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湖笔是哪里的特产|关于湖笔的故事及来源大全

感人故事 时间:2022-06-28

【www.haohaowg.com--感人故事】

  湖笔的故事

  湖笔是继唐代宣笔之后演变而来的。唐朝使用的毛笔,因产于安徽的泾县(宣州),故称宜笔。到了元代,浙江吴兴(湖州)的湖笔逐渐取代了宣笔,而且湖州的割笔技艺也已向外地传授,故而湖笔之名声一时大噪。

  湖笔是继唐代宣笔之后演变而来的。唐朝使用的毛笔,因产于安徽的泾县(宣州),故称宜笔。到了元代,浙江吴兴(湖州)的湖笔逐渐取代了宣笔,而且湖州的割笔技艺也已向外地传授,故而湖笔之名声一时大噪。据《归安县志》记载:”元冯应科制笔妙绝天下,时称赵子昂字、钱舜举画、冯应科笔,为吴兴三绝。”据传当时的制笔高手冯应科、张进中、吴升等,都曾到过浙江吴兴的善琏镇。善琏镇是当时全国的制笔中心,有“笔都”之美称。他们制造的湖笔选料讲究,工艺精湛,工序复杂。其中尤以羊毫笔为最着。这种羊毫笔是选用一种叫“嘉兰路”的山羊的毛,羊毛细长、锋嫩、色白、质净,故而质量最佳。

  湖笔中除了用羊毫制作的以外,还有用兔毫、山马毫、狼毫、鸡毫、鼠毫等制做的。由于制笔用的毛种类很多,质地各有差异,所以通常将毛笔分为硬毫、软毫及软硬合成的兼毫三种。按写字用笔的大小,毛笔又分为楂笔、斗笔、提笔、联笔、屏笔、对笔等,而每一种笔又分元、二、三号。羊毫笔又有长锋、中锋,短锋之分,比长锋更长的称为“鹤脚”是作草书用的。

  笔中之冠湖笔

  湖笔:亦称湖颖,是"文房四宝"之一,被誉为"笔中之冠"。

  我国的毛笔,起源甚早,而“湖笔”之闻名于世,当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元以前,全国以宣笔为最有名气。苏东坡、柳公权都喜欢用宣州笔;元以后,宣笔逐渐为湖笔所取代。据《湖州府志》记载:“元时冯庆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湖州冯笔妙无伦,还有能工沈日新。倘遇玉堂挥翰手,不嫌索价如珍珠。”人们愿以千金重价求买湖笔,足见其声誉卓著。

  湖笔

  湖笔的故乡在浙江湖州的善琏镇,相传秦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后蒙恬曾居湖州善琏改良毛笔,采兔羊之毫,"纳颖于管",制成后人所称之"湖笔"。改制湖笔成功后,便将技艺传给善琏百姓,使之当地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2000多年的历史,汉、晋、隋、唐、宋、元时期及当代笔工各领风骚,湖笔已深深融入了这块土地。因此善琏建有蒙恬庙供之。

  蒙恬去世后,善琏笔工不忘笔祖恩惠,捐银在永欣寺旁建造“蒙公祠”,又称蒙溪。每当蒙恬和笔娘娘生日(相传为农历3月16日和9月16日)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千百年来,在善琏集会膜拜笔祖,企盼笔业兴旺,这类民俗活动一直沿续着。

  湖笔又称“湖颖”,这是它的最大特点。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这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 精心制成的,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毫”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精细和复杂,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

  湖笔的诞生与成名

  湖州历来是东南形胜之地,历代才子迭出、文风不绝。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苏轼、王十朋等都曾为官或寓居湖州;更有曹不兴、张僧繇、贝义渊、朱审、释高闲、徐表仁、燕文贵等湖籍书画俊才;王羲之七世孙释智永居湖之永欣寺三十余年,用败的笔头积满五簏,葬之“退笔冢”。他们的书画活动,必定带动湖州的制笔业的兴起。

