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国际金融下各国银行业的探求

证券金融 时间:2024-03-04

【www.haohaowg.com--证券金融】

  除新加坡外,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的银行业开放程度相对较低,与美国银行业业务联系不甚密切。由于东南亚国家银行业正处在改革调整与发展期,国际金融危机下东盟四国的银行业显示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

  国际金融下各国银行业的探求

  一、东盟四国本土银行的资产质量无明显恶化

  东盟四国银行业的风险意识因吸取了1997东亚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而大为加强。

  美国次贷危机初现时,12家最大的本土银行及时作出反映,纷纷上调了拨备覆盖率,应对危机传染带来的坏账问题。

  如表2显示,东盟四国十二大本土银行的资产质量总体表现良好。

  在危机扩散和深化期间,新加坡三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2008年和2009年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直到2010年后才明显下降。

  马来西亚的大众银行和土著联昌银行的不良贷款则在2010年有所恶化,之后又有改善。

  根据新加坡破产与公共信托局统计,2008年前11个月,新加坡被勒令破产盘整的公司达到123家,同比增加了近17%,与此同时,企业的盈利能力遭遇到巨大的压力,2008年第四季度大部分企业的资产回报率和利息保障倍数开始出现巨幅下降。

  其中,制造业平均资产回报率从2007下半年的8.0%下降到2009的2.7%,利息偿付率从2007年的8.8%下降到2009年的4%。

  新加坡三大银行中,星展银行的不良贷款在2008-2010年间上升较快的主要原因是该行的贷款主要集中在发展滞后的制造业和普通商业。

  其他7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过程中非但没有恶化,反而在稳步下降。

  总而言之,东盟四国银行业资产质量较好的主要原因是实体经济受影响较轻,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较强。

  (一)东盟四国本土银行的流动性未出现大幅震荡

  国际市场动荡引起外资流出,进而导致流动性紧缩,使得东盟四国银行业的贷存比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初的2007年出现了小幅下降。

  但因危机尚未传导至实体经济,而且银行业的存款与贷款仍然保持在比较稳定的增长水平,所以流动性并未出现大幅动荡。

  随着危机的扩散,东盟四国经济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下滑。

  同时受信贷市场和银行同业拆借的影响,银行业流动性趋紧,四国的贷存比同时在这个时间段走向低点。

  从12家银行的2007年至2008年底的数据来看,其中有10家银行贷存率下降。

  印尼3家最大银行变化最大,平均降幅达到7.79%。

  其次为泰国盘谷银行,下降7.6%。

  ①从2009年开始,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的贷存比基本上呈上升趋势。

  其中,新加坡从2009年93.2上升至2011年第三季度的102.5;泰国从2009年的109.63升至2011年第三季度的125.67,不过第四季度为122.42;印尼的情况也有所变化,2010年第三季度为78.8,到2011年第三季度升为82.9。

  总之,东盟四国的贷存比率波动幅度较发达国家小,流动性短缺基本在可控制范围内。

  (二)东盟四国本土银行的盈利能力由弱转强

  受美国金融危机拖累,东盟四国银行业的净利润、资产收益率、股东权益收益率等在2008和2009年都呈下降趋势。

  ②表3显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9家银行的股东权益收益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从2007年平均的12.9%、25.7%、19.7%、7.3%下滑到2008年平均的10.7%、24.6%、18.5%、6.3%。

  该数据在2009年更是有降无升。

  新加坡星展银行的盈利2008年降至3.83亿新元,较2007年减少了31%;华侨银行的净利润下滑至17.49亿新元,减少了16%;马来亚银行下降了7.78%;泰华农民银行下降了1.5%。

  但是,印尼三大银行的表现却与之不同。

  其股东收益率在2008和2009年一直呈上升趋势。

  这主要受益于因信贷规模扩大带来利息收入的增长,以及这三家银行把大量资金投资于收益相对稳定的国家公债和央行有价证券,使其收益率不但没有削弱,反而上升。

  虽然2010年后国际金融形势并未企稳,资本市场和外部商业环境依然不佳,但由于各国采取积极的应对举措,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包括融资安排、委托代理、经纪、保证、汇款、跨境服务等,使得大多数银行的股东收益率在2010和2011年有所回升(参见表3)。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东盟四国银行业的特点

  除新加坡外,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的银行业开放程度相对较低,与美国银行业业务联系不甚密切。

  由于东南亚国家银行业正处在改革调整与发展期,国际金融危机下东盟四国的银行业显示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

  (一)东盟四国本土银行逆势扩张

  当欧美国家许多跨国银行陷入困境之时,东盟四国的银行业却呈逆势扩张之势。

  具体表现为:银行的规模和实力在继续扩大,尤其是本区域的跨国银行不断加快在海外增设分行、支行的步伐。

  新加坡三大本土银行:星展、华侨和大华银行表现最为活跃,在继续巩固新加坡和香港两大核心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并购扩大在中国、印度和印尼市场的业务。

  ①2009年华侨银行出价14.6亿美元击败了汇丰控股和星展银行等其他竞争对手,成功收购荷兰国际集团(ING)旗下的亚洲私人银行资产,并增持宁波银行股份至15.1%。

