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论文

经济论文 时间:2020-12-08

【www.haohaowg.com--经济论文】

  农村人力资本的显性流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口的流动极为活跃,流动方向多为从西部、中部地区流向东南沿海一些发达省市,特别是京、津、沪、浙、粵等几个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吸引了大量来自中西部地区的高科技人才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按居住半年以上人口统计,1995年广东流入人口为340万人,上海为120万人,北京为118万人。迁出地区中,安徽净迁出人口137万,迁出率为2.29%;江西净迁出80万人,迁出率为1.88%河南净迁出人口122万,迁出率为1.35%四川净迁出人口264万人,迁出率为2.34%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占了相当大部分。

  相比较,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更为活跃。据浙江省农村经济调查资料显示,从1990~2⑴0年,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在逐年增加。1990年转移出的劳动力占被调查劳动力的比重为4.r7%1995年为4.24%1998年为5.36%1999年为4.16%2⑴0年为5.85%其中1990~1995年5年间转移比例增加了1.74%1995~1998年3年间转移比例增加了26.25%2⑴0年比1999年转移比例增加了40.56%。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加速趋势。而且,在转出劳动力中,男性劳动力所占比重均大于女性,超过50%与此同时,女性劳动力转移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从1990年42.22%增加到2000年的46.88%另外,农村转出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往往相对较高。据统计,农村外出的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5.4%分别比农村总劳动力中平均比重高2个百分点和12.4个百分点;其中有技术特长的占33.7%比农村总劳动力中平均所占比重高16.8个百分点。2000年浙江省转移劳动力中,高素质劳动力所占比例较大,初中文化程度占57.99%高中以上占19.24%,而低素质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较小,文盲半文盲只占2.7%,小学文化程度占20.05%。高素质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

  农村人力资本的隐性流失农村人力资本的隐性流失突出表现在农民健康状况日趋下降,劳动力部分丧失。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合作医疗制度的滑坡,约90%的农民成为毫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农民较低的收入水平,无法跟上医疗费用的急剧上升。近年来,相当数量农民的健康状况甚至出现了恶化的趋势。大量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据统计,1980~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86.31元增加到2210.34元,增长了2.2倍;同期卫生部门统计的农民每人次平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由10.9和473.3元,增加到79和2891元,增长了6.2和5.1倍。农民医疗费用的增幅大大超过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幅度,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

  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性增强、劳动保护不足、部分地区生活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改善不大,有些指标甚至出现恶化趋势。与1985年相比,1993年农民的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因病休工天数、因病卧床天数等指标都有明显增加,分别从69.0%。提高到128.2%从86.0%。提高到130.7%从5.4d提高到6.8d从2.4d提高到3.2d农村居民需要住院而未住院率提高了42%,比城市高35%。因经济困难,农民无力支付医疗费用而未住院率提高了60%以上。农民健康状况出现了相对恶化和绝对恶化。

  同时,由于经费不足,农村公共预防保健服务十分薄弱。目前,计划免疫控制以外的某些传染病(如肝炎等)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一些新的传染病(如性病、艾滋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农村地区19岁以下死亡者占死亡人数的比重为5.87%城市为2.17%。地方病主要分布在农村,如地方性氟中毒、碘缺乏、血吸虫病等在很多县市还没有得到控制,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回升,对农民健康状况也构成了威胁。

  此外,由于参军、考上大学也使得不少农家子弟跳出农门。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院校培养了大约130万大中专毕业生,有80多万人离开了农业,40多万虽然留在农业,但真正在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只有一般农业大学毕业生约26.7%毕业后去乡镇工作,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仅有13.7%,70%~80%的农业院校毕业生都留在了城市。河北省某县每年考取高等农林院校的学生有几十名,但毕业后没有1个回家乡工作。一位农大毕业生承认,农业产业确实是一个朝阳产业,蕴藏着较大的机会,但是机会还远没有变成现实。北京农学院的王教授也认为,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没有建立之前,毕业生就算有心献身农业,面对很多制约因素,往往也会半途而废。在转出的农村劳动力中,也有一部分带着技术和资金返回农村,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返回农村,但比例相当低。而且,由于目前城乡差别的扩大,农村转出劳动力的回流前景并不好,回流比例逐年下降。

  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2.1削弱了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大量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流失,造成农村科技推广人员偏少,加剧了农业现代化所需的科技人才短缺的矛盾。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全国只有88万,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就占了60%,平均1万hm2土地仅有12个技术人员,万名劳动力仅有0.6个技术人员。在美国,1项先进技术在全国推广只需1.5年,在我国平均是6年。由此导致我国农业增长中科技含量较少,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大,农业生产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商品化率低,“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缓慢。全国每年约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通过鉴定,但转化率只有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己经转化成果的普及率只有30%~40%;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只有3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三率”己经从20世纪初的20%提高到70%~80%;我国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5%左右,而有些发达国家己经达到了60%~70%。农业生产基本上是粗放经营,农产品的储藏、保鲜、深加工以及集约经营等问题还没有解决。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有不少人从小农经济观点出发,对于“农民”的概念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虽不正确,但却习惯了的偏见,即:农民=锄头十体力”。认为农村能人都是在外会挣钱的人,这些人把知识和能力排除在构成农民的基本因素之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将根本改变农民的劳动性质。以美国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业生产增长的81%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71.5%是靠科学技术取得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只有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知识,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按照市场需求变化安排生产,并采取适当的市场营销策略将产品顺利销售出去,才能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农民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农民素质低,就很难降低生产成本并通过市场实现产品的价值,很难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

