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河床是什么意思|河床的教学方案有哪些

诗歌 时间:2021-06-22

【www.haohaowg.com--诗歌】

  《河床》表格式教案3

  一《河床》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和能力:

  1、继续积累字词、相关时代背景、作家作品、文化常识

  2、反复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

河床的教学方案有哪些

  1、理解本诗中“河床”的形象

  2、品味本文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5、有阅读探究诗歌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河床”的形象

  2、品味本文的语言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学生感悟探究为主,教师适当引导。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朗诵音像资料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音像资料

  创设情境

  二、朗读感受

  引导:本诗中河床的形象?

  语言特点

  自读讨论

  诵读感悟探究

  三、理解鉴赏

  提问

  1河床形象

  提示:地域特征:

  形态特征:

  性格特征:

  2 与河床相关的意象有哪些,它们有何共同点,怎样共同表现出“我”的感觉、情绪和思考?

  3、品味语言

  第四节用了多种人称,“我” “他” “她”“你们”,分别指代什么?

  4、语言特点总结

  提示:修辞

  长短句与分节

  标点

  全班讨论

  地域特征:它来自黄河源头,起源于巴颜喀拉山;

  形态特征:宽阔浩荡(“巨人般躺倒”“巨人般屹立”)、有时滋润(“我须臾不停地/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不竭的精力”)、有时干枯(“我刺肤文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沟壑纵横(“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

  性格特征:坚实宽厚(“那些马车响着刮木,像奏着迎神的喇叭,登上了我的胸脯。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雄性美(“我拓荒千里”)、富有使命感(“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博爱(“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

  一种是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意象,如“兀鹰”“母狼”“黄河象”等,它们本身都是带有原始色彩的血性动物,容易唤起人们对旺盛生命力的渴望与想象;另一种是与实在的民族世俗生活有关的细节,如“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在我隘口的深雪潜伏达旦的那个猎人”等,给人以具体的视觉刺激。除了这些实的意象外,还有一种是虚的意象,如“是眩晕的飓风”,“我是时间,是古迹。是宇宙洪荒的一片腭骨化石。是始皇帝”,“是不可测度的深渊”,“是结构力,是驰道。是不可攻克的球门”等。这一系列具有伤残感的意象,既是他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表现出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质。

  讨论:

  “我”:指河床,诗人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为河床代言,消弭了河床与阅读者之间的隔膜;

  “他”指兀鹰,“她”指母狼,这里把动物都拟人化了,使之更加形象;

  “你们”有两种不同的指代,一指黄河象(“也永远怀念你们——消逝了的黄河象”),表达诗人对消失了的物种的一种亲切缅怀的情绪。

  讨论发言

  l 该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河床”,主要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还有用比喻象征等的手法。

  l “我是……”的连续排比,更形成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这不仅是河床的气势,也是诗人的气势、创造力与“须臾不停”的“精力”

  l 诗人爱用短促的句子,但对分行似乎没有太多的强调,每个诗行,有长有短,短的就一句组成,如“我是父亲”,长的多达五个句子,如“我是排列成阵的帆樯。是广场。是通都大邑。是展开的景观。是不可测度的深渊。”

  l 首诗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也是很讲究的。几乎每一句都标以句号,这样做的用意是限制语流的速度,使每一句都形成一个环境,形成一个嶙峋的、自足的空间。恰到好处地展示了黄河源河床粗砺的地貌,以及诗人沉雄、稳健、恒久的感情。

  进行文本研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形象与感情

  结合诗境品味语言

  理解鉴赏诗歌语言技法

  四、作者简介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出生于湖南桃源。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此后从事农垦,1979年。

  代表作有《慈航》《山旅》《划呀,划呀,父亲们》《河床》等。

  聆听笔记

  知人论世

  五、朗读品味

  组织朗读,点拨指导

  分组朗读

  指名朗诵

  感受品味

  板书设计

  河川

  地域特征:它来自黄河源头,起源于巴颜喀拉山;