  南宋时期,湖州是士大夫们息影山林的首选之地,他们及附庸的文士们哦咏苕霅之间,唱酬青卞之下,带动了文房用具的发展;书风的流变和泼洒写意的文人画影响了毛笔的笔料由以兔毫为主转向以羊毫为主;宣州地近宋金边境,在元兵入寇前的一二百年间,可能已有部分笔工已南迁至宋都临安左近的湖州。这一切,为湖笔的孕育准备了外部环境。

  宋元在江淮之间进行了四十多年的拉锯争夺,宣城为之凋敝,笔工走避江南。而湖州则十分幸运地免受兵锋的洗劫,成为南宋遗民聚居之所。南迁的部分笔工徙居湖州,赖此江南硕果仅存的毛笔使用群体为生,并以他们的需求改进制笔工艺,湖笔就此诞生。

  湖笔的蜚声四海,当始于元。钱舜举(钱选)的画、赵孟頫的字、冯应科的笔被并称为吴兴三绝。随着赵字的雄踞海内、朝野交誉,赵孟頫手中那枝握笔终日、日书万字而不败的冯应科“妙笔”,令名便不胫而走,深入人心。有元一代,湖州制笔能工迭出,冯应科、沈日新、温生、杨显均、陆颖等十余人留名史卷,“湖笔”之名就此奠定。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成祖朱棣再迁于北京。文化中心的北迁,使力图善价而沽的湖笔能工们驾起一叶扁舟,入京售笔。当时主修《永乐大典》的解缙等人,对陆颖、陆文宝、徐原珪、施廷用等人的佳制激赏不已,纷纷为之赋诗作文加以咏赞。其后,善琏笔工便逐渐散布于大江南北、京师通衢,虽离土而犹重迁,“湖笔”之名,世代不易。对有关文献记载进行粗略统计,先后开肆外埠的湖笔名店计有:北京戴月轩、贺莲青、李玉田;上海杨振华、李鼎和、周虎臣(一说属宣笔)、茅春堂;苏州贝松泉;扬州兴散寺;天津虞永和等。源源输出各擅绝技的笔工和各色等第的湖笔、笔胚,维系着“毛颖绝技甲天下”的胜名。

  湖笔十八称

  一、 管:《笺》:“彤管”,笔亦管也。

  二、 管子:唐《开元遗事》:有一书生,进谒李林甫,称笔为“管子”。

  三、 毛颖:宋 陈渊《墨堂文集》:“我行何所挟,万里一毛颖。”

  四、 管城子:唐 韩愈《毛颖传》:“秦皇帝使(蒙恬)恬赐之汤沐,而封诸侯管城,号曰管城子。笔为蒙恬所造,故称。宋

  黄庭坚《戏呈孔毅父》诗曰:“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文兄有绝交书”。

  五、 管城侯:《文房四谱》有此一说。又文嵩《管城侯传》:宣传毛元锐,学文锋,封为管城侯。

  六、 中书君:《毛颖传》:毛颖者,中山人也。封管城子,累拜中书令,呼为“中书君”。宋代苏东坡《自笑》诗:“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即咏此事。

  七、 毛锥:南宋 杨万里《诚斋集》:“仰枕槽丘俯墨池,左提大剑右毛锥。”

  八、 毛锥子:《新五代史弘肇传》:“弘肇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三司使王章曰:‘无毛锥子,军赋何从集乎’?毛锥子盖言笔也”。

  九、 毫、毫素:晋 陆机《文赋》中云:或含毫而邀然,“唯毫素之所拟”。李善注:“毫,笔也,书谦曰素”,故亦作“毫素”。

  十、 毫锥:《白乐天集》:乐天与元微之各有纤锋细管笔,携以就试,目为“毫锥”。

  十一、 秋毫:苏东坡《鲜于子骏见遗吴道子画》:“觉来落笔不经意,神妙独到秋毫颠”。

  十二、 健毫、圆锋:《山堂肆考》:唐时,赶考举子将入场之际,嗜利者争卖“健毫”、“圆锋”名笔。其价高过平时十倍,“号定名笔”。

  十三、 羊毫、狼毫、兼毫:湖笔的原料由羊毛、狼尾毛或两种混合制成。羊毛笔头乘羊毫、狼毛笔头称狼毫、两种混合笔头称兼毫。故有人也以羊毫、狼毫、兼毫等称谓“笔”之别称。

