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艺术教育论文_艺术与生活论文

教育论文 时间:2024-02-12

【www.haohaowg.com--教育论文】

  艺术的源泉是生活,这是为整个艺术史从原始艺术一直到现当代艺术证明了的真理。下面小编整理了艺术与生活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艺术与生活论文【1】

  【摘 要】“留白”,课堂中的“断臂维纳斯”,它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单一节奏,填补了对话间隙留下的真空地带。

  课堂“留白”不仅在教学中有独特的艺术功效,更是适应了新课标倡导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哲学是思,是辩,是追问。

  哲学的理解,始终伴随着沉思、提问和解答。

  因此,在哲学课教学更是要灵活运用“留白”艺术,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留白 哲学教学 运用

  “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可创造出虚实相映、形神兼备、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王船山在《诗绎》中曾记到:“无字处皆其意也。

  ”的确如此,书法作品的“飞白”,绘画作品中的“留白”,文学作品中的“空白”,经典乐曲中的“余白”都是艺术中的最高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欣赏者去思考、去补充发挥,让欣赏者和作者共同完成作品美学价值的创造,体现了作者较高的艺术素养。

  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因此通过“留白”艺术,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索、思考、发现,主体意识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留白,形象地称为课堂中的“断臂维纳斯”。

  “哲学的使命在于对四方上下的探索和对古往今来的追寻,并这种探索和追寻中为人类提供生活的航标,展示思维的行程。

  哲学是思,是辩,是追问。

  哲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沉思、提问和解答。

  思考宇宙,问辩人生,思考运动,问辩永恒。

  ”哲学课的教学,在生活与思维间,旁征博引,纵横捭阖,神游宇内。

  笔者认为,在高中思想政治四个必修模块教学中,《生活与哲学》的教学是开放性的、多向性的、互动性程度最强的。

  同时由于哲学非常抽象,需要学生去思,去辩,去悟,有张有弛。

  因此,在《生活与哲学》教学要注重“留白”艺术的运用,可以较好的解决“你越说我越不明白”的尴尬,从而取得“不教而教”的良好效果。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留白”艺术在《生活与哲学》教学各环节中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时“留白”——引生入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序曲”。

  俗话说,“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我们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通过精心设计,把“留白”巧妙地运用到导课中来,有意给一些教材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致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

  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拉开学习的序幕。

  如在教哲学《致同学们》时,我引用了当时在全国上下沸沸扬扬的深圳富士康“×连跳”事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到情况分析“×连跳”事件的原因。

  由于当时相关报道铺天盖地,并且基本一边倒的批判富士康非人性化的管理,学生也很容易从此层面来分析。

  但我却话锋一转,追问学生,富士康“×连跳”事件难道仅仅是富士康的责任吗?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就此消失,连跳者自己没有责任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命?学生沉默几分钟后,立即展开热烈讨论,由此引申出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致同学们》,结合材料进行思考,学生们很快进入了积极的思考状态,由此推进了新课教学,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基调。

  二、板书设计中“留白”——举一反三,增强概括、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集中体现课堂教学的思路与内容,能使学生有兴趣、有步骤地自主学习。

  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浓缩与升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十分注重板书的设计,追求板书的醒目、精练、完整,但很少有教师在板书中留下空白,让学生去填补完善,归纳概括。

  其实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留下板书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去填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例如我在教《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时,讲解发展的普遍性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在前面讲解世界是物质的、规律的普遍性时是从哪些角度来分析论证的,然后我就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自学教材、自己概括、补充。

  结果学生仔细读书,认真思考,很好地把板书补充完整,并且也很好地理解了发展的普遍性。

  由此可见,在逻辑结构类似的教材,完全可以借用“留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提问后“留白”——无声胜有声,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美国有位教育家说过:“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三秒钟,这样做有许多好处:学生可以回答较多内容;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以减少卡壳的现象;

  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学生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能够增加回答的多样性;能够增加相互之间的影响……若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价值。

  ”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个过程,不能只注意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了。

  在“热闹繁华”的背后,其实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有效训练,能力的培养成为一句空话,也不不会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谈不上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题的教育原则。

  因此,笔者认为,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有了充分的思考的时间,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时,课本的探究活动中有一幅漫画《敢剪吗?》,这里我提出了两个问题;他为什么想剪?他敢剪吗,为什么?对于第二问,学生能很快回答出来,如果剪的话他也不能活,揭示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的。

  但对第一问,很多学生回答不到点上去。

  我指导学生先认识看看教材相关内容,反复思考,联系背景来回答。

  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后,很快就能明白,他之所以想剪,是因为他与对方是矛盾的双方,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

  至此我再追问,他真的不敢剪吗?在什么情况下敢剪呢?原本热闹的场面立即静下来,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此问题,一会学生就积极作答。

  这样就对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关系就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四、在知识点上“留白”——可欲擒故纵,让学生自我构建和完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往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

  在知识上“留白”并不是对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留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留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格式塔心理派“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美即有缺陷的或空白的刺激物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改变它们,使之成为完美结构的欲望,从而产生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的内驱力,

  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lunwen/309514/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