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保新的支付方式是怎么样的

写作指导 时间:2024-03-28

【www.haohaowg.com--写作指导】

  医保新的支付方式是怎么样的呢? 医改政策一出再出,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新的改革指导意见,一起看看吧!

  此次改革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五部分:

  一是推进医保支付方式分类改革,实行多元复合支付方式。

  针对不同医疗服务的特点,推进医保支付方式分类改革。

  简而言之,就是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比如你要住院,就可以按病种、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长期、慢性病住院医疗服务可按床日付费;如果你使用的是基层医疗服务,可以按人头付费;不宜打包付费的复杂病例和门诊费用,可按项目付费等等。

医保新的支付方式是怎么样的

  二是重点推行按病种付费。

  有一些病症,我们现在治疗方法比较成熟,诊疗方案和入院标准都很明确。

  对于这些病症,就可以纳入医保基金病种付费范围,由医保基金和个人共同分担。

  三是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试点。

  未来,按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复杂程度和实际资源消耗水平等进行病种分组,然后同一分组在各个不同医疗机构再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完善付费机制。

  四是完善按人头、按床日等付费方式。

  类似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功能衰竭等治疗方案标准、评估指标明确的慢性病,将逐步开展特殊慢性病按人头付费。

  对精神病、安宁疗护、医疗康复等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且日均费用较稳定的疾病,可采取按床日付费的方式。

  五是强化医保对医疗行为的监管。

  这一条小编觉得非常贴心重要!改革后,将根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特点,分类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与医保基金支付挂钩。

  对于现在时常见诸报端对医疗机构乱收费、卖高价药等乱象,能够形成有效的遏制。

  根据以往改革经验,《意见》还针对改革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措施和配套政策,例如加强医保基金预算管理、完善医保支付政策措施和协同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相关改革,做到防患于未然。

  《意见》还规定,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于9月30日前拿出具体的改革实施方案,并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地方工作落实。

  我们期待,到2020年,医保改革将覆盖全国所有医院,全国范围内普遍实施适应不同疾病、不同服务特点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按项目付费占比明显下降的目标将基本实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

  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7〕55号

  各省、自治区,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医保支付是基本医保管理和深化医改的重要环节,是调节医疗服务行为、引导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

  新一轮医改以来,各地积极探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保障参保人员权益、控制医保基金不合理支出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医保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特别是对供方的引导制约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为更好地保障参保人员权益、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充分发挥医保在医改中的基础性作用,经国务院同意,现就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全面建立并不断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医疗服务特点的医保支付体系。

  健全医保支付机制和利益调控机制,实行精细化管理,激发医疗机构规范行为、控制成本、合理收治和转诊患者的内生动力,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患者有序就医,支持建立分级诊疗模式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发展,切实保障广大参保人员基本医疗权益和医保制度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保障基本。

  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不断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着力保障参保人员基本医疗需求,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利用,筑牢保障底线。

  二是建立机制。

  发挥医保第三方优势,健全医保对医疗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对医疗费用的控制机制。

  建立健全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间公开平等的谈判协商机制、“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提高医疗机构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医疗机构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三是因地制宜。

  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医保基金支付能力、医保管理服务能力、医疗服务特点、疾病谱分布等因素,积极探索创新,实行符合本地实际的医保支付方式。

  四是统筹推进。

  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各项改革,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发挥部门合力,多措并举,实现政策叠加效应。

  (三)主要目标。

  2017年起,进一步加强医保基金预算管理,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

  各地要选择一定数量的病种实施按病种付费,国家选择部分地区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试点,鼓励各地完善按人头、按床日等多种付费方式。

  到2020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及医疗服务,全国范围内普遍实施适应不同疾病、不同服务特点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按项目付费占比明显下降。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实行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

  针对不同医疗服务特点,推进医保支付方式分类改革。

  对住院医疗服务,主要按病种、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长期、慢性病住院医疗服务可按床日付费;对基层医疗服务,可按人头付费,积极探索将按人头付费与慢性病管理相结合;对不宜打包付费的复杂病例和门诊费用,可按项目付费。

  探索符合中医药服务特点的支付方式,鼓励提供和使用适宜的中医药服务。

  (二)重点推行按病种付费。

  原则上对诊疗方案和出入院标准比较明确、诊疗技术比较成熟的疾病实行按病种付费。

  逐步将日间手术以及符合条件的中西医病种门诊治疗纳入医保基金病种付费范围。

  建立健全谈判协商机制,以既往费用数据和医保基金支付能力为基础,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确定中西医病种付费标准,引导适宜技术使用,节约医疗费用。

