏轼《赤壁赋》,欧阳修《秋声赋》。好处是:通过问答的方式,可以针对读者的心理,把存疑的问题辩得更清楚;另外也可以使行文生动活泼,增强可读性。)

  (4)从文中看出司马迁对汉武帝时代的评价如何?

  (对汉武帝评价很高,对时代评价也高;但是,看得出,司马迁还是有自己的看法的。)

  第3教时

  要点:流畅朗读第3部分,对照译文,基本弄懂,初步探讨

  过程:

  一、研读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先朗读原文,再读译文)

  2、主要信息提取

  第11段:受前代贤人的感召,自己忍辱写《史记》。

  第12、13段:《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

  3、探讨问题:

  (1)比较11段和《报仁安书》,虽然是相同的内容,但写法有什么不同?

  (都点用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子的例子,他决心效法前人的榜样。在情感感受方面,这里一带而过,《报仁安书》里铺陈展开。因为在其他文章里有了,这里就不再陈述了。《史记》在表达上采用了这种“互见”的方法。)

  (2)分析一下《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

  (时代的条件;家庭背景的条件;个人遭遇的促发;个人本身的经历和积累。)

  (3)说说司马迁的“倜傥非常”。

  (为我们留下了一部不朽巨著《史记》,他的声名也载入千秋史册;他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人格高标。)

  (4)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有哪些高贵的人格精神?

  (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

  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

  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

  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

  (5)如何理解司马迁所说的“成一家之言”?

  (一是可以理解为属于个人的见解或者看法;二是形成独立的属于个人独特的见解和看法;三是司马迁写《史记》并不是为写史而写史,《自序》一再强调,他写《记》是为了效法孔子作《春秋》,是为了“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为下仪表”,司马迁作《史记》的最终目标是说道理,明鉴戒,阐释他治下的方略。这就是他的“一家之言”。)

  二、作业

  附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诸侯之相王,王印于殷王:姓。 ②司马氏世典周史典:掌管

  ③则学者至今则之则:视为准则④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显:显露

  ⑤故长于风风:讽喻⑥被之空言不敢辞被:遭受

  A.①②④⑥B、②③⑤⑥C.①③④⑥D.①③④⑤

  2.下列句子中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事武安君白起②而子迁适使反③弗敢阙④其指数千

  ⑤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⑥承敝通变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⑥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⑥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汝其念哉②察其所以③王印于殷④建于明堂

  A.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

  B.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不同

  C、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相同

  D.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也不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相中山②堕先人所言 ③整齐百家杂语④存亡国,继绝世

  ⑤善善恶恶⑥则续吾祖矣 ⑦贤贤贱不肖⑧既科条之矣

  A、①⑧/②④⑥/③/⑤⑦B.①③②/⑥⑧/④⑤⑦

  C.①②/⑥⑧/③①/⑤⑦D.①②⑥③③④⑤⑦

  5.不属于宾语前置句式的一句是 ()

  A.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B.小子何敢让焉

  C.欲以何明D、安在其不辱也

  二、精段阅读

  阅读下列课文选段,回答7—10题。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美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于是论次其文次:②孔子厄陈蔡厄:

  ③厥有《国语》厥:④欲遂其志之思也遂: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乃喟然而叹日②孙子膑脚,而论兵法③是余之罪也夫

  ④夫《诗》《书》隐约者

  A、两个“而”不同,两个“夫”也不同B.两个“而”相同,两个“夫”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夫”相同D.两个“而”相同,两个“夫”也相同

  8.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子不敏,请悉论所次旧闻,弗敢阙

  译文:

  ②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译文:

  ③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译文:

  9.下列对上述课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的感叹表明,他对自己在武帝面前为李陵辩护一事深感后悔。

  B.“身毁不用”的叹息表明,司马迁在遭祸前,还有著述以外的志向。

  C.昔圣先贤发愤著述的故事,给了司马迁以巨大的精神动力。

  D.司马迁列举古圣先贤的事迹,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他想像先贤一样创立不朽业绩。

  (以上练习部分套用于别人。个人参考答案为:1B,2B,3C,4A,5D,6整理安排,遭受困窘,才,完成。7A,8见课本,9A)

  《太史公自序》语言知识整理

  《太史公自序》语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其指数千 同“旨”,要旨。

  2.失之豪厘 同“毫”,细微。

  3.天人之际,承敝通变 同“乘”,顺应。

  4.扶义俶傥,不令已失时 同“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

  5.弗敢阙 同“缺”,遗漏。

  6.而子迁适使反 同“返”,归来

  7.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同“毋”,不要

  8.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同“弼”,辅助

  二、词类活用

  1. 名词用作动词

  其在卫者,相中山 (做相)

  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 (活埋)

  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封……为王)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成为君、成为臣、成为父、成为子)

  著十二本纪,既科条(按科条目记述)

  因而守之(做郡守)

  2. 意动用法

  则学者至今则之 (以……为准则)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 (以……为善,以……为恶,以……为贤,以……为贱)

  3.使动用法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使……恢复,使……延续)

  上明三王之道(使……明确)

  拨乱世反之正(使……返)

  扬名后世,以显父母(使……显耀)

  4. 为动用法

  忠臣死义之士 (为……死)

  5. 形作动

  整齐其世传 (整理)

  6.形作名

  拨乱世反之正(正道)

  7.名作状

  上明三王之道 (向上)

  南略邛、笮、昆明(向南)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qingganrizhi/125945/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