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教育技术学|构建教育技术实践体系

教育论文 时间:2024-01-18

【www.haohaowg.com--教育论文】

  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对于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而言,实践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就业能力。

  【1】教育技术学诊断式实践体系构建

  摘要:

  通过对红河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教学实践的现状分析,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要求为契机,以“做中学”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通过“诊断式”实践体系构建的试点研究,提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体系的构建方式,以期优化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诊断式;实践体系;实践方案

  0引言

  实践教学是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教高[2001]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和教高[2005]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都将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作为重点内容来阐述。

  党的十八大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教育技术学专业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类课程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但还未饱和的该专业就业岗位却承载着极大的竞争压力,笔者通过对用人单位和地方本科院校历届毕业生的回访调查,提出“诊断式”实践体系构建的方式,着力于改革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优化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1现状分析

  红河学院地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东郊,现有62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史、法、理、工、农、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10大学科门类,已经形成多科性的本科专业体系。

  2000 年教育技术学专业成立并招收了第一届三年制专科学生,2004 年迎来了第一批四年制本科生,至今已有9届本科毕业生,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和对毕业生的回访调查,我们发现,教育技术学的本科毕业生就业面非常广,

  而在各个就业领域,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学校教育技术中心技术人员,电视台摄录编人员或是广告公司设计师而言,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亟需提高,对于这样一个年轻的交叉学科来说,满足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效果考评的重中之重。

  在《红河学院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体系分五大块,分别是:课程实践、项目实践Ⅰ-Ⅳ、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

  课程实践主要指专业课和平台课中的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项目实践Ⅰ-Ⅳ是针对社会需求,动态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和广告创意等方面的专项训练,从第3-6学期依次开展;专业见习包括小方向分散见习和集中见习两个环节,一般在第7学期完成;第8学期安排专业实习6周;毕业设计(论文)一般在第7学期初开题,第8学期中期进行答辩。

  经过几轮的教学试验,我们发现,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体系弥补了大学课程理论和实践脱节的不足,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但在实践管理、实践内容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1.1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实践的场所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实习”时间安排为6周。

  在美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将原来的单一集中实习方式调整为连续性、阶段性实习方式,使实习的时间得到提前和延长;在英国,要求不少于20周的见习和实习;法国也不例外,自80年代中期实行连续性实习,共86学时,占两年培训总学时的25%[1]。

  对比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我国院校的实习时间明显少了很多。

  究其原因,大多数地方院校都存在实践过程中管理难度大和经费不足的共同问题。

  目前完全开放式的个人自主实习,实习鉴定的真实性只能凭借学生的诚信度来考量;而学校安排的集中实习,因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实践过程的经费投入有限,加之很多地方院校所处的城市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实习基地承载的学生人数有限,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1.2实践内容和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生本科学习过程中的《项目实践》Ⅰ-Ⅳ。

  通常,这些项目实践都是以虚拟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任务进行过程中,教师常采用周进度检查制督促学生,学生的学习时间较为灵活。

  但有一个弊端,那就是教师很难判断作品是否系学生独立完成。

  除此之外,学生中不乏有为学软件而学软件之人,不重视任务的需求分析,照搬照套,学以致用的理念很难发挥,导致实践技能的可移植性较差。

  (2)专业见习。

  通常,专业见习采用小方向分散见习和集中见习相结合的方式,小方向分散见习是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安排到学校签约的中小学校和电视台等传媒机构实习基地跟班学习;集中见习则是由专职教师带队到实习基地参观、参赛、交流学习,了解各领域的工作流程和社会需求等;

  理论上,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见习方式为学生的职业体验提供了平台和保障,但具体实施下来大家发现,只有部分学生能融入实习基地的工作、环境中去,其他学生或因不重视或找不准自己的位置慢慢成了“旁观者”,不愿和指导教师交流,更不会主动争取实践的机会,和专业见习的初衷相去甚远。

  (3)专业实习。

  近两年来,专业实习也由原来的统一集中实习调整为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或参加学院安排的集中实习。

  选择自主实习的学生大多是到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和部门去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每周至少和系主任、指导教师汇报一次实习情况,作为实习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

  而学院集中实习是到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师徒“传帮带式”的专业实习,实行双导师制,即每个学生有教育技术系和实习基地指派的指导教师各一名,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指导和评价。

  无论是学生的自主实习还是学院集中实习,实习时间均为6周(如将第7学期和第8学期间的寒假计算在内的话,自主实习的时间为10周左右,集中实习时间仍为6周)。

  在对往届学生的专业实习成果进行评价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到电视台等传媒机构实习的学生参与实践的频率较高,单独完成任务的机会也较多,而到中小学校实习的学生,实习内容以听课和试讲为主,学生除了课堂教学技能得到锻炼外,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科特色难以完全体现。