  形态特征:宽阔浩荡、有时滋润、有时干枯、沟壑纵横

  性格特征:坚实宽厚、雄性美、博爱

  拟人、排比、 句式、分节、多用句号

  本课要点

  《河床》教案4(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本单元的教学可依先易后难的次序,先教《地之子》《半棵树》,再教《边界望乡》《河床》和《金黄的稻束》。

  河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与河床相关的意象有哪些,它们有何共同点,怎样共同表现出“我”的感觉、情绪和思考;理解诗人通过对高原地域色彩的特有意象的捕捉而进入历史,进入生命的思路;赏析雄浑、高亢、阳刚、大气,带有一泻千里的宏大气派与原始的血性语言特点;分析了解诗歌的抽象哲理与感性形象是怎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反复诵读、品味与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诗人通过塑造“河床”的中心形象而引发联想,对自然、土地、生命的沉思;体会母亲河神秘、孤寂、阳刚、大气的气质。

  走近作者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出生于湖南桃源三阳港镇王家坪村。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其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6月元山战役中因头部负伤回国治疗。伤愈后进河北荣军学校学习。1955年主动报名参加开发大西北。1956年调青海省文联任创作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此后从事农垦,1979年。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在省作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97年被省文联评聘为一级作家。2000年3月23日,昌耀因患肺癌在西宁逝世。

  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等,代表作有《慈航》《山旅》《划呀,划呀,父亲们》《河床》等。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其新边塞诗歌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

  初步感知整首诗:河 床——《青藏高原的形體》之一

  【原文】①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 / 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 / 但我更是值得骄傲的一个。 / 我老远就听到了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 / 我轻轻地笑着,并不出声。 / 我让那些早早上路的马车,沿着我的堤坡,鱼贯而行。/ 那些马车响着刮木,像奏着迎神的喇叭,登上了我的胸脯。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 那些裹着冬装的唐古特车夫也伴着他们的辕马谨小慎微地举步,随时准备拽紧握在他们手心的刹绳。//

  ②他们说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

  ③是的,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我是滋润的河床。我是干枯的河床。我是浩荡的河床。 / 我的令名如雷贯耳。 //

  ④我坚实宽厚、壮阔。我是发育完备的雄性美。/ 我创造,我须臾不停地 / 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不竭的精力。/ 我刺肤文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 我喜欢向霜风透露我体魄之多毛。/ 我让万山洞开,好叫钟情的众水投入我博爱的襟怀。 //

  ⑤我是父亲。/ 我爱听秃鹰长唳。他有少年的声带。他的目光有少女的媚眼。他的翼轮双展之舞可让血流沸腾。 / 我称誉在我隘口的深雪潜伏达旦的那个猎人。/ 也同等地欣赏那头三条腿的母狼。她在长夏的每一次黄昏都要从我的阴影跛向天边的彤云。 / 也永远怀念你们——消逝了的黄河象。//

  ⑥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 /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 我是屈曲的峰峦。是下陷的断层。是切开的地峡。/ 是眩晕的飓风。/ 是纵的河床。是横的河床。是总谱的主旋律。/ 我一身织锦,一身珠宝,一身黄金。/ 我张弛如弓。我拓荒千里。/ 我是时间,是古迹。是宇宙洪荒的一片腭骨化石。是始皇帝。/ 我是排列成阵的帆樯。是广场。是通都大邑。是展开的景观。是不可测度的深渊。/ 是结构力,是驰道。是不可攻克的球门。//

  ⑦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 //

  ⑧而现在我仍转向你们白头的巴颜喀拉。/ 你们的马车已满载昆山之玉,走向归程。 / 你们的麦种在农妇的胝(zhī手脚掌上的厚皮,俗称茧子)掌准时的亮了。/ 你们的团圞(luán)月正从我的脐(qí)蒂升起。//

