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民族声乐曲目_关于民族声乐文化

艺术论文 时间:2024-01-13

【www.haohaowg.com--艺术论文】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可纯粹,却不可单一,民族声乐亦是如此。发展至今,它不仅在纵向上兼具传承与淬炼的重任,更在这一过程中横向借鉴、吸收、融合了多种音乐元素与唱法,彰显了民族声乐在不同文化艺术领域横向渗透的能力与属性。

  第一篇:民族声乐文化价值

  一、横向———文化渗透价值

  一是与原生态民歌尤其是少数民族民歌的融合。

  这类民歌来自深山大川、广袤平原、鱼米之乡,在长期历史积淀中磨合,并形成了个性化极强的演唱模式,甚至其中有些已经发展成一套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

  它们是我国各族、各地区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地域特色凝练而成的,带有“原始文化”烙印的民歌,包含着浓郁的民间音乐气息。

  它们为古今音乐创作者与表演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它的唱腔、咬字、旋律乃至服饰,都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一种文化的符号。

  中国民族声乐始终坚持对原生态民歌艺术元素的吸纳,譬如,《白毛女》中喜儿的音乐主题,如《北风吹》等,旋律素材来自于河北民歌;

  郭颂的《新货郎》诙谐地表现了东北人民的性格特点;“湖南民歌之父”白诚仁的《洞庭鱼米香》、《挑担茶叶上北京》、《小背篓》等,蕴含了湘文化的真挚朴实;

  才旦卓玛的《唱支山歌给党听》、谭晶的《在那东山顶上》,充分展现了藏族民歌的高亢唱腔;曲比阿乌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吹来了凉山彝族的风;

  王洛宾改编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盖头来》等等一系列新疆民歌,充满了浪漫缠绵的异域风情;

  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夜色美》等,带着一股草原的辽阔与芬芳扑面而来。

  二是对传统戏曲与说唱音乐的借鉴。

  我国传统戏曲音乐与说唱音乐在产生之初,其旋律乃至唱腔素材,常取材于当地民歌、小戏,根据不同时代观众欣赏趣味的变化和追求,民间艺人们不断探索声乐与器乐在戏曲与说唱中的板腔变化、伴奏艺术等,逐渐形成了样式丰富、韵味各异的传统戏曲与说唱艺术。

  从广义的中国民族声乐概念来说,戏曲和说唱音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特定的艺术种类;从狭义的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概念来说,对这种传统的声乐演唱方式和形式的学习与借鉴,既是所谓“学院派”出身的民族声乐演员的必修课,又为创作者、演唱者们拓宽艺术眼界、扩展涉猎范围、丰富艺术表现、增强文化修养提供了保障。

  如,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中最著名的唱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便广泛吸收了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及评剧的旋律和唱腔;江苏民歌《紫竹调》是沪剧中的常用的曲调;东北民歌《月牙五更》带有浓郁的二人转特征等。

  三是对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吸纳。

  一方面,新中国建立之初的50、60年代,随着西方声乐技巧与经验的引进,以及声乐民族化的学术讨论,评论界曾就唱法问题的“土洋之争”有过几番激烈的辩论。

  “土”即以陕甘一带为代表的解放区所流行的民族民间传统唱法,以及由此衍生、发展的以《白毛女》等新歌剧演唱方法为代表的唱法;“洋”即以西式音乐艺术院校为代表的意大利美声唱法。

  这场观念上的讨论也促进了中国民族声乐唱法对其它唱法的吸收和融合,为实现建立自己的民族声乐学派奠定了一部分基础。

  我国老一辈的艺术家,如吴雁泽、马玉涛、耿莲凤等,都是最初探索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相结合的开拓者;而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彭丽媛、宋祖英、张也等歌唱家,则在继承民族声乐传统,吸收美声唱法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逐渐形成了当代民族声乐演唱的体系、风格和审美标准。

  另一方面,随时“改革开放”的到来,港台校园歌曲、流行歌曲迅速得到年轻人的喜爱,民族声乐演唱也将流行唱法的某些风格、技巧融入自身体系之中,这种唱法不仅受到国内普通观众的欢迎,更得到世界舞台的认可,如朱哲琴、萨顶顶、龚琳娜等歌者正是通过将两种唱法与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得到了西方音乐评论界与国际音乐奖项的肯定。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横向渗透,是站在传统声乐艺术的颈背之上,以博大的胸怀,兼收并蓄更有利于推动民族声乐发展,更有利于推广民族声乐文化的艺术精华。

  二、交叉———文化导向价值

  近年来,每当谈及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审美原则与教学标准,都绕不开“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这几个关键词,金铁霖、刘辉等当代民族声乐教育家,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

  笔者认为,对这“四性”的解读,可以分为两组,而且,它们作为目前最被业界所肯定的一种艺术准则,也代表了民族声乐在文化建设与发展上的一种积极的导向作用。

  首先,中国民族声乐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应是对这一艺术形式理性与感性平衡的追求。

  民族声乐的科学性,又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建立一个以理性认知为主的客观视角,以便由此进一步理清民族声乐的现状、问题及今后的发展道路;

  二是以民族声乐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建设为核心,探索声乐艺术在技巧、风格与审美等方面客观存在的共性特征或普遍规律,从而完善民族声乐表演与教学体系,使这一艺术形式本身得到本质上的升华。