  2“诊断式”实践体系的构建方式

  2.1“诊断式”的内涵

  辞海对“诊断”进行了如下定义:诊断是诊视而判断病情及其发展情况。

  大致分为3步:①收集资料;②评价资料;③分析推理判断。

  在本文中,“诊断式”是指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实践要素“把脉”,包括“诊断”实习基地的需求即社会需求;“诊断”实习基地对学生能力的满意度即社会对本专业学生的认可度;“诊断”现有的实践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等3个方面。

  2.2构建的方法及步骤

  在实践体系的构建中,依据“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化“实践”为“服务”,先以实习基地为对象实施“诊断式”服务计划,通过对实习基地的深入调研,结合教育技术学的专业特色,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制定科学可行的传媒机构实习基地、教育实习基地“诊断式”服务方案,

  并设计制作学生实践能力评价表,由用人单位和实习带队教师分别评价再对比分析,最后根据诊断结果完善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方案,对教育技术学现有的课程实践、项目实践、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等进行有机的整合,构建联动一体的基于“诊断式”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性实践体系。

  (1)方案设计阶段。

  前期调研,深入了解实习基地现状和需求,设计基于“诊断式”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体系方案;传媒机构实习基地“诊断式”服务方案、教育实习基地“诊断式”服务方案;设计学生能力评价表。

  (2)方案实施阶段。

  到实习基地开展“诊断式”服务,修改完善服务方案。

  试行实践体系,采用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实践体系和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评价,提出实践方案整改意见。

  深入研究方案试行阶段存在的问题,根据整改意见改进和完善实践计划。

  在实习基地再次试行实践计划,并收集整理试行资料和数据。

  (3)成果整理阶段。

  进一步修订实践计划,完善实习基地“诊断式”服务方案和学生实践能力评价表,形成“教育技术学专业‘诊断式’实践体系”、“教育技术系传媒机构实习基地‘诊断式’服务方案”、“教育技术系教育实习基地‘诊断式’服务方案”和“教育技术系学生实践能力评价表”等。

  3评价及总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高校必须服务社会的要求,而加强和改进高校实践性教学,将教学实践和服务社会相结合,既响应了国家发展纲要中服务社会的号召,同时,“做中学”的教学思想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映射出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

  通过调查研究,本文提出“诊断式”的理念,通过全面改革实践方式达到理想的多赢状态,即:①学生变客为主,真正成为实践的主角,在实习中成长,学会运用系统的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②实习基地解决了过去理论与实践脱节和请专家难,专家不了解本地情况等问题,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的职能,因地制宜,在诊断中帮助发现不足,找到症结所在,并协助改进;

  ③高校在学生实习中践行服务社会的使命,同时在实习中“诊断”学生能力(即教学效果),“诊断”社会需求,“诊断”可服务实习基地的项目,“诊断”现有的实践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体系,进而完善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方案,用发展的眼光和具有前瞻性的培养思路,为社会输送有用之才。

  “诊断式”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体系以优化实践为目的,秉承服务社会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学以致用的理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实习基地开展专业实践,是一种新型的实践思想、实践体系和实践方式的统一;同时,又是现行专业实践体系的改革和深化。

  通过“诊断式”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性实践体系的构建,完善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事实证明,该实践体系采用“诊断式”在实践中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中调整实践体系,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成效显著。

  作者:李琼 赵东晋 梁伟 单位:红河学院工学院 红河学院学生处

  参考文献:

  [1]陈俊坷,徐彦伟.国外高师教育实习改革的特点与趋势[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2】陌生化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应用

  摘要:

  在总结微传播环境下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当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系统阐述了“陌生化”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

  微传播;“陌生化”理论;现代教育技术

  基于新媒体的微传播已成为当前主流传播形式,微传播不仅拓展了信息传播领域,而且对传统教育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课程教学如何适应微传播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特点,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陌生化理论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教与学,能带给学生鲜活的学习体验,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1微传播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特征

  1.1依靠网络,喜欢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

  大学生是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

  他们不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更倾向于能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宽松、自由的学习方式。

  1.2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更倾向于“微学习”

  信息碎片化时代,手机、平板等各种移动设备已成为人们在“微时间”开展“微学习”的主要途径。

  “微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场所不受限制,而且更注重互动学习、快乐学习,更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

  1.3教学形式上喜欢“寓教于乐”

  数字土著从小就接触各种新媒体,丰富的试听经验、游戏经历使他们体验到了在探索中学习的乐趣。

  同时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喜欢与他人平等交流与沟通,并乐于把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分享,表现出更积极、大胆的个性。

  1.4学习内容上喜欢视觉化的表达与呈现

  大学生更习惯可视化的、图表化表达。

  他们习惯于用图形、图像表达观点,喜欢视觉的冲击和多重感官的刺激,如各种视觉符号、表情包已经成为他们语言交流的一部分。

  1.5学习目标更加务实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lunwen/30435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