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新建本科院校]新建本科普通高校发展战略模式的选择论文

信息 时间:2016-09-09

【www.haohaowg.com--信息】

  摘要:新建本科普通高校发展战略思路是:坚持质量与特色战略,打造信息化与国际化平台,实施“四大工程”,加快观念与制度创新步伐,实现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新建;本科;普通高校;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好历史时期之一。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国家重点推进“211工程”和一流大学建设的同时,也新建了一批本科普通高等学校。这些新建本科普通高校(以下简称新建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历史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探索新建高校的发展战略模式,是一项有积极意义的重要工作。

  1.新建本科普通高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与所有高等学校一样,当前新建高校正处于开放、交流、竞争和激烈的变革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这种挑战与机遇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1.1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

  重点体现在:

  (1)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突出表现为GDP的高速增长。

  (2)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快速更新,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不断加剧。

  (3)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对接受高层次教育需求不断增长。

  我国现在私人存款已经达到8万亿元。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潜在的教育资源。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有90%的家庭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60%的人表示为孩子上学即使举债也在所不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新建高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2改革调整时期(社会转型时期)

  突出表现为:

  (1)体制转轨——我国正加速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转变时期——正在实现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4)文化交融——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加剧,价值观选择发生变化。社会变革为新建学校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其发展基础提出了新的要求。

  1.3开放化时期

  突出表现为: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的全球性。

  (2)社会信息化所带来的时空缩小。

  (3)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引发的高等教育交流与竞争的国际化。

  (4)高等学校从封闭的办学走向面向社会开放办学,高等学校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

  (5)终身教育理念的兴起使高等教育成为从终结教育走向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6)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高等教育由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开放化为高等学校创造了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但也同时对高等学校自身适应外部环境变革的能力及参与更广泛竞争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4竞争加剧时期

  突出表现为:

  (1)竞争的国际化,竞争正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展开。

  (2)竞争的广泛化,竞争已经从资源竞争、市场竞争等多维度展开。

  (3)竞争的焦点是人才。

  受发展环境和利益驱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才流向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已经成为国际性的趋势,并且最近十几年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及物质待遇都比较低,科研条件相对较差,人才的国际化问题更为严重。据统计,美国硅谷7000多家公司,华人开办的公司或由华人担任CEO的公司有2000家。据测算,入世后,我国金融系统预计有20%的人才流失。竞争的加剧对新建高校来讲无疑是严峻考验。

  2.新建本科普通高校的优势与不足

  与老校相比,新建高校的优势在于:一是尚未形成比较严重的“学术垄断”,学科、专业调整比较灵活。二是没有庞大的离退休职工队伍和后勤队伍,包袱较小。

  但是,与老校相比,新建高校也有明显的不足,诸如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科研实力等等,但最具有全局性的问题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缺乏系统的高等教育理念及深厚的文化传统

  大学理念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灵魂。一所学校的理念从提出到形成、完善,从口号到贯穿于管理、教学、科研和服务等各个环节,需要较长时间的积淀。新建高校发展历史较短,发展的思路仍处于探索时期,因而缺乏系统的高等教育理念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致使有些高校常常因为人的变动而引发学校发展的波动。

  2.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相对较低,拔尖人才短缺

  新建高校创建于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而新建高校又没有享受到老校由国家抽调精干力量扶持发展的待遇,因而教师的整体素质与老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拔尖人才更加稀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建高校的知识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2.3社会声誉较低

  在当今社会里,高校的社会声誉对高等学校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它直接关系到学校对人才的吸引力和资源的争夺能力。新建高校由于建校时间较短,因而教师队伍、骨干学科、专业以及教育质量等综合影响力有限,加上社会上的认识误区,使新建高校的发展面临比老校更大的困难。

  2.4本科教育办学经验不足

  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不仅仅是层次的不同,在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功能拓展等方面都有本质的差别。无论是从专科升到本科的高校还是直接新建的本科高校,本科教育办学时间都很短,经验不足,这些对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3.新建本科高校实现跨越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模式选择

  3.1学校定位

  高等学校定位直接决定学校发展战略模式的选择及其资源的配置。但是,确定高等学校的定位是一件复杂的工作。一方面,有重点学校与新建学校的现实差距。据统计,“211工程”学校数量占全国高等学校比例虽然不到10%,而目前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占全国高校的比例分别为32%、69%、84%,科研经费、仪器设备值占全国高校的72%、54%;“211工程”学校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全国高校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的87%,覆盖了全国96%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85%的国家重点学科。我国实现国家目标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机构明显地向有较高水平的60所左右大学集中。2000年科研经费超过2亿的高校有16所,超过1亿的39所。这些高校占我国普通本科高校的十分之一,但获得全国高校科技经费的60%,培养了我国80%的博士生(这一比例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博士比例相当)。这些学校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均在1:4以上。这就决定了新建高校不能盲目追求与老校特别是重点高校的趋同。另一方面,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以及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差距,又决定了新建高校之间也不可能完全趋同。

