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论坛_论“乡俗”文化的论文

经济论文 时间:2022-12-01

【www.haohaowg.com--经济论文】

  “乡俗”文化即农村习俗这一文化类型,与大众熟悉的“都市风”或“都市文化”截然不同,这也凸显了“乡俗”文化的存在性。许多学者热衷于研究“都市”文化,因为较之与研究“乡俗”文化,前者更容易获取相关的统计数据或信息。所以,“都市”文化的研究无论是对既定文化现象的定义还是对新型文化的发展方向的预测都是较为理性的。而许多研究人员、包括学者、作家等往往只能凭借自己对“乡俗”文化的感知而对其做定论。总而言之,“乡俗”文化还未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这是关于“乡俗”文化的第一种思考,也是最表层的思考。

  时间可以积累成岁月,风俗亦可抽象成文化。许多风俗是被传承下来的,久而久之被叫做传统文化。在新型文化的冲击下,“乡俗”文化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这种“思潮”性质的冲击,源于社会的发展,并以人们思想的变革为驱动力。这样,“乡俗”文化被新生代人主宰,便容易形成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走向灭亡,另外一种便是变革。在这里,有一种表象:人为的无意的扭曲被视为变革。所言之意,许多习俗对现代人来说无法完整的复制,而在这种“半”复制过程中更多的加入了现代人主观的思想成分。这是否是一种“变革”呢?由此引出关于“乡俗”文化的第二个思考点:“乡俗”文化的变革要遵循哪些科学依据?

  既然已经出现了一类“变革”,必定是人为的,这种行为人便是中国最普遍的农民。我们通过当今的媒体可以看出,文化的聚焦点已经由“文化”转向“文化人”。(举个简单的例子,“秋雨”现象也是由文化转向余秋雨本人的。)我个人认为文化研究的根本是研究文化现象,这种转变同样可归结为一种文化现象,所以不容忽视。细细看来,这种转变突出了文化的“人为因素”。“文化人”本来就是文化与思想的结晶,忽略他相当与看一次春耕,一次秋收,而不知道过程的艰辛。但我们仔细想想,“乡俗”文化的文化人是一个普遍的概念吗?除了一些乡镇部门的文化部门外,恐怕很难找到一线的“乡俗”文化工作者了。许多乡俗都是农民自己在继承,自己搞变革,不科学的变革必然导致乡俗的流失。要真正扭转颓局必须靠文化市场和文化部门机制的改良,鼓励和保护“乡俗”文化,不要放手纵容农民“恶搞”,要谨防“低俗文化”和“变态文化”。近年来,由于媒体对“文化人”的过度追捧,造成了一种“文化热”的假象,大众关注的焦点无时不刻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如何正确宣传“文化人”与“乡俗”文化,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总之,中国的“乡俗”文化需要有一批专门的学者去研究,指引其发展。没有“乡俗文化人”,“乡俗”文化将走向何处——这是关于乡俗文化的第三点思考。

  文化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但许多作家、诗人的想法却简单的多。他们往往喜欢到乡村找创作的灵感(尤其是文革下过乡的知青),因为乡村自然风光是美丽的、安静的,“乡俗”文化是可以激发创作的灵感。的确,“乡俗”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识、相亲、相融。许多小说当中都写到过一些乡俗活动的场景。虽然时代的变化造就了许多都市派的写手,但农村出生的写手还是占一大部分的。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成立一个作家群,专门记述乡俗、乡韵,这不失为一种“乡俗”文化的宣传手段。但“乡俗”文化若想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还是比较困难的,如何借助于网络去宣传,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种文化的研究中,如何让中国作家的寻求灵感的心态变为关注“乡俗”的命运之心态,等等诸多问题都需要解决。“乡俗”文化的发展趋势是可见的,亦是可悲的,既表象上的“文化热”实质上的“文化没落”。

  希望“乡俗”文化能被重视。不论社会如何发展,人们永恒不变的理想归宿是一种心态的“安静”,而“乡俗”恰能给人心灵的洗礼,我们没有理由去忽略它。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lunwen/22235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