  十四、 龙须:《龙须颂》:“再释其笔,曰龙须友”。笔有一副颂誉联:龙须作友,鸲眼流光。“龙须”指笔。

  十五、 兔毫、麟管:楹联:“兔毫推赵国,麟管赐张华”,这里有两个典故。上联出自王羲之的《笔经》:汉时诸郡献兔毫,惟有赵国毫中用。“下联出自东晋王嘉的《拾遗祀》:张华著《博物志》,晋武帝赐给名笔“麟角管”,作为鼓励。

  十六、 鸡距、鹿毛、鼠须、麟角:有一对联:“鸡距鹿毛花开五色,鼠须麟角笔扫千军”。上联“鸡距”、“鹿毛”均为古代名笔。前者典出白居易的《鸡距笔赋》:“不得兔毫,无以成起草之用;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本之功。”后者典出《唐书地理志》:蕲州蕲春郡士贡:白纾箪,鹿毛笔。下联“鼠须”、“麟角”亦俱为古名笔。《笔经》云:“世传张芝、钟繇用鼠须笔,笔锋劲强有芒。”“麟角”即为“麟角管”。

  十七、 佩阿、昌化:《致虚阁杂俎》:笔神叫做“佩阿”,又叫做“昌化”。

  十八、 湖颖:湖笔又称湖颖。湖颖,是湖笔最大的特点。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发亮的缝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这是其他笔所没有的。故而称之。

  湖笔千年渊源

  湖笔:亦称湖颖,是"文房四宝"之一,被誉为"笔中之冠"。

  我国的毛笔,起源甚早,而“湖笔”之闻名于世,当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元以前,全国以宣笔为最有名气。苏东坡、柳公权都喜欢用宣州笔;元以后,宣笔逐渐为湖笔所取代。据《湖州府志》记载:“元时冯庆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湖州冯笔妙无伦,还有能工沈日新。倘遇玉堂挥翰手,不嫌索价如珍珠。”人们愿以千金重价求买湖笔,足见其声誉卓著。

  湖笔的故乡在浙江湖州的善琏镇,相传秦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后蒙恬曾居湖州善琏改良毛笔,采兔羊之毫,"纳颖于管",制成后人所称之"湖笔"。改制湖笔成功后,便将技艺传给善琏百姓,使之当地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2000多年的历史,汉、晋、隋、唐、宋、元时期及当代笔工各领风骚,湖笔已深深融入了这块土地。因此善琏建有蒙恬庙供之。

  蒙恬去世后,善琏笔工不忘笔祖恩惠,捐银在永欣寺旁建造“蒙公祠”,又称蒙溪。每当蒙恬和笔娘娘生日(相传为农历3月16日和9月16日)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千百年来,在善琏集会膜拜笔祖,企盼笔业兴旺,这类民俗活动一直沿续着。

  湖笔又称“湖颖”,这是它的最大特点。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这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 精心制成的,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毫”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精细和复杂,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

  蒙恬制笔的传说

  民间故事传说蒙恬在浙江湖州制成笔,现今有汤建驰、姚新兴、钟伟今、陈云琴和费三多等几种民间传说的版本,连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土特产传说》一书中,都是这么说的。那么,是子虚乌有呢,还是确有其事?

  据《史记-蒙恬列传》载:蒙恬祖父、父亲皆有战功为将蒙恬初为书狱典文学,这官职是管理监狱判决书之类的职务。“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此时官职又高升。内史之职,是管理朝廷文件的官员。”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成为守卫长城的军事长官。可不久,“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巡视全国,命蒙恬为“通道”,开通道路,即开路先锋。《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巡视全国时到过湖州:“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行至云溪望祀虞舜于九疑崇山,浮江下,观籍河,渡海渚 ,过丹阳,至钱塘, 临浙江......上会稽,祭大禹......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对琅邪。”这段中的“还天吴”的“吴就是当今湖州。