  对于大多数新建高校,其基本定位应该是: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开放的、有特色的高等学校。少部分区位优势明显、学校办学条件特别突出的学校应在此基础上逐步向高水平学校发展。

  这种定位只能是相对的。一方面,学校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环境和基础的变化,适时地调整和完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如果战略选择科学、措施得当、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再加上强大外力的作用,如地方政府或财团的强力支持,亦完全有可能实现大的突破。所有新建学校都应该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并在发展中完善自我。政府和社会也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新建高校,尽可能创造公平的竞争与发展环境。

  3.2注重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建设对于新建高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学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可以分为三个具体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大学发展理念,它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灵魂。第二个层面是制度文化,它是大学理念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综合体现。第三个层面是各种具体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校园文化。

  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包括制度文化;既包含传统文化,也无时无刻不在形成现代文化;既有本土文化,也有外来文化。在高等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者并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吸收与改造相结合。

  新建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理念的选择与完善。尽管各个高等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理念也不可能整齐划一,但是,从高等教育的特性来看,以下两个方面应当引起充分重视:

  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高等学校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性:第一,高等学校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第二,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这两个特性决定了高等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必须以教师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依靠力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管理与办学中的能动作用。

  二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资源与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高等学校不但要为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也要追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高等学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是社会声誉。从国际上看,美国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英国的《星期日泰晤士报》、日本的《钻石周刊》、加拿大的《麦克林》杂志、德国的《明镜周刊》、香港的《亚洲新闻周刊》等报刊发布的高校排行榜,共同重视的指标是学术声誉、师资队伍、财政状况。社会声誉是高等学校最宝贵的资源,一旦失去,将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也将使高等学校面临极为困难的境地。因此,新建高校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尤其要特别重视树立与保持学校的社会声誉。

  3.3以质量和特色为目标

  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而特色则是高等学校的形象和品牌。不但一流大学要追求卓越与特色,新建高等学校也要努力追求卓越与特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院长E·莱文认为:“最成功的大学将是那些能够最快作出反应并为国际学生群体提供高质量教育的学校。因此,我们应期盼新的品牌,并在高等教育机构中建立新的质量体系。”

  质量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指标,也不仅仅是学生质量。正如《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所提出的:“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它应该涵盖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教学与学术、研究与学者、教职工、学生、设施与学术环境,尤其要注意通过研究推进知识进步。”新建高等学校应将质量作为学校评价与管理最高指标,融入各项具体工作之中。

  与此同时,新建高等学校还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努力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包括专业设置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和办学模式特色等等。

  正如高校的发展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一样,质量与特色的标准也是分层次的。新建高等学校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既要使广大教职工对学校发展目标有认同感,使目标切实可行,又要使学校的发展保持不竭的动力。

  3.4以学科建设为核心

  纵观世界上地位上升很快的学校,一般都是在一个或者几个领域首先突破,然后带动和影响其他学科的发展。例如美国的加州理工大学,主要是靠两位教授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一个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密力根,他使该校实验物理进入了世界一流。另一个是冯卡门,他使该校的航空技术进入了世界一流。有了这两个世界一流学科,带动了其他学科发展,整个学校进入了世界一流。

  由于新建高校自身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发展中会面临千头万绪的工作。但是,其实现突破的关键之一在于学科建设。加强学科建设,不仅是研究型大学的工作重点,也是其它高校工作的重点。加强学科建设,要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与学校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关系,努力通过一两个学科的突破,快速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吸引力;要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与教育发展规律的关系,既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尊重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划;要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关系,以学科为核心推动整体队伍的建设;要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的关系,通过学科点上的突破促进学校孵化器功能的发挥;要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系,通过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要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与资源配置方式变革的关系,以骨干学科建设为核心,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要正确处理好新兴学科与传统优势学科的关系,以新兴学科带动传统学科的改造;要正确处理好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组织形式变革的关系,以学科建设为契机,推进学校教学科研组织形式的创新,实现队伍整合和资源优化,促进师生之间参与与互动关系的形成。

  3.5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是高等学校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根本体现。新建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实现从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到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的转变。杨福家院士曾深刻地指出:中国一些名牌大学的仪器与国外差异不大,国外有的先进仪器我们也都有。但是,剑桥大学用9/10的钱用来招聘全世界上一流的人才,而我们在这方面几乎没有投入。成果是靠人做出来的。同样的仪器放在你的面前,但是,人的素质不一样,效果当然就不一样。剑桥大学有一个分子实验室,有11位拿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该试验室的所长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去全世界寻找一流的人才,找来后,就放手让他做他认为重要的项目。新建高校既要抓住后勤社会化的机遇,通过资产置换等方式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更应该时时刻刻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建设,长抓不懈。