  而民族声乐的艺术性,则是相对主观的概念,是对其艺术表现力的一种概括。

  譬如,吸收了古今中外声乐艺术之所长的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相较于传统民族声乐,具备更甜美、自然的音色,更宽广、厚实的音域,更能满足当前社会主流艺术思潮的需要,更能获得观众的喜爱,这正是它所表现出的艺术表现力,也就是艺术性之所在。

  其次,中国民族声乐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则可视为其发展的立足点和趋势。

  民族声乐的民族性,已被从业者一再强调,它应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是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与意识,再追求他民族的人文情怀与艺术价值,从而不失“本我”的“神韵”,又能优化“自我”的形态。

  秉承着这一原则,民族声乐可大胆借鉴与改革,而不会模糊甚至改变其作为民族文化艺术先锋的属性。

  民族声乐的时代性,既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又解释了民族声乐在各个历史时期均受到大众喜爱与关注的本质原因。

  任何艺术形式的时代性,都彰显出它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与适应性,民族声乐正是在纵向的历史发展轨迹与横向的声乐艺术融合、借鉴中,不断调整自身的步伐,仅仅跟随时代的发展,满足时代的需求,这是一种蓬勃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更是一种敢于探索的宝贵品质。

  受到经济与科技的影响,世界大同的趋势愈发明显,越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族艺术所表现出的个性就愈加珍贵。

  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品,是东方音乐文化的瑰宝,它的传承、发展与提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文化”不同于“他文化”的意识形态。

  我们站在全人类声乐艺术的高塔之上,望向中国民族声乐那纵横绵延的文化支脉,心中无限慨叹之余,更志于为它的明天贡献力量。

  作者:杨立军

  第二篇: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

  要切实地做好民歌的保护工作,不同的政府部门和相关的媒体也要主动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增加宣传力度,主办或者是承办一些民歌的比赛,特别是原生态民歌的赛事,同时,把优良的民歌写入教科书,倡导年轻人来学唱。

  可以使用文字、乐谱或者是音像等各种方式真实地记载原生态民歌,也可以全面地实施民俗活动来存储民歌。

  另外,如果想要真正达到传统民族声乐和当代民族声乐的协作发展,还应该增强对传统民族声乐的拯救事业,正确地对待我国独特的民族声乐的唱法的科学性。

  由于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创造是一个很长远的累积过程,真实的工作中,就必须利用大范围的搜集、挖掘以及整理工作,拯救面临失传问题的民族文艺,把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变成文字、图片、图表以及音像等有形文化储存起来。

  还有,我国的民族唱法以及美声唱法在许多的角度是相连的,它的科学价值早就经过了前人的证实,但是因为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不一样的文化上的差别导致了不一样的审美标准,因此,我们的传统唱法中包括着很多特别的民族唱法,而且这种特殊民族唱法的科学性问题却得不到应该有的注重。

  对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技术性的问题,必须依照艺术创新的原则以及科技价值来评估。

  我国民族声乐要想获得圆满的发展,就一定要放弃单一化,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艺术要有风格,只有风格不一样的艺术种类,才能够吸引人的眼光。

  假如风格单一、色彩单一就会使人感觉单调乏味,观众就可能会厌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的艺术走到顶端的时候就可能走下坡路。

  假如民歌演员站在舞台上,都是一样的腔调、一样的声音以及一样的表现方式,那结果是我们可以预见的。

  但是如今,全国的民歌歌手似乎都在模仿,都和彭丽媛、宋祖英以及阎维文等人的演唱方法相同。

  确实,这几个人的歌唱的都特别的好,但是假如全部的民歌歌手都是这几类声音,那就有可能对导致观众厌倦了这几种腔调。

  事实上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民族声乐理念上的模糊认识,对中国的民族声乐声音技巧的认知出现缺乏,目前民族声乐曲目的缺乏等等。

  面对这个问题,民族声乐演唱者一定要提高民族声乐理论知识及声乐方法的学习力度。

  只有增强理论的学习,才可以正确地、全方位地了解民族唱法的含义,才可以改正理念上的错误及偏差,达到有针对性的学习研究以及唱歌。

  可以这么说,增强对民族声乐理论知识的了解是进一步了解及掌握民族声乐唱法的前提,还是推动中国民族声乐唱法格调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的最本质的道路。

  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必须通过借鉴他人的道路来发展。

  中国的传统民族声乐历经了诗经、楚词、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说唱以及戏曲等等变化发展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我国人民对民族声乐的演唱方式、演唱方式等各个方面实施了探讨及研究,并且传承下许多有关声乐理论的重要资料。

  然而,因为现在社会的发展迟缓,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还会出现许多必须增强及改良的地方。

  演唱发声器官的生理剖析、声部划分和科学发声系统等等方面,都还欠缺全方位的、综合的研究及理论方面的记录。

  所以,民族声乐缺乏综合的、科学的声乐理论做基础,而且缺少演唱技巧等等,致使影响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及健全。

  总而言之,在现代民族声乐快速发展的现在,要深入地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就必须深入地分析研究我国的民族声乐,发现其发展的规律,正确地解决传统和现代对立一致的辩证关系,发扬传统,强盛现代,使二者一起协调发展,最后建立有中国民族特色和审美要求的、切实民族化的、多元化的民族声乐学派。

  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项目,需要我们长久的、不懈的努力。

  作者:卞珊珊 单位:安徽省歌舞剧院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lunwen/303409/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