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_世界文化遗产论文免费范文

合同范文 时间:2024-01-16

【www.haohaowg.com--合同范文】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们凝聚了人类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今国际的大趋势是“和平与发展”,所以遗产的价值取向会向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与自然的交流、人造物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不同地区社会政治经济交流等方面倾斜。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免费参考篇1

  浅谈潜在的世界文化线路遗产

  摘要:中东铁路作为一条线性文化遗产,从19世纪末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存在见证了中、俄、日城市和建筑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流,

  沿线附属地城市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城市规划格局,附属地建筑也成为东北近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东铁路具有作为文化线路所需要的突出普遍价值,如何保护和发展这条文化线路成为新时期的新课题。

  关键词:中东铁路;申遗;文化线路;文化遗产保护

  1.1对于中东铁路申遗的重新认识

  从我国已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中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年头里,我国申报的大部分世界文化遗产是基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积下来文物或者蕴含了传统文化的风景名胜,它们成为构成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遗产的价值取向逐步向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与自然的交流、人造物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不同地区社会政治经济交流等方面倾斜。

  “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作为响应新的遗产价值观的遗产形式应运而生。

  1.2世界遗产价值判断标准的变动

  受到世界一体化危机的影响、受到多重世界多元文化趋势的影响,世界遗产的价值判断标准也是在不断的改变着,要想申遗成功首先就要在思想上与国际接轨。

  从我国已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中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年头里,我们大部分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大都是基于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文物或者风景名胜,

  (陈述性的)总是用这些的做为衡量文化遗产的标准。

  然而当今世界对于世界遗产价值的定义,已经着重于其突出的普遍价值。

  这里“突出的普遍价值”是指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全人类都认可的价值。

  当今国际的大趋势是“和平与发展”,所以遗产的价值取向会向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与自然的交流、人造物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不同地区社会政治经济交流等方面倾斜。

  上世纪90年代庐山的申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国在申遗过程中,过于偏重对于文化价值和自然景观的叙述,而忽视了山上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18个国家建造的保留下来的尽千栋建筑。

  (见图1)世界遗产委员会却认为这些别墅是反映当时特定历史时期下中外文化交流的唯一例而格外重视。

  中东铁路要想申请成为“文化线路”这种格外重视地域交流、文化

  图1庐山上的近代外国别墅群 图片来源:总统家和http://www.citsnj.com/

  交流、物质交流的遗产形式。

  这就需要我们在中东铁路申遗的过程中来发掘民族遗产的世界普遍价值,而不局限于其固有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景观价值。

  认识到中东铁路不仅是中国近代铁路史上的壮举,沙俄与中国间的运输通道,更是中国与世界的连接线,是文明与文明之间交流对话的途径,具有与全人类共享的价值。

  (加入原来遗产公约局限性和扩展的必要性是怎么认识的现在的变化)

  2中东铁路申遗的可行性、必要性与历史地位

  我们都知道要想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要经历9个步骤:1、要签署《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为低缔约国。

  2、把本国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到国家的预备名单当中。

  3、从本国的预备名单中筛选出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保护单位。

  4将确定的提名表格递交给给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审查提名是否正确,并送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评审。

  6、专家组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对申请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情况进行现场评估。

  7、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提交评估报告。

  8.世界遗产委员会的7名主席团成员对提名评估报告进行审查后向委员会提交推荐名单。

  9、世界遗产委员会最终决定入选、推迟入选或淘汰的名单。

  而在整个过程启动之前,需要对申遗目标有深入的了解

  2.1中东铁路申请为“文化线路”的可行性

  中东铁路作为一条线性的文化遗产,它的存在见证了中、俄、日城市和建筑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流,沿线附属地城市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城市规划格局,

  附属地建筑也成为东北近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构成了中东铁路遗产的特殊性和典型性的同时,也组成了其作为文化线路所需的突出的普遍价值。

  在从19世纪末至今只的一百多年的历史里,铁路所有权在变,铁轨的宽度在变,附属地的居住者在变,运行的火车在变,讲述中东铁路故事的人在变,管理机构在变,社会体制在变,但从未间断过使用,产生了无数的物质文化交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正是体现在这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是近代铁路文明在中国的诠释。

  与其他的已经成为文化线路的“米迪”运河这样的文化线路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那就是中东铁路这条铁路线路,依旧在履行着当初建造时作为沟通欧亚大陆桥梁的作用。

  (图2)物质与文化依旧在传播中,跨地区,跨大陆的交流从未中断。

  而有些文化线路如今以作为一个旅游观光线路,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景象。

  在对于中东铁路(在此是对于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的统称)的附属地的保护中,如果能做到利用原有火车站附近的城市规划布局,

  恢复当年的历史风貌(包括自然和人文),那么散落在中东铁路沿线上的一系列具有中国近代典型殖民建筑风格的历史遗存就会焕发新的生机,而不是作为孤立的死的个体放置不管。

  2.2将中东铁路申请为“文化线路”的必要性、

  中东铁路申遗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其目的不仅是保护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通过申遗,改善中东铁路沿线市、县的城市形象,督促城市环境的整治,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

  进而从整体上打造“铁路城市”,形成一个完整的“铁路城市景观线”,以线带面来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而面对中东铁路沿线的参差不齐的历史遗留状况,申遗的前提是系统的保护,只有保护了其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才能达到世界遗产的标准,因为这个普遍价值是超越了国与国的界限,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有突出的意义。

