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中国古代文学论文

教育论文 时间:2024-02-12

【www.haohaowg.com--教育论文】

  中国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这些文明中,不仅有名胜古迹还有流传千年的文学典集作品文学的传承源远流长,到今时今日古代文学中的教育意义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那么除此之外古代文学到底对当代社会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

  未到不惑之年的我,治学的时间不算很长,要谈治学经验,确实有些惶恐。

  但毕竟在求学的道路上已经跋涉了近二十年,其中有些甘苦,写出来供想入学问之门的同好们参考,也许不无启发。

  一

  我生长在乡村,从小读书虽然比较用功,但课外却没有什么书读。

  上初中的时候,才开始读小说,印象比较深的,是读了繁体字版的《水浒》、《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之类。

  由于所读的书被撕得破烂不堪,无头又无尾,只记故事情节,不管书名和作者。

  所以上大学后系里举行摸底考试,我连四大古典小说的作者是何许人也答不上来,为此,没能进入快班学习。

  不过,由于在中学读的古典小说稍微多一点,在高中的时候已可以用比较简单的文言文写书信,而且所读的小说大都是繁体字版,上大学后对于认繁体字倒是不觉得困难。

  后来我对古典文学产生兴趣,与中学打下的基础不无关系。

  我七七年考上武汉师范学院(即现在的湖北大学),同年级的同学年龄悬殊比较大,老三届的同学比较多,知识基础也比我们年龄较小的同学要厚实。

  尤其是上大学后不久的摸底考试,我成绩不及格,更感到有些自卑。

  回想起来,自卑并不是一种不良的心理,自傲比自卑更可怕。

  因为知道自己不足才感到自卑,而知不足然后才会发愤图强,既求超越自我,也力求超越他人。

  读大学时,读书真有如饥似渴之感,那时并没有想到今后会走上做学问之路,只觉得成绩不如人,上的学校也不是名牌,总想赶上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赶上考入了名牌大学的同学,以摆脱自卑。

  自己觉得古典文学的基础稍为好一点,于是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古典文学方面。

  读大一时,我就开始每天背诵古典文学作品。

  先是跟着老师,讲一课背一课,因为背诵得比较快,就“超前”背诵。

  教材的作品背诵完了,再背诵其他选本。

  我采取的是反复记忆法。

  在弄懂作品文意的基础上,每天早上背诵一遍,晚饭后散步时再重背一遍,夜晚入睡前再默记一遍,第二天早锻炼跑步时又默背一遍。

  一周后,再把本周所背诵的作品全部复习背诵一遍,一个月后又把本月所背诵的内容全部过一遍。

  这样,一篇作品一天之内经过三、四次的背诵,一周、一月内又经过复习,就不容易遗忘。

  论背诵的功夫,我们这一代青年学者已无法跟老一辈的学者相提并论。

  虽然现在的电脑可以迅速检索有关信息资料 ,但并不能代替人的记忆。

  尤其是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大脑中不储存一些优秀的作品,就很难提高自己的艺术感悟能力和审判判断能力。

  创造往往是基于联想,而联想又常常源于记忆。

  要对作家作品有新的发现和创见,仅仅是增强理论的修养是不够的。

  要分析评价一篇或一类作品的优劣好坏,总得有另一篇或另一类作品作为直接或潜在的参照。

  临时寻找参照的作品,并非不可能,但总不如记忆来得快捷,最关键的还是记得多,能够随时产生联想,发现新问题。

  治学的根本在于解决前人未曾解决或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善于发现问题。

  记忆则是发现问题的基础。

  在大学一、二年级,我学习古典文学的重点是在先秦文学。

  背诵的也主要是《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曾经一度对古代汉语产生过兴趣,阅读了一些文字学和音韵学方面的著作,后来觉得还是古典文学更有意思。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即使将来做不成学问,学古典文学,也可以自娱身心。

