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第二课堂学分不够|第二课堂学分土木工程论文

管理论文 时间:2021-03-10

【www.haohaowg.com--管理论文】

  一、解决问题的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广东地区土建类行业对人才“有较广适用范围、有较好应用能力、有较强创新精神”的需求,结合广州大学确立的“素质为根、应用为本、能力为上、创新为魂”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所明确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院以土木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确定了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广适应、擅应用、敢创业、能创新”的特质,按照体验式教育和“大工程观”的理论构建第一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相互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探索激发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通过第二课堂拓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专业素质为主的综合素质培养方法。

  二、第二课堂学分认证的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第二课堂学分实践的运作过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主体对象项目主体以土木工程学院为主,项目对象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土木工程专业综合试点班学生。2008年来,学校在土木工程专业新生中随机抽取80—90人组成2个综合试点班,6年来已有510名学生按照基于“大工程观”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试点,实行《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办法》。第二部分为《办法》所影响辐射到的土木工程学院2400多名学生和全校25000多名学生。2。项目时空我院在2008年启动该项目进行改革试点,学校于2010年4月颁发《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办法》,在此基础上,于2010年6月颁发《广州大学第二课堂学分实施办法》,2012年学校把第二课堂学分正式列入教学计划。《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办法》规定土木工程专业综合试点班学生每年11月份认定一次第二课堂学分,在第七学期,进行最后一次认证。3。项目内容《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综合试点班学生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土木工程专业综合试点班学生必须在本科四年时间完成5分的第二课堂学分,主要包括计算机能力认证(1分)、学术活动与知识竞赛(2分)、学术科技创新活动(2分)三大类。4。项目支持在学校教务处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们在第二课堂学分认证过程中,建立了一套工作支持系统(见图1),使认证工作开展顺利进行。

  (1)领导重视,做好第二课堂学分认证的顶层设计。学校领导、教务处、土木工程学院领导对第二课堂学分认证的工作非常重视,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理念以及社会用人单位要求,结合当前校园学风状况进行多次研究,决定以土木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为契机,开展《办法》试点,适时向全院、全校推广,并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6年来投入了30多万元用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

  (2)专业教师支持,深化第二课堂活动专业内涵为深化土木类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专业内涵,实现配合第一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目的,学院一方面在综合试点班中采用导师制,安排了60名高级职称或者博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分组指导510名学生,平均每位导师指导8—10学生,连续四年指导其专业学习,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另一方面安排专业教师分组指导学生参加结构设计比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创新实验项目等,以及有专门的专业教师负责学生结构设计协会的指导。通过导师制,大大增强了学生参加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专业内涵,专业教师以丰富科研、教学经验优势,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针对个人发展方向提供学习计划;为学生提供技术性指导,使学生在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的课外锻炼,弥补课内教学缺乏实际锻炼的不足。

  (3)搭建平台,畅通第二课堂活动参与渠道学院按照土木类专业特点,层次分明地搭建课外学术科技互动平台,畅通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渠道,建设富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一方面,学院鼓励土木工程综合试点班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现有的“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常规活动。另一方面,学院通过举办学科竞赛,引导学生努力学好专业知识;通过组织科技项目申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举办学术讲座,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和学术思维;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增长学生工程见识和实践能力。另外,积极打造学院结构设计比赛6届、土木学术沙龙举办讲座90场、“土木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立项研究2次、综合试点班学院课外科技创新立项研究3次、专业外语竞赛4次、土木工程专业综合知识竞赛4次、力学竞赛4次,利用这些活动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提供平台,也畅通了学生获取第二课堂学分的通道。5。技术方法2008年以来,高年级综合试点班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均参加了学院开展的学生课外课题研究和专业调研、学校结构设计比赛,提交了高质量的课题论文、调研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科技作品。个人均参加了学院举办的力学、专业综合知识、专业英语等学科竞赛。以第一批改革试点的2008、2009级综合试点班为例,学生均积极参加了课题研究、专业调研、科技竞赛,并提交科研论文或专业调研报告、竞赛作品,内容涉及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地下工程等方向的实际工程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学生所开展研究的课题、专业调研的题目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者学生根据工程现状自拟题目,学生的立项申报、研究和调研、论文(调查报告)撰写和模型制作等全过程接受导师的指导,课题立项、成果鉴定和成绩审定均接受专家组评审。

