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古代文学论文

经济论文 时间:2024-03-28

【www.haohaowg.com--经济论文】

  中国是一个古代文学发展相当兴盛的国度,对于古代文学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文学论文以及相关内容,欢迎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

  内容摘要:文学作品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

  作品的情感、脉络,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之中,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把它们联结,聚合成和谐的整体,而此时的景往往就是情的载体或标志。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寄托情感于景物之中,融合景物渗入于情感之里。

  但情感没有固定不变的位置,而是因感触景物而生情寄兴。

  因而情和景之间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即“情随景变,景随情生”。

  古代文人写文章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文章就写得好。

  关键词:情感景物变化交融情随景变景随情生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内容繁多。

  其体裁大略分为诗、词、曲、赋、游记、散文等。

  古人在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

  同时,文学作品还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

  但倘就作品的内容中情景的融合体现而言,那么在各类作品中,作品的情感、脉络,都会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之中,

  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把它们联结,聚合成和谐的整体,而此时的景往往就是情的载体或标志。

  自古至今,文人骚客在舞文弄墨之时,大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但其方式有两类,一类为“快乐抒情”,

  通俗一点就是当作者心情好时,在欣赏美景之余,能够产生精神性的愉悦,给人们以快感。

  另一类是“发愤抒情”。

  由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理想受挫或倍受坎坷,而郁积一腔忧愤。

  然而现实的限制,又使其无计排遣,而依就诗文,借托景物以释放。

  所以,文人墨客们在写景之余很注重情感的融入,让作品达到情景交融境界。

  但情景交融,也非融而无法汇而无度,造成文章思想、内容的乱杂。

  比较此类作品,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情景的关系——情随景变,景随情生。

  情随景变简言之是指作者的情感以景物为中心线索,产生变化,不同之景产生不同之情,甚至同一景的不同特点、不同角度也能让人的情感发生变化,

  譬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一篇。

  作者在不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情况下,偶然发现一小石潭,这里潭水空明澄澈,游鱼悬浮,宛如翱翔于空中,

  四周“青树翠蔓,藤萝摇缀,参差披拂”,俨然一幅人间仙境,作者惊喜之情可想而知,所以“似与游者相乐”,鱼乐,游人更乐。

  然而,这里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融情于景,写出了另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被放逐的凄苦和怨愤抑郁的心情。

  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在文中。

  同是一景,情感却在发生着变化。

  同样如此的还如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上半阕三句讲眼前凄凉而以“红、匆、风”为韵,下半阕头两语忽然一转,回忆美好的昔日,香软绝伦而改用“泪”和“醉”为韵,

  是情随景变而韵随情变,韵的变化突出了情景的变化;跟着,“几时重”之后接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作结,复归原韵,也就复归于更加深沉的伤痛①。

  情感的跌宕起伏可见一斑。

  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本诗描写了辋川秋日傍晚的幽雅风景以及与友人共得隐居之乐的心情。

  首联写山中秋景,寒山转翠。

  秋水缓流。

  表现出秋天里淡散之意。

  次联写人,站立门外,临风听蝉,于闲散中体现了孤独的思绪。

  第三联写村景,渡口落日,炊烟初起,又表现了人间生活的暖意与活力。

  日圆烟直,线条分明,极具空间感。

  最后叙事。

  诗人正在静赏这幅图景时,老朋友又喝醉了,学着古代的狂士在自己的居处前唱起来。

  这则一改上文中静意与孤独感,基调在“醉”与“歌”中上扬起来②。

  这同样也是抒情,表现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与陶醉。

  诗中将写景与写人交替安排,写出了情随景变的过程。

  至于不同景物引发人的不同情感,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情无定位,感触而兴”③。

  杏花绽开时让人联想到春意盎然,心情自然好了很多。

  无论是“红杏枝头春意闹”还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都让人沐春光,显活力。

  相反,“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便是此景寓情的代表。

  黄昏夕阳则竟能借寓作者英雄迟暮,好景难就,悲凉凄苦之情。

  从而道出“夕阳无限好”的赞美之句,也不由地派生出“只是近黄昏”的下句,足见黄昏、夕阳给人带来无限的感慨。

  从唐诗宋词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那种多样景物所带来的多样情感的震颤。

  “情景相触而成诗,此作家之常也”④。

  “诗仙”李白高兴时高唱“东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心烦时低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面对美景他可以写“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面对离别他可以写“李白乘舟将欲行,忽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独坐时他有时悠然,“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有时愤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情随景变,变幻多姿,捉摸不定。