  ⑨我答应过你们,我说潮汛即刻到来,/ 而潮汛已经到来…… //

  [学生齐读《河床》。这首诗充满了激情,有一种粗犷雄浑的美,这种澎湃的激情是学生在初读的时候就能感受得到的。但《河床》不是一读就懂的,可以让学生说说对这首诗的初步的印象,它既可以是内容上的,又可以是情感上的,又或者是语言上的。也可以让学生提一些问题,问题本身也是思考的一个结果。但学生一下很难说清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要慢慢引导:回忆——我们在必修里学到了读懂诗歌的最基本的方法:寻找意象,明白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总提】昌耀是一个独具生命魅力且有持续艺术创造力的诗人。他的情感深沉且充满西北地域特色的作品引起评论界广泛的注意。他甘于寂寞的思想气质和写作心态,赢得了诗坛的尊重。

  诗人首先创造的是一组由诗人的命运自传和心灵经历开始,而逐渐推向整个西部时空,显现高原精神生命的长诗(或组诗)。它们包括《大山的囚徒》《慈航》《青藏高原的形体》(从《河床》到《寻找黄河正源卡日曲:铜色河》共六首)等等。它们记写了“反右”时期诗人以无罪的戴罪之身在西部乡村服刑的生命行迹,以及在结束了那段岁月后,诗人置身于现代场景中,再次从那座大高原上折射的精神生命图像。这些诗,从整体上呈示出一种沉郁、顿挫的大生命的庄重与阔大。对苦难的深刻体验和对青藏高原的原始风情的描述,是昌耀创作的两个最重要的灵感源泉。该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河床”,诗人不仅传达出神秘而雄性的河床给人的奇异感觉,而且推向黄河源头,显示出母亲河的精神生命。也正是这种神秘、孤寂、阳刚、大气的气质与诗人自身生命过程中折射出的情绪交叉综合在一起,使我们感受到一个特殊年代诗人命运的行迹,一种劫后余生的生命律动。

  这首诗中最大的意象——河床,诗中有对河床的直接描绘,同时也通过其他一些意象的辅助来使“河床”这个意象变得更加坚实、饱满,内涵变得更加丰富。

  诗人笔下的“河床”有什么特点?诗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河床的特点?

  【明确】A.诗人写出了河床的地域特征。除此之外,还用他那多彩的诗笔描绘出了河床外在的形态特征和内在的性格特征。

  B.从整体上看,河床给人的感觉是雄悍、粗犷、原始、神秘的,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雄悍”、“粗犷”的感受学生可以捕捉得到,但“原始”“神秘”学生未必能领会。所以要从诗中找出能体现河床特点的描写,这些描写包括写河床本身的词语,也包括写河床周围的存在的那些词语,它们也帮助塑造了河床这一形象)(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些有意味的词句,可供我们挖掘的词句)

  读诗歌我们不难找到以下的词句:

  “白头的巴颜喀拉”{①节首句}、“白头的雪豹”{①节第2句}、“鹰” {①节第2行}、“唐古特人”( ①节第4行,“唐古特人”是蒙古族人的一部分,他们被认为是古老的西夏人的后代)、“鼓囊囊的肌块” {①节第7行}、“巨人般躺倒的河床” {②节首句}、“巨人般屹立的河床” {②节第2句}、“我创造。我须臾不停地/向东方大海排泄我那不竭的精力” {④节第2、3行}、“刺肤文身” {④节第4行}、“体魄之多毛” {④节第5行}、“兀鹰” {⑤节第2行}、“三条腿的母狼” {④节第4行}、“黄河象” {⑤节末行}、“屈曲的峰峦” {⑥节第3行}、“下陷的断层” {⑥节第3行}、“切开的地峡” {⑥节第3行}、“眩晕的飓风” {⑥节第4行}、“是时间” {⑥节第8行}、“是古迹” {⑥节第8行}、“腭骨化石” {⑥节第8行}、“是始皇帝” {⑥节第8行}……

  ——这些词句能让我们感受到“河床”的雄悍、粗犷、原始、神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的特点。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些词句,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按它们出现的顺序来,同时看看诗歌里是不是暗含一个抒情顺序。