  二是实现从分散建设到以学科为中心的转变。教师队伍建设如果失去了明确的目的性,就会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面对新的挑战,新建高校应该转变原有的师资队伍建设方式。既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教师队伍的群体素质,更要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和骨干学科有重点地分步骤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旦在学科群上实现了突破,就能够带动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是实现从注重学历、资历到学历、资历与水平并重的转变。杨春茂同志提出:要转变传统的观念,不拘一格地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一方面要克服经济学上的歧视性理论,不搞简单化、一刀切,笼统地认为博士就比硕士生水平高。要根据岗位的需要和人才的实际水平选拔使用人才。另一方面,要避免走向极端,即海外归来的留学生就一定比国内的人才水平高,要以开放而宽容的心态以及灵活的机制,吸引国内外真正有水平的人才。在新的形势下,新建高校既要制定科学的队伍建设规划,又要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和办法,提高人才引进的效益。

  四是实现从小而全到精干高效的转变。赵沁平同志指出:引进人才也需要综合考虑,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的高校,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人才引进计划,比如,与其花500万元引进一个院士,不如引进10个博士;花50万元引进一个博士,不如用这些钱引进5个硕士。总之,一定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新建高校受财力、科研环境、人文环境的限制,不宜追求小而全,而应追求精干高效,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的效益观,努力盘活用好社会资源。

  五是从单纯注重待遇向注重人文环境的建设转变。在一定时期待遇无疑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人才来源的广泛化以及教职工待遇的普遍改善,待遇已经不再是人才竞争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从长远来看,创造一个尊重教师,使教师的价值得到充分展现的公平竞争的环境,可以起到待遇、制度所无法起到的作用。新建高等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应特别重视人文环境建设,努力建设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人文环境。

  3.6以信息化和国际化为契机

  教育信息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今高等教育面临的两大发展趋势。这里既包含挑战,也蕴涵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新建高校应抓住机遇,趋利避害,与时俱进,积极打造信息化和国际化平台,推进学校的发展。

  要通过信息化推动传统学科的改造,加速提高学科的生存发展能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现代化人才;推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学校发展模式变革,积极探索学校发展的新思路。

  要通过国际化促进骨干学科建设,提高学科的国际竞争力;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素质;引进先进的教材和培养模式,提高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水平;学习先进的办学经验和办学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管理水平。

  3.7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

  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制度创新,根本目的是解放教育生产力。高等学校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当前应着力推进两个方面的改革。

  3.7.1内部决策模式创新

  高等学校正面对一个开放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竞争的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促进了学校封闭状态的打破,高等教育国际化促进了国际间的高等教育竞争与交流,而高等教育大众化又使高等学校规模空前膨胀。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决策的科学化程度将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的命运。推进高等学校内部决策模式的创新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这个问题上,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决策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核心是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的关系。应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术委员会等组织机构,科学界定决策的程序、内容与权限,提高教师参与学校决策与管理的程度。

  二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问题。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吸收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

  三是决策的开放化程度问题。除了要充分吸收教师、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外,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还应广泛听取社会的意见。

  3.7.2教学科研组织创新

  赵沁平同志指出:与科研院所相比,高校具有学科综合、人才集中、新生力量不断、学术环境比较自由宽松等特有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归纳起来有“四难”:一是队伍整合难。要把同一个系不同的教研室或不同的系的研究力量整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项较大科研项目,在组织管理上往往要花很大力气,而且很容易分裂。二是资源共享难。重复投资,设备利用率低。三是筹集自由研究经费难。四是重大成果产生难,科研成果产业化难。上述“四难”已经成为制约高校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作用发挥的重大问题。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新建高校应大力推进教学科研组织形式的创新。要积极探索建立跨学科的教学科研组织机构,改革传统的教研室体制。通过建立新的教学科研组织,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人力整合,促进师生之间参与与互动关系的形成。

  通过上述工作和努力,新建高校要努力实现跨越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高等学校的国际竞争力,全面提高高等学校的社会贡献力,全面提高高等学校的社会吸引力,全面提高高等学校的自我发展力的目标。

  上述发展思路归纳起来可以简单概括为:坚持质量和特色战略,打造信息化与国际化平台,实施四大工程(骨干学科建设工程、骨干队伍建设工程、科技创新工程、产业化工程),加强观念与制度创新,实现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驻纽约总领馆教育组。“入世”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0,(19).

  [2]未名。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N].中国教育报,2002—09—03.

  [3]赵沁平。加强高校科技工作,推动高校科技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2.(6).

  [4]董秀华。世界高校排行评估的发展与特点[J].教育发展研究,2000,(6).

  [5]E·莱文。未来大学的九大变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1,(19).

  [6]明轩。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概要[J].教育发展研究,1999,(3).

  [7]杨春茂。解析新世纪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热点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1—11—23.

  [8]刘国瑞,等。面对WTO的高等教育变革[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9]张德祥。面向21世纪的大学自我重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jiaoan/2215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