  这种丰富的情感是前人所没有的。

  “诗圣”杜甫对祖国赤诚一篇。

  面对“安史之乱”,他哀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听说官军收复失地,他高歌“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作为丈夫,他在外时刻思念自己的妻子,“今夜郛州月,闺中只独看”;作为父亲,他对儿女无时不有牵挂之情,“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作为“人民诗人”,他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作为浪迹天涯的游子,他感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作为不得意的读书人,他感慨“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同样的情形在白居易、韩愈、李商隐、李贺、杜牧等人身上也有所体现。

  词家多以景寓情。

  宋词继续保持着饱满的情感。

  晏殊、欧阳修、范仲淹等这样的高官既能够在官场中应对自如,也能够写出情感丰富的词作,

  比如《浣溪纱·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化·庭院深深深几许》、《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这些词作既有细腻婉约,又有豪迈奔放。

  尤其是苏轼,在他的词作中有时“大江东去,浪淘尽”,有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有时“老夫聊发少年狂”,有时“十年生死两茫茫”,有时“簌簌衣巾落枣花”,有时“莫听穿林打叶声”。

  就是“浪子”词人柳永也不仅仅写与娼妓的浪漫情怀,有时也写一写其他方面的词作,

  如他的《望海潮》,其中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惹得金主完颜亮羡慕钱塘繁华,加强了他要侵吞南宋之心⑤。

  就连女词人李清照既有清纯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来嗅”,也有浓愁不可化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甚至有境界开阔的“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魏晋以来人格中的饱满情感甚至使宋人的做任何事都不免带有感情色彩。

  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岳武穆就背负着沉重的情感的包袱。

  正是他那沉重的情感使他抱定“精忠报国”之志。

  首先是他对母亲的拳拳之心,他的母亲对他抱有报国的信念,故而在他的背上刺有“精忠报国”四个字,这使岳飞走上从戎之路并立志贡献一生。

  其次,他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使他立下“直捣黄龙”壮志,“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最后他对皇上的忠诚的情感使他屈死风波亭上,留下令后人永远怀念的悲剧。

  即便如此铁骨铮铮的英雄人物还写过肝肠寸断的词作《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饶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⑥这是前人不多见的。

  景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无私恩赐,却因为有了人的存在才显得别具灵性,因此景在人的眼中、心中是活的,甚至因人的主观意识而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景随情生”。

  文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此种意境,古人称之为“有我之境”⑦,即有着作者自己感情色彩的境界。

  在中国民俗和古典诗歌中,月亮是团圆的象征。

  唐代诗人张九龄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脍炙人口。

  杜诗的《月夜》却描绘的是一幅月圆人不圆的画面;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也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

  在常人眼中,百花争艳、百鸟朝鸣,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此时的花、鸟再也不能让作者快乐抒情。

  被安史叛军占领动摇的长安城,荒凉、凄惨、破败不堪,忧国忧民的作者仿佛看到花开也在感叹时事而流泪,鸟鸣也在为他们的离别而惊心。

  这样的景,也只有这样的情感之下才能出现;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的花也成了同作者感情一致的东西,人“无计留春住”,花亦然。

  陶渊明隐居田园了无牵挂,才能做作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之佳句。

  而李清照则思夫心切,同是赏菊,却只能感叹“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对于菊花盛开的秋季,古人亦有不同之感,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写出古人悲秋之心,中国古代悲秋之名篇,最早当推宋玉的《九辩》。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lunwen/318477/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