  诗一开始叙述“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 {①节首句},“白头的巴颜喀拉”是河床的发源地。而“白头的雪豹默默地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 {①节第2行},“雪豹”和“鹰”都是高原带有原始色彩的动物,它们卧在城堡里,圣洁又神秘。“河床”骄傲地认为“我更是值得骄傲的一个” {①节第3行},因为我此行是要去创造,去奉献。

  “我老远就听到了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 {①节第4行},“老远就听到”说明我对这种声响的熟悉以及期待,我知道他们会在这时候到来,我也从来都慷慨地施与他们,他们虽然向我索取但他们依然对我恭敬如神明——“那些马车响着刮木,像奏着迎神的喇叭” {①节第7行} “谨小慎微地举步” {①节第8行}。

  这只是诗的开始,唐古特人的脚步给予了“我”奉献的快乐与自豪[甲]。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他们说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 {②节}:“巨人般躺倒”指的是“我”强壮的体魄,“巨人般屹立”指的是“我”内在的强大。这两句诗独立成段,它们开启了下面对“河床”的具体描述[乙]:

  “我”有时“滋润” [乙1],有时“干枯” [乙2],有时“浩荡” [乙3],“我坚实宽厚、壮阔” {④节第1行} “发育完备” {④节第1行}有着“雄性美” {④节第1行},“我创造,”{④节第2行}滋润浩荡的时候,“须臾不停地”“向东方大海排泄我那不竭的精力” {④节第2、3行},“我”“干枯”的时候,你们可以看见“我刺肤文身” {④节第4行},那是我“精心” {④节第4行} “创造” {④节第2行}的图形,这些图形“可远观而不可近狎(xiá)” {④节第4行},但我“博爱” [乙4],“我让万山洞开,好叫钟情的众水投入我的襟怀” {④节末行}。这些都是“我”向你们展示的可见的一面,

  在“我”的内心[乙5],“我”对从古至今出现在“我”四周的那些生命怀有“父亲” {⑤节第1行}一般的情怀,“我爱听兀鹰长唳” {⑤节第2行} “我称誉在我隘口的深雪潜伏达旦的那个猎人” {⑤节第3行},“也同等欣赏那头三条腿的母狼” {⑤节第4行} “也永远怀念你们——黄河象” {⑤节末行}。“兀鹰”、“母狼”、“黄河象”这些都是带有原始色彩的血性动物,都是“河床”孕育、滋养的生命,这些意象雄悍又沉实,既表达了“我”对旺盛生命力的渴望与想象,也透露了“我”对坚韧品性的坚持与向往[乙6]。

  “我”热爱它们[乙7],“我”在从历史到现在的“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 {⑥节第1行},就好比说每一瞬间都在关注你们。而“我”在每一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 {⑥节第2行} “我”可以是“屈曲的峰峦”、“下陷的断层”、“切开的地峡”、“眩晕的飓风”、“纵的、横的河床” {⑥节第3-5行},“我”富饶[乙8]:“一身织锦”、“一身珠宝”、“一身黄金” {⑥节第6行},“我”负有历史感[乙9]——“是古迹” “是腭骨化石”“是始皇帝” {⑥节第8行}、“我”还有时代感和使命感[乙10] “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 {⑦节}。这是“我”最值得骄傲的任务和使命。诗歌到这里就已经达到了最高潮。

  然后,回转面目[丙1],“现在我仍转向你们白头的巴颜喀拉” {⑦节第1行},“白头的巴颜喀拉”是“我”的发源地,也是“我”洗尽铅华以后的心灵归宿,是“我”永远的心灵朝向。因此,“我”一路创造,完成了“我”的使命后,“我”又回到了这儿。“我”许诺给予的你们都得到了,唐古特人的马车“已满载昆山之玉” {⑦节第2行},“麦种在农妇的胝(zhī)掌准时地亮了” {⑦节第3行}。

  “我答应过你们,我说潮汛即刻到来,/而潮汛已经到来……”{⑧节}通过一种自我否定来更肯定或者说更坚定地表明我对诺言的实践,表达一种对世人的宽厚的爱。呼应开头,升华题旨[丙2]

  将以上内容归纳起来——河床有什么特点?

