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古代文学作品有哪些|古代文学作品改编意义论文

经典散文 时间:2021-03-20

【www.haohaowg.com--经典散文】

  摘要::以当代流行的改编剧为例,一直以来很多编剧与导演都热衷于古代文学作品向影视剧的改编,尽管人们对其评价不一,但这一还原经典的形式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而言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为了提高改编质量使其价值得到真正体现,就要求编剧与导演围绕其创作原则进行研究,合理采用一些手法。鉴于此,以《桃花扇》为例,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改编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改变;桃花扇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他们对丰富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尤其是在阅读这一块。随着现代文学的发展,人们对阅读作品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古至今,人类文学史上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品。而现在大量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很多都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不管是网络文学,还是漫画作品,其在荧幕上展现给人们的内容往往是经过一定的改编而来的。文学作品的改编,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传统文化通俗化。在今天的社会,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下,很少有人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对于《桃花扇》这种优秀的文学作品,普通老百姓很难理解和感受。自然更无法理解其中的奥妙。而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却能够达到这一目的。可以普及经典,提高人们的审美和文化素质。影视作品具有直观性,可视性,因此它有大量的受众。使读者变成了观众。但是这也就存在一个问题,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的矛盾。从文学真正的意义上来讲,有其深刻的意义,高超的写作手法,含蓄的魅力,是对读者想象力的激发。这是影视作品无法达到的。这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和表现形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现在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一些编剧不负责任地改编,使得影视作品缺乏深度。关于这些改编剧作,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并且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以贬为主。以古代文学作品的改编为例,人们往往并不认可对传统优秀作品的改编,其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就曾经以电视剧、电影等不同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尽管这些影视作品的创作基础都是源自于孔尚任的《桃花扇》,然而受限于艺术水平的差异,作品的质量往往存在很大的区别。为了获取大众的认可与肯定,就必须保障改编剧作的质量与水准。因此,针对改编剧的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

  一、影视作品改编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正视当下各种改编剧的问题。如今,对文学作品加以改编,拍成电视剧、舞台剧等等影视作品的情况很多。但是往往存在着对于文学作品的不尊重和曲解,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观众无法接受,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文学作品的改编过程中,存着着刻意的炒作现象,媚俗而没有深度。为了商业利益不顾文学作品的精髓和传达的价值。这样的影视剧播出以后,文学作品的魅力没有表现出来,对观众没有吸引力。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改编中,要充分理解作品深意,要为广大观众提供好的精神享受,力求让更多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东西带给观众更多的收获,使文学作品真正得以传播,和影视作品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以《桃花扇》为例,对于它的改编,不应该改变其主线,不应该将二者的爱情作为主要内容加以大篇幅描写和细节化。为了迎合市场和收视率,硬生生将它改编成古装的言情剧,这是不可取,也是不合适的。这就需要编剧和导演正视这些问题,端正态度,在二者之间把握一个平衡。

  二、文学作品改编的意义

  影视作品的改编,带给观众的感染力是最直接的。艺术是对真善美的赞美与宣扬,对假丑恶的讽刺和鞭挞。文学作品是抽象的艺术,需要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要靠读者发挥想象力来引起共鸣,而影视作品是直观的艺术,通过观众的眼观耳听感知形象的美,艺术的价值。真善美使人向善,使人迷途知返。假丑恶使人厌恶,让人痛恨。这些都能通过影视作品直观地展现到观众面前,从而起到教育启迪大众的作用,进而也传播了文学作品,弘扬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所以文学作品的改编技巧和方法尤为重要。

  三、明确改编目的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的阅读时间越来越少,而一部古代文学作品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品位与研究,这显然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人类的阅读需求。[1]与此同时,在快餐式的大众文化的冲击之下,越来越多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所处地位显得十分尴尬,很多人仅仅是听说过名字,但对作品的内容却完全不了解,甚至一些作品完全不为人知。[2]为了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将文学经典再次呈现到人们的眼前,就需要采取符合现代人需求的表现形式,而改编剧就是其中一种,由此可见改编的目的与意义。为了使改编目的得到明确,首先就要求编剧与导演秉持端正的态度。在对作品进行改编的过程中,他们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满足商业需求无可厚非,但是作为剧组的核心,编剧与导演对全局的影响十分重大,所以导演和编剧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正确定位至关重要,要有明确的改编目的和方向。如果他们没有明确的目的,那么就谈不上对整部作品作走向的把握与控制。其次,演员端正态度也十分重要。他们需要深入研究剧本,同时也要对原著有所了解,对原著中的人物性格进行揣摩,对人物行为进行细致分析,在心中构建起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并构建起人物关系,设身处地,认真揣摩和体会,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入戏,更精准全面地塑造人物,在表演中将原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充分展现出来。此外,作为剧组的其他工作人员,尽管他们属于幕后工作者,但是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也影响着整个改编剧的质量与效果。然而目前很多剧组对此并不重视,而恰好他们对细节的把握才是关键。细节的处理能体现整个剧组的态度,对于全剧质量十分重要。要尊重观众,接受观众的鉴赏和批评。在工作实践中,必须要求剧组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剧本要求,同时与原著相结合,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适当添加一些创造性因素,如此才能够使作品改编更加合理、新颖。

