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关于羊的成语]关于洋节热现象的思考的文化论文

爱情文章 时间:2014-09-18

【www.haohaowg.com--爱情文章】

  【摘 要】本文从文化研究角度对“洋节热”这一现象进行了解读。文章主要从亚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视角分析了“洋节热”现象。“洋节热”首先是作为一种亚文化产生的,后来由于受到商业化和青年心理的影响,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形式。最后探讨了对“洋节热”应持的态度:既要保持中国传统特色,又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

  【关键词】洋节热 亚文化 大众文化 青年心理 传统特色 民族主义

  中国人过“洋节”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但当时过的人很少,仅限于海外归国者。那时候,中国大多数人对过“洋节”不赞同,认为这么做是崇洋媚外,过“洋节”的人会受到别人的指责。这些海外归国者通过过“洋节”来表达自身的行为自然会被“主流”视作“异类”行为。尽管有些人可能仅仅为了标新立异而采取这种方式,但是这种选择本身却表达了对现实的反叛,它代表着个性,表现了不从众的态度,暗含着颠覆,破坏现行秩序的意义,这些海外归国者从中也体会到了反抗的“快感”。这种行为本身就包含着对抗常规,对抗主流的内涵,是一种亚文化,在克拉克等人看来,主导的和从属的阶级分别都会有独特的文化,统治性的文化总是把自己再现为文化本身。它试图把所有其他文化都限定、包含在自己的范围内。它的世界观,除非被挑战,将作为最自然的、无所不包的、普遍的文化而存在。另外的文化形式,不仅服从这种统治性的秩序,它们也将与它斗争,试图修改、谈判、抵抗甚至推翻它的统治——它的霸权。“洋节热”这一亚文化成功地摆脱了被主流文化“收编”的命运。

  时至今日,中国人过“洋节”已经成了很正常的事情,年轻人尤其对此乐此不疲。雷蒙威廉斯认为,大众文化不是因为大众,而是因为其他人而得其身份认同的,它仍然带有两个旧有的含义:低等次的作品和刻意炮制出来以博取欢心的作品。它更现代的意义是为许多人所喜受,而这一点,在许多方面,当然也是与在先的两个意义重叠的。据此也可以认为“洋节热”现象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

  大众文化是社会全面发展、综合进步的结果。同时大众文化作为工业化产品所携带的商品化和消费化,也使传统的文化观念、文化形态以及接受方式产生质的变革。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其中以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最为有名。而在中国,针对大众文化与权力合谋的指责,陶东风认为大众文化是用滑稽模仿的特殊方式对抗主流意识的控制。针对商业化和被动接受的指责,他强调商业社会中文化的生产与流通不可能完全排斥商业化,而大众自有它独特的参与方式。在消费盛行的今天,“洋节热”这一大众文化现象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商业化的影响。 年轻人在消费“洋节”(即商家包装的商品)时,不是一种完全被动的接受;同时也通过自己的主动性理解和重构积极地进行着意义和自我的建构。通过对消费过程中意义互动模式的建构,年轻人的消费主体地位和时尚消费的创造性功能得到了强调,消费就这样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了意义表达和自我建构的工具。

  这可以根据“霍尔模式”来理解。这个初看简单的模式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即意义不是传送者“传递”的,而是接受者“生产”的。意识形态的被传送不等于被接受,因为传送者本人的解释,并不等于接受者自己的解释。阅读文本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社会谈判的过程,观众/读者可以同意也可以反对。圣诞节传入中国以后,随着它的逐渐流行,它原先承载的宗教意义被解构了。大部分过圣诞节的中国人并不真正懂得它的内涵,对他们来说,只是在消遣一种外国文化,而绝不是因为信奉基督教;对孩子们来说这个节日则意味着圣诞大餐和好玩的节目而已。

  过“洋节”也契合了当代年轻人的心理: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他们或多或少会觉得身心疲备,因而需要找个机会放松和发泄,借着过“洋节”的机会。可以“给自己放个假”找个借口“血拼”,在购物的过程中调整状态,建立自信,圣诞狂欢给他们提供了宣泄口;父亲节、母亲节给了他们向父母说“爱”的机会;情人节属于恋人;感恩节则适用于所有想致谢的人:老师、朋友……总之年轻人在过“洋节”的时候,可以注入自己的独特内涵,从而张扬个性,回应内心世界的情感诉求。“洋节热”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得益于人们思想的解放;经济条件也不容忽视,只有在中国大众的物质生活相对富裕,精神生活相对自由的前提下,“洋节热”才能顺理成章地走进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中。

  “洋节”可以过,因为中西文化之间虽然差异很大,但总有共通处。问题是如果大部分人总是热衷于过“洋节”,对于传统节日却无动于衷,那么,文化传承就有问题了。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而传统节日则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民族精神底蕴。无论如何,“民族文化之根”是不能舍弃的。同时,是不是需要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注入一些新元素,从而增加活力,这也是值得思考的。传统是不可或缺的,但传统不是完善的;传统是延续的,但传统不是固定不变的;传统既要经过接受,也要经过修改,发展、变化、转化充满了传统传延的过程,而且传统的传延更依赖于诠解,而诠释总是能反映着时代的新变化,包含着新的发展。

  在“洋节热”这个问题上,还要避免陷入极端的、狭隘的民族主义。不管哪一种文明都蕴含着人类的智慧,都值得去关注,去学习,要充分了解和借鉴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提倡弘扬自豪的东西,不一定要把基础建立在否定人家的优点上。中国文化的进步,需要外来文化的注入和砥砺。真正的中国文化传统就是“兼容并包,有容乃大”。中国文化应该在保持自己的特征的前提下,积极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才能使自己更加完善。正所谓:山不辞石,故其成为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参考文献:

  [1]Baldwin,E.(2005) Introducing Cultur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金元浦,陶东风.阐释中国的焦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

  [4]陶东风.文化研究精粹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陈来.孔子与当代中国.读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1).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qingganrizhi/4818/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