  【明确】

  地域特征——来自黄河源头,起源于巴颜喀拉山。

  形态特征——宽阔浩荡【②节“巨人般躺倒”“ 巨人般屹立”】

  有时滋润【④节“我须臾不停地/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不竭的精力”】

  有时干枯【④节“我刺肤文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泛指人和一切动物 】

  沟壑纵横【⑥节“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 我是屈曲的峰峦。是下陷的断层。是切开的地峡。/ 是眩晕的飓风。/ 是纵的河床。是横的河床”】

  性格特征 ——坚实宽厚【①节“那些马车响着刮木,像奏着迎神的喇叭,登上了我的胸脯。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

  雄性美 【⑥节“我拓荒千里”】

  富有使命感 【⑦节“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

  博爱 【⑥节“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

  坚韧

  再读《河床》这首诗,明白诗人想通过创造“河床”这个形象目的是什么。

  【明确】明白“河床”是一种象征,掌握象征手法的知识概念,学会欣赏诗歌的象征意蕴。

  美国文艺理论家桑塔耶纳指出:“看得见的景象还不是诗歌真正的客体。”“还有一种超越可见界线的、视觉综合力不能捕捉的景象。”这种景象指的就是象征意蕴。

  象征是在具体事物上赋予不完全确定的意义,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启迪读者自己去确定的一种诉诸感官又超越感官的形象创造手段。《河床》中“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我是滋润的河床。我是干枯的河床。我是浩荡的河床”,“我坚实宽厚、壮阔。我是发育完备的雄性美。/我创造。我须臾不停地/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不竭的精力”,“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我是屈曲的峰峦。是下陷的断层。是切开的地峡”……在这里,所有的形象特征既是河床的,又是远远大于河床的,诗人渗进了不屈不挠的人类精神,但这不屈不挠的人类精神载体,又可以被看做人类各种性质大致相同的经验:可以说这是个英雄的象征,先驱者的象征,也可以说是一个文化丰厚、沉着自信的民族的象征。诗人通过河床这个象征物,把感情景物与情感、道德、意志等内容凝聚在一起。

  本诗在表现意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丰富多彩的意象——一种是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意象,如“兀鹰”“母狼”“黄河象”等,它们本身都是带有原始色彩的血性动丰富物,容易唤起人们对旺盛生命力的渴望与想象;另一种是与实在的民族世俗生活有关的细节,如“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在我隘口的深雪潜伏达旦的那个猎人”等,给人以具体的视觉刺激。除了这些实的意象外,还有一种是虚的意象,如“是眩晕的飓风”,“我是时间,是古迹。是宇宙洪荒的一片腭骨化石。是始皇帝”,“是不可测度的深渊”,“是结构力,是驰道。是不可攻克的球门”等。这一系列具有伤残感的意象,既是他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表现出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质。

  找出本诗与“河床”相关联的意象看看,它们对表现“河床”的特点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意象丰富多彩,可见诗人的思绪纷纷扬扬。它们或者是在地域空间上与“河床”相关,或者是在气质性格上与“河床”相似,紧紧地围绕在核心意象“河床”的周围,对于表现河床的雄悍、粗犷、原始、神秘和旺盛的生命力起到了一种强化的作用,使人获得了“真力弥满,万象在旁”的审美感受。

  了解昌耀的生平及其“意象群”,明白昌耀的意象选择是要创造一个怎样的世界,传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宣扬一种怎样的审美。(亦即诗人的审美趣味)

  【明确】诗人昌耀有着非常的人生经历,1950年弃学从军,参加过朝鲜战争,1953年,负伤回国,开始文学创作,1957年以两首16行小诗《林中试笛》而罹罪。诗人在“自传”里说,“这很滑稽:颂歌等于‘毒箭’,……在肉体与灵魂体验的双重痛苦中,感悟了自己的真实处境与生存的意义。……我需要正视并确认自己的来路、归属,并解决这种归属,即便只是先在精神上的自我确认(一种自重、自尊意义上的自我保护)。因为哪怕只是“精神上的流放”也会导致事实上的沉沦、颓废。与泥土、粪土的贴近,与“劳力者”“被治于人者”的贴近,使我厌弃文坛习于浅表雕饰的浮华不实之风。……我追求寻找这样的一种有体积、有内在质感、有瞬间爆发力、男子汉意义上的文学。”