  三、实践成效

  土木工程学院积极广泛地开展土木工程专业第二课堂学分认证的实践与探索活动,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例如:土木工程专业2008、2009级综合试点班学生提交高质量研究论文、专业调研报告70篇(团队成果);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获得一系列优异成绩,分别在国际级比赛中获奖3项,在全国比赛中获奖38项,省级获奖37项,校级获奖53项。同时,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凸显了三个方面的良好导向作用。一是学习导向。土木工程专业第二课堂学分认证激励了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激发了专业学习的热情,增强了人才培养的成效,促进了班风学风的好转,在学校目前学风状况下带来一股令人振奋的活力,在学校起到了突出的示范作用。二是校内先行。继土木工程专业于2010年4月出台并实施《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办法》以后,全校于2010年6月实行《广州大学学生第二课堂学分实施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一课堂以外的学术科技等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土木工程学院各专业均在已定的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把第二课堂4学分纳入其中,表明专业综合改革已经凸显了良好的先行先试作用。三是社会认同。有关第二课堂学分认证的内容受到广东省教育厅、中国高校之窗网站和学校网站、报纸等媒体的充分肯定并宣传报道8篇次,有关本专业综合改革的报道包括:广东省教育厅网站4篇,中国高校之窗网站1篇,学校网站2篇,《广州大学报》1篇。五、实践体会针对当前我校学风状况尚需完善、学生学习主动性总体不够高的实际问题,通过五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在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通过第一课堂培养学生的同时,第二课堂也是培育学生成长的主要阵地。

  1。追求持续发展,建立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长效机制按照社会对土木类人才的要求,结合学生成长特点,开展对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土木类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运行模式,建立一套有利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需要在第二课堂这块阵地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机构、经费支持、运行程序、专业指导、激励措施等方面统筹考虑、规划、设计,才能取得良好的活动成效,使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甚至把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热情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有利于土木类院校浓郁学术气氛的营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尤其是与专业有关的科技活动积极性不是很高,校内经常出现举办高水平的专家学者讲座听众寥寥无几的现象。自从第二课堂学分实践实施以来,土木工程专业综合试点班学生参加课外专业实践、调研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高,2008、2009级100%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了第二课堂学习活动,99%以上的学生完成了规定的学分。

  2。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工作支持系统在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工作开展过程中,在学校教务处领导下,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工作支持系统。第二课堂学分认证方案的制订、实施和探索必须在学校教务部门、学院领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完成。为了使第二课堂学分真正能起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用能力的作用,学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第二课堂的学习活动。学生参加活动要解决的问题、方案的制订、解决问题的路径、成果总结等也要在导师指导下有一个科学的程序。只有把第二课堂学分认证放到一个系统工程的层面来对待,才能达到第二课堂学分认证的实践和探索的预期目标。

  3。彰显专业特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土木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受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及学校办学历史的特定影响,往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区域性。作为办学历史只有二十多年的地方性院校,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开展过程中,充分考虑毕业生就业主要特点:80%左右的学生就业区域在广东省,80%左右的毕业生就业在中小企业。这些鲜明特点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工程应用能力和有较宽的专业适应性。因此,土木工程学院在规划和设计校园文化活动时,重视学术科技活动配合第一课堂教学,通过各种专业特色鲜明的学术科技活动,培养土木类学生创新精神、应用能力,以及通过较宽专业适应性的重要渠道,发挥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办法》实施初期,学院通过专门班会、导师引导、用人单位反馈等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对于提高其创新精神、应用能力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学分认证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导师对学生计算机能力学习、学术与学科竞赛、创新实践活动进行系统指导,学生的钻研精神、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明显进步。

  四、结语

  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型和应用型人才,一直是备受高校和社会关注和重视的课题。随着第二课堂学分认证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第二课堂认证也遇到新的问题。例如:如何体现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工作量以激发教师指导积极性;第二课堂学分认证能否拓展为作为学生参与学生社团、学生组织、人文素质、校园管理等积极性的激励手段,以破解目前我校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的难题;第二课堂活动能否作为一些课程的实践环节,使第二课堂学分成为与第一课堂的连接点,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这些都是我们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值得重视和思考乃至破解的问题。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lunwen/9717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