  做好按病种收费、付费政策衔接,合理确定收费、付费标准,由医保基金和个人共同分担。

  加快制定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实现全国范围内医疗服务项目名称和内涵的统一。

  逐步统一疾病分类编码(ICD—10)、手术与操作编码系统,明确病历及病案首页书写规范,制定完善符合基本医疗需求的临床路径等行业技术标准,为推行按病种付费打下良好基础。

  (三)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试点。

  探索建立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体系。

  按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复杂程度和实际资源消耗水平等进行病种分组,坚持分组公开、分组逻辑公开、基础费率公开,结合实际确定和调整完善各组之间的相对比价关系。

  可以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技术为支撑进行医疗机构诊疗成本与疗效测量评价,加强不同医疗机构同一病种组间的横向比较,利用评价结果完善医保付费机制,促进医疗机构提升绩效、控制费用。

  加快提升医保精细化管理水平,逐步将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用于实际付费并扩大应用范围。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收费、付费标准包括医保基金和个人付费在内的全部医疗费用。

  (四)完善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等支付方式。

  支持分级诊疗模式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建设,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门诊统筹按人头付费,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各统筹地区要明确按人头付费的基本医疗服务包范围,保障医保目录内药品、基本医疗服务费用和一般诊疗费的支付。

  逐步从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功能衰竭等治疗方案标准、评估指标明确的慢性病入手,开展特殊慢性病按人头付费,鼓励医疗机构做好健康管理。

  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将签约居民的门诊基金按人头支付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家庭医生团队,患者向医院转诊的,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家庭医生团队支付一定的转诊费用。

  对于精神病、安宁疗护、医疗康复等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且日均费用较稳定的疾病,可采取按床日付费的方式,同时加强对平均住院天数、日均费用以及治疗效果的考核评估。

  (五)强化医保对医疗行为的监管。

  完善医保服务协议管理,将监管重点从医疗费用控制转向医疗费用和医疗质量双控制。

  根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特点,分类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与医保基金支付挂钩。

  中医医疗机构考核指标应包括中医药服务提供比例。

  有条件的地方医保经办机构可以按协议约定向医疗机构预付一部分医保资金,缓解其资金运行压力。

  医保经办机构要全面推开医保智能监控工作,实现医保费用结算从部分审核向全面审核转变,从事后纠正向事前提示、事中监督转变,从单纯管制向监督、管理、服务相结合转变。

  不断完善医保信息系统,确保信息安全。

  积极探索将医保监管延伸到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的有效方式,探索将监管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促进医疗机构强化医务人员管理。

  三、配套改革措施

  (一)加强医保基金预算管理。

  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医保基金收支预算。

  加快推进医保基金收支决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各统筹地区要结合医保基金预算管理完善总额控制办法,提高总额控制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

  完善与总额控制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对超总额控制指标的医疗机构合理增加的工作量,可根据考核情况按协议约定给予补偿,保证医疗机构正常运行。

  健全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商机制,促进医疗机构集体协商。

  总额控制指标应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医疗机构等适当倾斜,制定过程按规定向医疗机构、相关部门和社会公开。

  有条件的地区可积极探索将点数法与预算总额管理、按病种付费等相结合,逐步使用区域(或一定范围内)医保基金总额控制代替具体医疗机构总额控制。

  采取点数法的地区确定本区域(或一定范围内)医保基金总额控制指标后,不再细化明确各医疗机构的总额控制指标,而是将项目、病种、床日等各种医疗服务的价值以一定点数体现,年底根据各医疗机构所提供服务的总点数以及地区医保基金支出预算指标,得出每个点的实际价值,按照各医疗机构实际点数付费,促进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协作、有序竞争和资源合理配置。

  (二)完善医保支付政策措施。

  严格规范基本医保责任边界,基本医保重点保障符合“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原则的药品、医疗服务和基本服务设施相关费用。

  公共卫生费用、与疾病治疗无直接关系的体育健身或养生保健消费等,不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各地要充分考虑医保基金支付能力、社会总体承受能力和参保人个人负担,坚持基本保障和责任分担的原则,按照规定程序调整待遇政策。

  科学合理确定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的医保支付标准。

  结合分级诊疗模式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建设,引导参保人员优先到基层首诊,对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可以连续计算起付线,将符合规定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zuowen/318518/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