  诗人因其异于常人的悲剧性人生经历,获得了独特的苦难意识、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这些经历虽然对诗人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却成全了他的诗歌。在意象选择上,“高原意象”群成为诗人终其一生的歌咏对象。高原,是诗人的受难之地,也是诗人的获救之地,回望高原流放生活已经成为诗人的一种精神朝圣,使诗人的灵魂得以净化获得慰藉。由此,昌耀就成为了一位拥有独立品质和真正创造力的优秀诗人。

  昌耀诗的意象构成,一方面是高原的历史传说、神化,另一方面是实在的民族世俗生活事件和细节。从博大的青藏高原上折射出来的此在的精神生命图像中溶入了自己对这片神奇土地上的文化历史、神话传说、民间世俗的深切体悟、尊敬和认同。这首诗中,诗人选择“我”作为抒情者,代替河床发言,正是在高原的二十多年的生活和自身命运的悲剧性使得诗人与高原达成了某种心灵上的默契的表现,从而使诗歌的意象从实体向深层的文化内蕴和原始的神秘感靠近。此时,高原已经不是无垠的荒甸,而是真正的精神领地。

  昌耀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不是仅仅简单罗列这些意象,去营造所谓的异域情调,而是通过独特的节奏处理和抽象思辨,赋予这些意象以西部独特的旺盛的生命力,实则是人的灵魂的变体,从而最终使他所有诗篇成为本质意义上的生命的诗篇。

  诗中用了多种人称,“我”“他们”“他”“她”“你们”,分别指代什么?

  【明确】“我”指河床,诗人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为河床代言,消弭了河床与阅读者之间的隔膜;“他们”指唐古特车夫,也泛指熟悉河床,与河床有过“亲密接触”的人们;“他”指兀鹰,“她”指母狼,这里把动物都拟人化了,使之更加形象;“你们”有两种不同的指代,一指黄河象(“也永远怀念你们——消逝了的黄河象”),表达诗人对消失了的物种的一种亲切缅怀的情绪;一指人类,把河床和人类并举,有种不分“你我”的和谐感,使读者更能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同身受。

  语言是诗人心灵的居所。诗人是怎样选择自己的语言来接纳自己的精神寻求的?

  【明确】语言是诗人心灵的居所,这首诗的语言不同于我们常见的拘泥于小美丽,小感觉的诗歌,这首诗的“大美”除了通过意象来表达,还通过语言、句式的选择来实现。

  这首诗不讲究韵律、押韵,但注重内在的节奏。内在节奏通过奇崛的词汇、长短的句式来实现,初读者,很难接受这种似乎没有节奏,没有韵脚的诗歌。但却承认在诵读起来的时候,呼吸似乎被牵引着走。这其实就是诗人给予的内在节奏感。我们来看看,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实现它的节奏感的。

  首先,我们能注意到诗人喜欢用一些古奥的、生僻的字眼或古语现象,“唐古特”“令名”“胝(zhī)掌”“团圞(luán)月”“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xiá)”等这些字眼就像高原上的粗砾一样在过于光滑的节奏中打下了楔子,制造了某种障碍,从而丰富了诗歌的节奏。