15333697845b655db8ddbdd409210.png

  .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缺乏,农民精神文化状况堪忧由于高素质农民的流失,一些乡村支书多是一些老党员、组织的整体素质亟需提高。面对新世纪的发展,农村党员的素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示范带动作用迫切需要提高。在一些地方,农村党员、干部出现年龄偏大,甚至老化现象。科技文化水平较低的状况普遍存在。以贵州省为例,全省农村党员约占全省党员总数的44.6%,他们的文化层次结构比例如下:大专以上约占0.31%;中专约占1.14%;高中约占5.73%;初中约占33.8%;小学约占46%;文盲半文盲约占13.2%。贵州农村党员文化层次尽管处于全国农村党员平均水平之下,但由此全国农村党员文化层次可见一斑。根据1999年抽样调查统计,农村文盲半文盲占1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高达30.37%。此外,当前一些地方农民精神文明活动相对贫乏,封建迷信、文化糟粕、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也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参与市场竞争,接受教育的负面影响由于高素质农民的转移,现有农民素质低,经济观念淡薄,不懂市场经济规律,不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并根据市场变化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农业生产周期长、转产难,受气候、季节、灾害等自然因素影响大,市场价格波动大,因而经营风险大。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因缺乏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市场应变承受能力,常常会变得困惑、畏怯和无所适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以及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农民许多旧观念依然存在,就是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在僵化、守旧、落后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农民对学习自然持可有可无的心态。此外,农民投继续教育的观念淡薄,学习要花钱、会误工等思想也影响其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尽管周围一些高素质农民成功的范例也曾刺激过部分农民参加学习的积极性,但往往坚持不下去,怕下真功夫,半途而废、退学停学现象严重。在农村成人教育中,教育者汗流浃背,听课者却稀稀拉拉;教育者大声疾呼,受教育者却昏昏欲睡等现象普遍存在。

  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对策研究知识经济不同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经济;知识经济要求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有高素质的农民,才能有现代化的农业和农村,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农村人力资本流失。

  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界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明确的共识,而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农民却鲜有论及。表面看,两者似乎有很大矛盾,事实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必将有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这种转移本身就是有效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一种方式,同时,要有效地实现这种说,必须大力提高现有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这种转移才可能有效实现。大致说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是转移到乡镇企业,二是从事服务行业,三是进入城市各个行业。要使农村经济有大的发展,必须吸引一大批拥有技术和资金的劳动力返回农村。所以,一方面要向非农行业转移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农业现代化对农村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因此,要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乡镇、村办企业,提高农村高素质人才的待遇。

  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是农村科技人员来源的主要途径。目前,农科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渠道不畅。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农林科技人才明显短缺,在基层尤为突出。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的农业科技人才就业大户——附属于各级地方政府的农业科技4级推广网络,正面临着网破、线断、人散的困难局面。即使勉强维持的地方,县乡财政往往也非常窘迫,发工资都很困难。这些单位当然无力接收大量的农科大学毕业生。所以,首先财政要确保到农村就业的大学生的工资,档案关系放在县市一级,解决其后顾之忧。其次,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创办更多的农业产业和农业服务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农业企业,改变农业的基本就业形式是种地、基本就业单位是家庭的状况,使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真正有用武之地。再次,高校要为自愿到基层服务的学生减免学费和提供助学金,积极引导、保护好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组织好应用技术和理论的学习,培养他们对“三农”的感情,提高他们服务“三农”的本领,将他们培养成适应国际竞争的创业型人才。

  开展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增强农民体质首先要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体系。要改善乡镇医院的医疗设施,充实医务人员。可以采取城市医院对口援助的形式,如武汉同济医院1次派10位专家,携带价值30万元的医疗设备和物资,在湖北秭归县茅坪镇中心卫生院开展对口医疗帮扶活动。同济医院表示,力争在3~5年内,将该院打造成鄂西北山区的名牌卫生院。在村一级要设立医疗站,使农民的一些常见病能及时就近得到治疗。改善农村卫生条件,解决偏僻地区的饮水问题,对一些脏、乱、差的农村街道进行治理。其次,要大力改善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取缔、封建迷信等损害农民身心健康的活动,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再次,要调整膳食结构,改善农民的营养状况。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没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农民,就不可能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农业。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使农民受到更高的教育,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农业现代化只能是空想。我国对农民教育的投资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美国平均对每个农业劳动力在教育上投资近1万美元,比20世纪初增加3倍多,农民至少要接受12年的基础教育。而1980年,我国的人均教育经费仅为2.7美元。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必须不断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许多贫困地区还缺少中小学校舍,相当多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偏远农村的中小学,其办学条件还远远没有达到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最低要求。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农村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lunwen/93209/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