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海宁中学地理组_优秀中学地理教案

地理 时间:2024-03-21

【www.haohaowg.com--地理】

  我们中学时期才接触到得地理,那该怎么教初次接触到地理的初中生呢?下面小编为你带来优秀中学地理教案,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优秀中学地理教案

  公开课教学设计

  3.1-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代县中学 刘震平

  教材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地理》必修一第三章

  第一节中的第二个知识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水循环的原理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对于了解

  自然,保护地球水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原理,掌握水循环的原理,主要环节以海陆循环对

  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出“水循环过程”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

  描述出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

  3、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的动态平衡,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搜集关于黄河断流的资料,黄河的长度、流量以及断流的次数,并播放黄河流域的示意图,从黄河变化向学生提问黄河为什么会断流,这些消失了的水

  份又去哪里了,从而引出本节内容,水循环。

  2、学习新课(板书)

  一、水循环示意图

  水循环的五个基本环节: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雨、水分下渗、径流 水循环的三种类型:海陆循环 过程

  海上内循环 过程

  陆地内循环 过程

  水循环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可以改变水循环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使水循环过程发生变化。

  问题思考:再一次看导课部分的资料图片,回答刚才的问题。

  二、水循环的意义

  “ 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新概念是就全球而言水量不变,并不意味着局部水量也是不变的。

  水循环是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环节不同纬度热量收支平衡,影响全球的地理环境。

  3、课堂总结

  用精炼的语言描述水循环的整个过程,总结水循环的意义。

  4、课堂作业

  1)、随堂的问题思考部分

  2)、判断下列现象属于哪一种水循环

  A、塔里木河的河流径流 C、内陆湖水蒸发

  B、未登录的台风形成降雨 D、洪水如海

  小结:

  1、教材内容处理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的讲解思路清晰,内容翔实,举一反三力求使学生听懂并掌握知识,学会应用。

  2、教学策略:

  A、现场模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强化生活体验。

  B、组织学生开展诱导式学习,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探索学习,

  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的能力。

  优秀中学地理教案二

  标题: (高中地理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写一篇教学设计

  发 布

  者:

  内容: 辅导教师23 (发布时间: 2011-11-29 16:28:31)

  请写一篇教学设计,内容可以是必修1、2、3中任选,杜绝抄袭,否则算不及格,提交日期12月11日前。

  提交者: 林敏 (提交时间: 2011-12-9 13:36:33)

  答题内容:

  高中地理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课时)新人

  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③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②把分析归纳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与表达

  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3、 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难点

  1、综合分析说明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2、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一)第一课时:地质作用的概念,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第二课时: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第一部分 课堂实录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印尼海啸的相关内容,并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海啸形成的原因。(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和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为本课的学习积累感性知识)。

  一、( 师)创设问题情境,并做好知识铺垫

  (一)印尼地震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

  在2005年1月8日,印尼海域发生了9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造成印度洋沿岸的各国人民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失。而据地质学家的发现,这次发生在印度洋的强烈地震不仅造成了破坏力惊人的海啸,还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使苏门答腊岛发生了移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可能发生了永久改变。

  (二)我国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科学家在考察喜马拉雅山的时候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那里曾经是海洋。

  二、( 师)播放图片(平原、丘陵、高原等)

  【承转】(师)教师组织和引导好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并指出:以上文字共同说明一个问题——地表形态是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学习新课】

  教师提问: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发生变化?

  导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师)解释: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的作用,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即地质作用营造了地表形态。

  、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学生活动)观看视屏、图片,阅读课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问题:

  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②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

  ③内力在表现形式上有何差异,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的影响?

  ④内力作用中,哪一种形式是塑造地表形式的主要方式?为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不是要学生都能自己弄明白)

  3、(师生互动)引导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三种表现形式的名称能够说出来,但未必都能理解,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关于三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掌握,故在引导学生回答的时候穿插动画和视频以及演示来突破: ①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播放火山爆发录像,请学生观察并描述火山爆发对地表形态带来的影响。结论: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岩浆喷发,经冷却凝固后形成岩浆岩,喷出地表的可形成熔岩流地貌和火山。

  ②讲解什么是变质作用:岩石在地壳深处,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结论: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由于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处,它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③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A、投影喜马拉雅山的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喜马拉雅山,经过4000万年的抬升,才成为今天的世界最高的山脉。这个世界最高山脉的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现在每年仍以0.5---1厘米继续升高着 。

  B、学生讨论:喜马拉雅山上升的原因。

  C、播放六大板块及其褶皱山形成示意图,整理学生讨论结果,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褶皱山。

  D 、教师演示:用一本书当作地壳,演示它怎样运动才能形成喜马拉雅山?(向中间挤压)

  教师继续演示:如果把这张白纸向两边拉,地表会是什么样子?(举例:东非大裂谷) 教师提问:挤压运动的方向,与地表呈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方向与地表呈水平的关系。

  教师讲解:这种岩层沿平行地表方向的运动——水平运动。

  优秀中学地理教案三

  教学设计

  2.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教材分析

  1、 本课选自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中的第一个知识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 在本课学习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气运动及水平运动,运用大气环流形成原理和地转偏向力知识,分析三圈环流形成,利用大气的水平运动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3、 增加“北半球单圈环流形成”示意图,更利于理解“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

  4、本课的内容具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季风环流”的基础,还对理解后面洋流的形成和分布以及自然带的分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北半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绘制全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从而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A、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

  B、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2、难点:三圈环流的成因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不考虑地球自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匀,让学生在图中(黑板上)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图示:

  2、 学习新课(板书)

  一、“北半球单圈环流形成的示意”图(增加)

  在“引导新课”部分引导学生用箭头在黑板上画出大气运动方向。

  大气环流特征:全球性、规律性、长时期平均状态

  问题思考:

  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

  二、“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

  �8�5 假设的条件与前提:

  1、 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

  2、 不考虑实际地球表面的海陆差异

  老师示范完成低纬度的大气环流示意图,两个高纬度示意图由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完成。

  图示:

  �8�5 问题思考:

  让学生画出南半球自己动手画出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

  �8�5 难点:(1)如何画出空气上升箭头和下沉箭头;

  (2)为什么空气会上升或下沉(成因分析);

  (3)空气上升或下沉又如何形成高气压带或低气压带;

  (4)三圈环流图中近地面的风带(风向)如何转画到平面图上,形成近地面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jiaoan/317049/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