  但是目前中东铁路的保护状况让人担忧,虽然中东铁路的大部分铁路线路还在继续的使用,但无论是反映沙俄生建造的中东铁路的社会生活方式还是日本建造的南满铁路的生活方式的附属地格局,正在被不考虑文化传承的快速经济开发一点一点的蚕食和挤压掉。

  要想将中东铁路申请成作为“文化线路”形式的世界遗产,就必须遵守“申遗”的三大原则,即“完整性、真实性、协调性”。

  在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申请世界遗产之后,由国际古遗址理事会和世界保护联盟组织的评估专家是非常严格的,要将“中东铁路”作为整体进行申遗,就必须对沿线统筹保护,任何一处的差错会影响到成败。

  参考文献

  [1]王建波,阮仪三.作为遗产类型的文化线路――《文化线路宪》解读[J]. 城市规划.2009(4), 86-92

  [2]单霁翔. 关注新型文化遗产―― 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J].中国名城.2009(05),4-12

  [3]姚迪.巨系统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究及现实困境的思索――以大运河保护规划为例[J]. 城市规划.2010(01),48-51

  [4]汪芳,廉华. 线型空间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华中建筑, 2007 (7), 88-91

  [5]汪芳,廉华.线型旅游空间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J]. 华中建筑, 2007 (8),108-112

  [6]王景慧.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发展[J].中国名城, 2010(8),4-8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免费参考篇2

  浅析世界文化遗产的哲学思考

  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赵鑫珊曾把世界遗产公约看成是当年世界一批精英们的觉醒,他们对人类文明前途和命运充满责任与忧虑,是当年世界先进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表述。

  正如罗马俱乐部(the Club of Rome)的诞生一样,1968年4月8日。

  该俱乐部的第一篇报告是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梅多斯等人于1972年3月完成的《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

  该书在后来二十几年的时间里,用37种语言印了1200万册,1000多所大学院校将它作为教材。

  它的成功鼓舞了罗马俱乐部的其他成员,一系列高质量的以宇宙万物为友、人间哀乐为怀、关心人类文明命运的学术报告相继问世,如:1974年的《人类处于转折点》,1976年的《重建国际秩序》;1978年的《人类的目标》。

  一 文化遗产保护当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一些世界遗产地申报成功之后知名度大增,游客蜂拥而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些地方和领导对遗产的认识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将遗产这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完全等同于一般的经济资源而且是无成本的经济资源,以旅游价值完全取代了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于是世界遗产被当作了地方的“金字招牌”和开发商的“摇钱树”,有的地方政府公然要求遗产地几年内要成长为当地财政的“顶梁柱”,市场化炒作,商业化经营,更有甚者将世界遗产当作地方或私有商品捆绑上市,发行股票,导致世界遗产遭受无法挽回的破坏。

  如泰山的3条游览索道对泰山景观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敦煌莫高窟由于游客过多,游人呼出的CO2和光线的影响造成壁画变色剥落,20年间的人为损坏超过过去几百年来的自然侵蚀。

  1

  面对世界文化遗产当前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我们需要进行反思,反思当前在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遗产与人、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创新的矛盾,树立保护遗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文化意识,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反思”为黑格尔语,“实即反复思索,作反省回溯的思维之意。

  ”2反思具有反复思维与反身思错的双重含义,它是思维之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辩证统一。

  黑格尔认为,要获得对象的真实性质,我们必须对它进行反思,唯有通过反思才能达到这种认识。

  “类的存在只有反思才能认识。

  ”黑格尔的哲学尽管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认为哲学具有反思功能却包含着辩证法思想。

  因为反思首先是反复思考,是对思维对象的再思、三思、多思。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在思维的进程中,对象意识的反复必然导致自我意识,反身思维是反复思维的深化,自我意识的形成正是通过深刻反思,掌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结果。

  事实上,我们如何认识世界文化遗产,如何遵守保护的原则和怎样来保护与利用遗产,都跟哲学(包括历史观、审美观术观等)这个根本问题有关。

  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哲学分析,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意义。

  因为离开哲学反思,世界文化遗产就只能作为它的个别表现,而不能作为某种社会历史的完整性加以了解。

  对于涉及到世界文化遗产具体现象和过程的人文科学各个领域来说,这种分析还具有方法论意义。

  因此,我们有必要用哲学原理来分析与论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旨在对遗产有一种方向性的认识。

  二 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哲学分析

  1 解决遗产与人的矛盾,通过保护遗产保护自己

  人的生活离不开认识与实践。

  人不仅要认识自然力量而且要不断地认识自己的本质力量,并把这种本质力量对象化,实现自身的价值。

  那么人是如何认识自己和实现自己的呢?实践是人认识和实现自己的根本途径,人也借助于物来认识和实现自己,因为被实践造就的物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

  黑格尔说:“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中实现自己。

  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自己。

  人通过改变外在实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并在上面刻下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自己的性格在外在事务中复现了。

  就遗产的继承问题上,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这是就人们的积极的态度而言的,就传统对人的制约方面讲,马克思指出,人们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他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4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生产力”,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如审美意趣、思维能力及思维材料等,文化遗产便属于这样一种承继下来的条件。

  那么后人为什么要继承、收藏、保护和研究前人的成果与作品呢? 因为后人对前人劳动成果的依恋、爱慕和欣赏,而本质上是人类对自身的保护、爱慕与欣赏。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fanwen/304105/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