  《史记-项羽本纪》中载:“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籍,就是项羽,秦末,项羽在湖州起兵,曾打扶苏的旗号,那么做为扶苏亲信的蒙恬,也可能潜逃暗藏在湖州,因为还有蒙恬劝太子不死的记载。

  以上记载可知:秦始皇巡视天下,途中到过湖州。蒙恬作为“通道”护驾,有可能来过湖州。

  唐代文学家顔真卿的《项王碑阴述》中说:“西楚霸王当秦之末,与叔梁避仇于吴,盖今之湖州也。”今湖州还有“掩浦”,又称“项浦”之地,就是项梁掩项羽口之地。这在《湖州府志》上记得清清楚楚。项浦在今湖州南皋桥一带。秦始皇病故后,秦二世、赵高篡夺帝位,太子扶苏自杀,同时也逼蒙恬自杀。蒙恬起先不愿死,“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乃吞药自杀。蒙恬一死,卜香莲带着幼子蒙颖,由门客卜 ,沈且二人陪伴返回故里隐居下来,也有一种可能,蒙恬未随太子自杀而随妻子潜入蒙溪,将制笔的技艺传授给乡民。湖笔业就此在湖州善琏落根。所以项羽后来在湖州起义,也借助于扶苏和蒙恬这位重臣声望。

  又有《归安杂录》载:“善琏古称蒙溪。相传秦始皇东巡稽(今绍兴)、邮拳(今嘉兴),命护驾大将蒙恬屯兵游城,镇搞吴越。蒙纳卜夫人,随征塞上。卜夫人,宇香莲、贤而慧,取羊毛、兔毫制笔、书于帛,仕尉皆颂其才。后蒙恬遇难,夫人携幼子颖,由门卜迁,沈且伴归故里隐居,授乡民以制笔三技。汉武帝时缢封蒙恬,立祠以祭,称其地为蒙溪。”

  当时可能由于某种机缘与蒙相识,卜香莲“贤而慧”,蒙恬仍长城,卜香莲长到达长城.蒙恬批阅公文,需笔书写.但那时的笔,是把竹杆端部劈开,笔头夹在中间,用丝线缠牢后,再涂上漆。卜香莲看到丈夫书写不方便,于是将笔改进,成为"以柘木为骨,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蒙恬一使用,果然书写方便。就很快推广到仕尉中去,将尉大夫们也齐称颂卜香莲。但当时卜香莲只是一家庭女妇,无名无望,于是将造笔,即为改良笔的功绩,归属于蒙恬名下。

  湖笔的诞生与成名

  湖州历来是东南形胜之地,历代才子迭出、文风不绝。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苏轼、王十朋等都曾为官或寓居湖州;更有曹不兴、张僧繇、贝义渊、朱审、释高闲、徐表仁、燕文贵等湖籍书画俊才;王羲之七世孙释智永居湖之永欣寺三十余年,用败的笔头积满五簏,葬之“退笔冢”。他们的书画活动,必定带动湖州的制笔业的兴起。

  南宋时期,湖州是士大夫们息影山林的首选之地,他们及附庸的文士们哦咏苕霅之间,唱酬青卞之下,带动了文房用具的发展;书风的流变和泼洒写意的文人画影响了毛笔的笔料由以兔毫为主转向以羊毫为主;宣州地近宋金边境,在元兵入寇前的一二百年间,可能已有部分笔工已南迁至宋都临安左近的湖州。这一切,为湖笔的孕育准备了外部环境。

  宋元在江淮之间进行了四十多年的拉锯争夺,宣城为之凋敝,笔工走避江南。而湖州则十分幸运地免受兵锋的洗劫,成为南宋遗民聚居之所。南迁的部分笔工徙居湖州,赖此江南硕果仅存的毛笔使用群体为生,并以他们的需求改进制笔工艺,湖笔就此诞生。