  其实,只要有兴趣,做任何学问都能自得其乐。

  这一段时间对先秦文学和古代汉语的重点学习,为我后来从事唐宋文学的研究,打下了较好的文字基础。

  到了大学三年级,我开始学写论文

  当时正逢学术界开展对唐代边塞诗的讨论,于是尝试写了一篇论边塞诗的文章。

  虽然文章没能达到发表的水平,但得到了任课老师张国光教授的大力鼓励和表扬,自信心大增,学习的重点也开始转移到唐宋文学方面。

  我进行学术研究,是从宋南渡词人张元干开始起步的。

  我比较习惯于用“比较”的读书方法,即同时找几本书来阅读,看学术界对某一个专题或某一作家作品的研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在阅读中,发现有关文学史著作和词集选本对张元干的生卒年和籍贯说法不同,因此想探讨个究竟,看哪一种说法符合实际。

  读了张元干的《芦川归来集》后,发现张元干文集有明确记年的作品中已明确提到自己的年岁,生年并不难确定。

  于是想进一步弄清张元干的生平事迹。

  本来早在六十年代,曹济平先生已写了一篇有关张元干生卒年的考证文章,而我读书的时候,还不知道怎样去查找论文,只知道在图书馆里找书读。

  不过对我自己来说,当时的“无知”倒引发了我深入研究张元干的兴趣,不然知道有人已解决了问题,自己可能不会再动脑筋了。

  在弄清张元干生年的基础上,写出了一篇《张元干生平事迹考辨》,作为本科毕业论文。

  文章虽然弄清了张元干生平中的一些问题,但还有不少疑点未能解决;而文章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张元干本人的作品和常见的史书。

  阅读的书十分有限,有些问题自然无法解决。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继续收集有关张元干的材料。

  三年后,考取了本校曾昭岷教授的硕士研究生。

  曾师既长于古典诗词的创作,也长于鉴赏分析,对于文字学考古学和版本校勘,都有很深的造诣,对唐五代温、韦、冯词用力更深,于是我确定以唐宋词作为主攻方向,而以张元干为突破口。

  在曾师的指导下,我广泛阅读了与张元干同时的数十家的诗文别集和大量史书,发现了许多前人未曾注意的材料,从而写出了硕士学位论文《张元干年谱》,并积累了一些与张元干同时的南渡词人的史料。

  二

  1986年12月,我随曾师昭岷先生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词学讨论会,提交了一篇《王以宁其人及其词》的大会论文,由于王以宁其人其词,很少有人提及,他的生平事迹更鲜为人知,因此这篇论文得到了施蛰存先生的首恳,发表在他主编的《词学》第四辑上。

  这对于我这位初出茅芦的青年求学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在这次讨论会上,又获知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将招第二届博士研究生,曾昭岷师决定让我提前一年硕士毕业,去报考唐先生的博士。

  如果说考取博士后,是我求学之路的一根本性的转折,那么曾师让我提前一年毕业,则是关键,使我把握住了人生难得的一次机遇,而上海的词学会又是一个重要契机。

  报考博士之前,我已经确定将做学问作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主要方式,把追求学问的高境界和高品位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

  而读硕士期间,虽然在资料文献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思维方式总摆脱不了原有的框框,于是想考取博士继续深造,以超越自我。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如愿以偿,考入唐师圭璋先生门下攻博,从此眼界大开。

  在读书方法上,唐师指导我要注意纵横读书,他举例说:“你研究张元干,不但要读与张元干同时诸家的文集,还要读张元干前后作家的文集。

  ”由此我领悟到,要真正透切研究一个作家,既要熟悉与他同时的作家群,还要了解他之前和以后的作家群,或者说,要研究一个作家,必须了解一群作家甚至一代和几代作家。

  这工作量虽然比较大,但只有这样,作家作品的源流演变、艺术个性和贡献地位才能真正弄清楚。

  研究文学,又不能光是看文学,史部、子部群书也得有所涉猎,这样才能充分掌握研究文学所需要的资料。

  于是我又比较集中地读了一些张元干身后一批作家的文集和史部、子部书集,又获得了一些新的史料,对《张元干年谱》进行了修订,并经唐师的推荐,1989年由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

  我原来在文献考据方面花的功夫稍微多一些,而思辨能力和理论分析比较差,常为此而苦恼。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lunwen/309494/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