  四、尊重原著主旨

  与原创剧不同,改编剧与原著尽管有着密切联系,但终究不同于原著。然而,作为改编剧的核心,必须严格遵循原著主旨,基于此进行的改编剧创作才能够真正有价值。而如何做到尊重原著主旨呢?首先要求对原著主旨有所把握,对原著要表达的精神深刻理解。例如《桃花扇》中尽管整篇都对离合之情加以叙述与描写,然而其真正的意图则是将兴亡之感展现给读者。如果这一主旨在改编剧中没有得到体现,那么采用再高明的渲染手法,也难以真正表现出剧中人物的情感与思想。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尊重原著并不代表一味地照搬,而是要求改编对主旨不会产生本质的影响。例如,1963年中国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由孙靖导演的电影《桃花扇》就取得了成功。影片中充分还原了原著内容,仅仅对结尾部分没有按照原著作者的意思设置剧情,而是对现代剧作家欧阳予倩的同名话剧结尾加以借鉴,尽管这并不符合原著,然而对整部剧作主旨的影响并不大,观众依然能够对“桃花扇底托兴亡”有所感悟。[3]与此同时,该部影片结尾中侯朝宗的出场采用清人装扮,恰恰与“留发不留头”的历史背景相照应,并没有与历史相悖。此外,李香君对侯朝宗的情感也由此发生转折,与现代观众的情感逻辑更加贴近。由此可见,通过对尾声的改编,不仅没有任何突兀之处,反而使时代特征得到了充分体现。[4]五、适当删减剧情与复制原著不同,改编剧在创作过程中通常会根据实际需求对一些剧情进行适当的删减。这一点在电影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在片场的限制之下,很多作品甚至需要进行大量的剧情删减。同理,为了更好地渲染出人物与情节的特点,编辑往往还会将一些情节添加到剧作当中。而如何在作品原貌得到保留的基础上使影视作品需求得到满足,就需要编剧合理取舍剧情。在电影《桃花扇》中,男女主人公的活动则成为了情节取舍的重要参考依据,作品篇幅以访翠、眠香、拒煤、守楼、骂筵等为主,而主人公未参与的修札、投辕、辞院、哭主等章节则没有展现出来,虽然大量的情节被编剧删减,然而剧情的发展依然具有很强的连贯性与流畅性,没有一丝违和感。[5]与电影作品相比,电视剧的改变则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例如2005年苏舟导演的《中国传世经典名剧》中,《桃花扇》所占篇幅有4集,孔尚任《桃花扇》的所有章节基本都在这部剧中得到展示,当然部分情节也做了改动,然而就整体而言,其内容也将《桃花扇》的原貌详实地还原给了观众。而同样作为电视剧作品,2000年由鲁晓威导演的电视连续剧《桃花扇传奇》则完全是以《桃花扇》之名为依托进行的改编,剧中除了男女主角拥有相同的名字,其他剧情完全与原著不相符,完全失去了改编的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尽管近年来电视荧幕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改编作品,人们对改编剧的评价也一直是褒贬不一,然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改编剧的诞生使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得以实现,这一点对于古代文化、文学的传播而言尤为突出,其产生的积极作用与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正是因为这样,改编剧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生存,并且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未来改编剧的创作与发展中,我们也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汲取以往失败教训,在坚持改编原则的基础之上,不断改进方法,使改编剧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孙红园.论古代文学作品的改编———以《桃花扇》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6(1):116.

  [2]丁淑梅.中国古代的受理论与文学鉴赏“知音”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84-88.

  [3]刘群.课堂文化冲突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教学的三重任务———以孔尚任《桃花扇》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8):5-6.

  [4]岳振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朵荷花———论《桃花扇》中的李香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8):18-19.

  [5]张爽,陶瑛,张黎,等.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转换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54-55.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sanwenjingxuan/9919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