  湖笔的蜚声四海,当始于元。钱舜举(钱选)的画、赵孟頫的字、冯应科的笔被并称为吴兴三绝。随着赵字的雄踞海内、朝野交誉,赵孟頫手中那枝握笔终日、日书万字而不败的冯应科“妙笔”,令名便不胫而走,深入人心。有元一代,湖州制笔能工迭出,冯应科、沈日新、温生、杨显均、陆颖等十余人留名史卷,“湖笔”之名就此奠定。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成祖朱棣再迁于北京。文化中心的北迁,使力图善价而沽的湖笔能工们驾起一叶扁舟,入京售笔。当时主修《永乐大典》的解缙等人,对陆颖、陆文宝、徐原珪、施廷用等人的佳制激赏不已,纷纷为之赋诗作文加以咏赞。其后,善琏笔工便逐渐散布于大江南北、京师通衢,虽离土而犹重迁,“湖笔”之名,世代不易。对有关文献记载进行粗略统计,先后开肆外埠的湖笔名店计有:北京戴月轩、贺莲青、李玉田;上海杨振华、李鼎和、周虎臣(一说属宣笔)、茅春堂;苏州贝松泉;扬州兴散寺;天津虞永和等。源源输出各擅绝技的笔工和各色等第的湖笔、笔胚,维系着“毛颖绝技甲天下”的胜名。

  湖笔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书写文明历史的国家。湖笔开创了一种具有较高工艺技术含量和艺术审美情趣的制笔工艺技术,为中国笔具制作工艺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大多建有展示书法艺术的书艺馆、博物馆等机构,在这些机构中,往往将各国的书法作品与湖笔放在一起展出。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书写文明历史的国家。毛笔的出现,大大改进了中国传统的书写模式,促使中国的书写文化进入了一个较为先进的行列。作为中国毛笔的代表,2000多年来,湖笔及由湖笔孕育而来的湖笔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湖笔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书画艺术家提供了重要的写字作画、抒情言志的工具。至唐宋时期,中国的书写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对书写工具的性能、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湖笔具有锋颖细长嫩润,柔而不软,润而不腻等特点,直接催化了柔润自如的书写风格。有专家认为,宋代赵孟 的那种体势紧密、波澜秀丽、潇洒俊逸的字体,就是在使用了湖笔这种具有较强柔润性特点的书写工具的基础上形成的。

  湖笔开创了一种具有较高工艺技术含量和艺术审美情趣的制笔工艺技术,为中国笔具制作工艺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湖笔制作工艺中的“披柱法”及“尖、圆、齐、健”等特点,对于全国毛笔生产技术的提高与开拓,对于中国传统书写文化工具向着更加科学、先进的方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湖笔文化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培养、造就了大量的书画艺术人才。从“佛画之祖”曹不兴到“冠绝古今”的赵孟頫,再到近代被尊为“海上画派”首领的吴昌硕,湖州人书写了半部中国书画史。由古至今,王羲之、颜真卿等至现当代的郭沫若、李苦禅、启功、叶浅予、沙孟海等,湖笔文化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名人学者,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墨迹和稀世珍品。同时,名家大师在湖州为宦或流寓,在艺术上独辟蹊径,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沈约将受印度梵音理论影响的四声说运用于诗文声律,吴均的志怪小说兼有中国神话传统的佛经故事影响,以文同、苏轼为首的“湖州竹派”,开创了文人画与文学紧密结合的新纪元。

  以湖笔文化为重要内容的中国书写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对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世界各国也具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在文化上与中国有着较多渊源关系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受中国书写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日本现今还在使用的文字系统,就是根据中国的文字特点改造而成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书法艺术,也大多是沿袭了中国古代各大书法名家的传统。由于书写传统上的共同性,许多东南亚国家的人们对于湖笔深为喜爱。明清以来,因喜爱湖笔的优良性能而四处寻访购买湖笔的外国书法名家为数甚多,因仰慕湖笔的名声而专程到湖州来参观访问的外国各界友人更是不计其数。

  湖笔文化与中国的书法艺术一起传播到了世界的许多地区,为弘扬中华文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大多建有展示书法艺术的书艺馆、博物馆等机构,在这些机构中,往往将各国的书法作品与湖笔放在一起展出。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shangganwenzhang/191697/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