  第二,诗人还爱用短促的句子,对分行也没有太多的强调,每个诗行,有长有短,短的就一句组成,如“我是父亲”,长的多达五个句子,如“我是排列成阵的帆樯。是广场。是通都大邑。是展开的景观。是不可测度的深渊。”这种写作特征也印证了诗人关于诗歌分行的观点:“我并不强调诗的分行……也不认为诗定要分行,没有诗性的文字即便分行也终难称作诗。相反,某些有意味的文字即便不分行也未尝不配称作诗。诗之与否,我以心性去体味而不以貌取。”显然,诗句的长短不仅仅是为了押韵或外形的整齐,更重要的是根据表现诗人内在激情的需要而采取的有长有短的形式。它可以告诉读者一些光靠语言自身无法传达的东西。一首诗的内部总要有自然的停顿,这一停顿主要是根据人的呼吸的需要而出现的。诗行中音节的停顿是小的停顿,而诗行与诗行之间则自然出现的停顿是较大的停顿。利用有规律的分行,可以造成视觉的节奏感,视觉的节奏感又可以勾起听觉的节奏感。同时,通过词语的巧妙组合,把声音变成优美的节奏,让平面的文字符号变为有生命的造型;使字典里的意义得以超越,产生意义的弹性和张力。让它们更丰富、更形象、更有音乐感地承载和推动情思的表现。像诗中:“也同等地欣赏那头三条腿的母狼。她在长夏的每一次黄昏都要从我的阴影跛向天边的彤云”,“跛”字铿锵作响,似乎能听见她的力量,看见她的信念和执著。

  第三,诗人选择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为河床代言,消弭了河床与阅读者之间的隔膜;也避免了我们已经不感到新鲜的“母亲”呀、“摇篮”呀之类的肤浅的赞美。当我们读到这首诗的第一行“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时,从审美心理上就已经与河床成为一体了,审美距离也随着诗歌感性的递进而递进,直至消失。

  第四,——阅读第六节,体会拟人手法的作用和句式的特点。

  【原文】⑥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 /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 我是屈曲的峰峦。是下陷的断层。是切开的地峡。/ 是眩晕的飓风。/ 是纵的河床。是横的河床。是总谱的主旋律。/ 我一身织锦,一身珠宝,一身黄金。/ 我张弛如弓。我拓荒千里。/ 我是时间,是古迹。是宇宙洪荒的一片腭骨化石。是始皇帝。/ 我是排列成阵的帆樯。是广场。是通都大邑。是展开的景观。是不可测度的深渊。/ 是结构力,是驰道。是不可攻克的球门。//

  【明确】全诗以第一人称来写河床,把“我”幻想成河床,在第五节中,更是在河床中渗进了“我”的感觉、情绪和思考。在这里,所有的形象特征既是河床的,又是远远大于河床的,诗人渗进了不屈不挠的人类精神,可以说,此处的“我”既是河床,又是英雄的象征,先驱者的象征,也可以说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富、沉着自信的民族的象征。

  第六节是一整节的连续排比,形成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这种气势,是河床的气势,更是诗人的情感的气势。在句式上是长短交错,每个诗行有长有短,短的就一句,如“是眩晕的飓风”,长的多大5个句子,如“/ 我是排列成阵的帆樯。是广场。是通都大邑。是展开的景观。是不可测度的深渊。/ ”这种语言的夸张加上意象群的独特奇异,正是诗人所看重的“激情——永不衰竭的激情”得以传达进而感染读者的手段。

  自由朗读《河床》,再次感受诗的情感与思想。

  【结语】凡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本身是植根于大地的,培养他的力量,也是来自大地。凡是一首优秀的诗歌,必定是某一特定时代与地域的产物,同时又要超越那一时代与地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河床》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地域上,对于当代的大多数读者来说,都是遥远而陌生的,但诗歌本身却传达了人类生命的某些共同特征,并表现出诗歌所特有的力与美,因而能长久地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

  有关资料: 一、诗人自述(昌耀)

