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别了_小学语文课教案

语文 时间:2024-03-27

【www.haohaowg.com--语文】

  小学的语文课该怎么教呢?怎么设计好一个优秀生动的语文课教案,让小学生更喜欢语文,乐于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语文成绩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提供三篇精选的小学语文课教学教案,来学习一下别人是怎么进行语文课的教学的吧!

小学语文课教案

  《满井游记》教案【1】

  教学目的 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学习并归纳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积累语汇。

  教学难点 生字的识记;作者写景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题目 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外的一个游览地。

  袁宏道于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万历二十六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受予顺天府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年的春天。

  2作者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3生字 燕yān 廿niàn 砾lì 鹄hú 娟juān 鬣liè

  茗míng 蹇jiǎn 呷xiā 浃jiā 曝pù

  通假字:堕,通“隳 ”

  4读课文,疏通课文,列出疑难句,师生合作解决。

  东风时作:作,起。

  土膏微润:膏,肥沃。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 样子。

  泉而茗者:茗,茶。

  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品茶。

  未知之:不知道这情况 。

  而此地适与余近: 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能,怎能。

  纪,纪事。

  5赏析研讨

  a开头怎样描写北国早春的特点?这样写的作用? “余寒尤厉”、“局促一室”,没有春天的气息。

  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也为下文描写的满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b怎样描写满井春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先写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

  接着写河面冰雪融化,“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再写春山之态 “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又写“柳条将舒未舒,麦田浅鬣寸许”,突出早春的特点。

  游人有“品茶者”,“饮酒者”, “骑驴者”,虽不盛,已是热闹非凡。

  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的鱼,悠然自得。

  最后作者总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运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琢语句、简洁明快地直接写出北方春寒料峭的特点。

  运用新奇生动的比喻描写春景。

  在描写中表达作者的欢快,恬适的心情。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6作业:练习二,提示:以物比人,例:出游的作者,如脱笼之鹄;以物比物,例:河水波光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麦田浅鬣;以人比物,例:山峦如倩女。

  练习三“之”的用法:a表示限定关系:一室之内、郊田之外,可译为“以”。

  现代汉语中还用,如“四海之内”、课堂之外”b表示修饰关系:“脱笼之鹄”、“曝沙之鸟”。

  可译为‘‘ 的”,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一丘之貉”、“惊弓之鸟”、c用在主谓短语中的结构助词,可不译。

  例: “倩女之靧面”。

  《行路难》教案【2】

  教学目的 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默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解题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

  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 注意字音: 金樽zūn 珍馐xiū投箸zhù 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 “羞”同“馐”,美味食品。

  “直”同“ 值”,价值。

  3理解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

  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

  a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 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

  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b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c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

  d名句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6背诵 指导感情的表达

  6作业 默写强调标点符号

  《师说》教案【3】

  一 师说

  一、 教学目标

  (一)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 重点、难点分析

  (一) 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二) 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三) “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四) 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五) 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 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七) 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的(参考教学目标)。

  (二)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三)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四)解题。

  板书课题。

  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

  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

  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五)指导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

  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jiaoan/318203/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