  1957年对于我以及我这样的一批人都是流年不利的一年。那年秋,正当我的第一本诗集《最初的歌》将由陕西人民出版社第二编辑室发排出版。我以两首原由《青海湖》诗歌专号刊作头条(后挪于末版)的16行小诗《林中试笛》而罹罪。这很滑稽:颂歌等于“毒箭”,故定为右派分子。从此扫出文坛,打入最底层。这是一个对于我的生活观念、文学观念发生重大影响的时期。我以肉体与灵魂体验的双重痛苦,感悟了自己的真实处境与生存的意义。而清白无辜与欲加之罪带给我的心理冲突终难将息。我感觉到自己从来没有像那时强烈感受到的与普通劳动者的认同。不,我的处境还要等而下之,一个“贱民”。即便想融入到“普通劳动者”一族,过一种平和的世俗生活亦不易得。我写于右派身份初期的一些诗作己见出这种心理流程。此后22年我在劳改农场劳作之余间或有过的写作,均可看做一种留作自卫的心境表述,一种顾影自怜,或是一种自命的雄飞豪情。但我承认,我定然自负于个人的文学才具与清白,故并不排斥我的“命笔”已含有在可能的一日与读者相沟通的期许。我会沉得住气,而不在乎即时的社会功利性。重要的是正视痛苦给予我的“修炼”文学创作是瓜熟蒂落的过程。或者说,是痛与哭那样自然的联动关系,价值已包含在其中,无须刻意追求。重要的是守住自我。对于我,“逐出乐园”的流放、现实的严峻,需要我正视并确认自己的来路、归属,并解决这种归属,即便只是先在精神上的自我确认(一种自重、自尊意义上的自我保护)。因为哪怕只是“精神上的流放”也会导致事实上的沉沦、颓废。与泥土、粪土的贴近,与“劳力者”“被治于人者”的贴近,使我厌弃文坛习于浅表雕饰的浮华不实之风。

  我追求一种平民化,以体现社会公正、平等、文明富裕的乌托邦作为自己的一个即便是虚设的意义支点。我始终称自己是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怀有左派情感的理想主义者。也寻找这样的一种有体积、有内在质感、有瞬间爆发力、男子汉意义上的文学。——我以这种描述概括我在1957年秋以迄于今与我阅读或写作兴趣有涉的审美特点。

  (摘自《一份“业务自传”》,《诗探索》1997年第1期)

  二、《河床》赏析(陈超)

  黄河正源被那里的藏民称为铜色的河,这是多么雄武又是多么坚韧沉厚的名字啊!我们的母亲河就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北麓沉静地走下来,流入我们的脉管。这是中华民族的脐带,是我们生命的根。

  昌耀的《河床》,以辐射性的构思,无限伸展的空间序列形式,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黄河源河床的巨人般躺倒、巨人般屹立的形象。这首诗,通篇采用了“自述”的形式,诗人代替河床发言,这就避免了我们读诗时“隔”的感觉,也避免了我们已经不感到新鲜的“母亲”呀、“摇篮”呀之类的肤浅的赞美。当我们读到这首诗的第一行“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时,从审美心理上就已经与河床成为一体了,审美距离也随着诗歌感性的递进而递进,直至消失。这正是诗人巧妙的抒情手法的成功。另外,这首诗的意象构成也是十分独特的,有实有虚,虚实相生,显得既不拥塞又不空洞。实的如“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在我隘口的深雪潜伏达旦的那个猎人”等,给人以具体的视觉刺激。虚的如“我坚实宽厚、壮阔。我是发育完备的雄性美”,“我是父亲”,“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是眩晕的飓风”,“我是时间,是古迹。是宇宙洪荒的一片腭骨化石。是始皇帝”,“是不可测度的深渊”,“是结构力,是驰道。是不可攻克的球门”等,有给人以空洞虚幻的美感。读这样的诗,我们感到的不是什么画面,而是具有质感、有体积感的河床本身。诗人的思绪纷纷扬扬,但又都像辐条一样紧紧地辐辏在所咏唱的核心意象河床上,这就避免了由于庞杂给人造成的审美疲劳,同时又获得了“真力弥满,万象在旁”的审美享受。在为数众多的歌唱黄河的诗中,昌耀的这首河床真正称得上独标逸韵另铸伟辞了!

  这首诗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也是很讲究的。几乎每一句都标以句号,这样做的用意是限制语流的速度,使每一句都形成一个环境,形成一个嶙峋的、自足的空间。仿佛电影中的蒙太奇组接,每一个画面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这就恰到好处地展示了黄河源河床粗砺的地貌,以及诗人沉雄、稳健、恒久的感情。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xinqingriji/11789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