  2008年6月大华银行斥资1.15亿美元,参股恒丰银行2.6亿股,占总股本的15.38%,成为恒丰银行的第二大股东。

  2008年4月,马来亚银行和土著联昌银行分别收购了由淡马锡控股公司和韩国国民银行持有的印尼国际银行56%的股份和中国辽宁营口银行19.99%的股份,成为营口银行第一大股东。

  印尼曼迪利银行也在上海开设分行,并在马来西亚开展汇款业务。

  海外扩张为东盟四国本土银行开拓新市场、扩大客户群体以及提高规模实力提供了机遇。

  (二)东盟四国的外资银行业绩保持稳定

  作为东盟四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资银行的运行状况关系到整个银行系统的稳健。

  危机期间,外资银行虽然也遭受冲击,但却没有发生外资银行撤离东盟四国的现象。

  相反,它们在东盟四国分支银行的业务依然强劲,亦即共同贷款人效应、间接贷款人效应在东盟四国的银行业表现并不明显。

  比如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花旗银行集团蒙受了历年来最高的季度亏损,可是作为新加坡最大的外资银行———花旗新加坡分行的盈余却比前一年度增加了35%,雇员人数增加了5%,达到9000人。

  马来西亚的汇丰银行在2008年前三季的纯利甚至较前一年度同期增长26.6%,利润达到6.52亿马元。

  外资银行在危机期间业务继续保持稳健主要得益于以下重要因素。

  其一,东盟四国的外资银行,包括欧美的花旗、汇丰、荷兰银行等大型欧美银行在业务和管理方面已经比较成熟,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加上东盟四国银行体系较为稳定,对其业绩影响不大。

  其二,本区域跨国经营的银行占比也很大,如新加坡的大华银行在马来西亚拥有37家分行。

  东盟四国的12家主要的本土商业银行一方面积极参与区域内银行业的并购活动,另一方面继续在区域其他国家增设分支行,由于本土银行受危机的影响较少,使得来自于本区域的外资银行能在相当大程度上规避风险。

  其三,取决于东盟四国对外资实行较为成功的监管措施。

  比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美国金融危机向全球“溢出”时加大了对外资银行分行的监督,并一直保持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以及总行审计部的对话,并承诺在必要时为分行提供足够的缓冲资金。

  (三)大力发展伊斯兰银行业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伊斯兰银行业的安全性,其业务的继续增长为马来西亚和印尼银行业的稳健做出了贡献。

  马来西亚、印尼和新加坡均采取各种举措大力发展伊斯兰银行业,其中包括进一步放宽有关设立伊斯兰银行及业务范围的相关政策及规定,以及加强相关法律,完善监管措施。

  为使伊斯兰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在全球银行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2008年1月印尼政府颁布了关于伊斯兰银行市场发展的大战略,该计划包括了从2008年至2010年的3个发展阶段,目标是把印尼伊斯兰银行业发展成为引领东盟伊斯兰银行业的领导者。

  印尼央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伊斯兰银行业发展的市场计划、产品计划、提高服务计划等措施,以提高伊斯兰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为把马来西亚发展成为回教金融中心,马来西亚政府也在大力扶植伊斯兰银行的发展,并鼓励外资参与。

  2007年11月汇丰控股成为马来西亚首家以独资形式经营伊斯兰银行业的外资银行。

  2009年马来西亚有两家伊斯兰银行获得了从事国际货币单位业务的资格。

  2009年12月,伊斯兰银行总资产(包括其他金融公司)已占马来西亚银行业总资产的19.6%,达到3033亿林吉特。

  马来西亚新中央银行法规定,增设回教咨询委员会,加强对伊斯兰银行的监管,使之能够稳健扩展。

  新加坡政府也开始重视发展伊斯兰银行业,早在2009年9月新加坡金管局便与马来西亚央行签订了《谅解备忘录》,就有关制定伊斯兰金融方面的法律、规定及监管架构达成意向,互通伊斯兰银行业间的信息与经验交流,加强有关伊斯兰金融交易的准则及文件的研究与协调,加强跨境交易,使用一致的伊斯兰金融合约等合作。

  三、东盟四国银行业稳定发展的原因探析

  1997东亚金融危机对东盟四国的金融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与此同时,促成了其银行业的重组与改革。

  10多年来,东盟四国的银行规模和实力大为增强,监管体系不断完善,风险抵御能力也有所提高。

  此外,采取积极的应对举措是东盟四国银行业能够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免受灾难性打击,并有着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的发展轨迹。

  (一)1997年之后东盟四国银行业的重大改革

  新加坡金管局通过以下3个途径推行对银行业的全面改革:一是放宽对外资银行的限制,加快银行业对外开放步伐;二是银行业进一步集中,增强本土银行的竞争实力;三是加强对本地银行的监管和公司治理。

  改革后,银行业基本形成了本土银行与外资银行共同发展且相互竞争的格局,在提升本国银行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同时也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严格金融监管,要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最低应达到12%,最低流动性资产比率为18%,所有银行必须保持最低限度的现金金额(一般是银行负债总额的6%)、以及任何单一股东(个人或机构)拥有超过5%的股权必须得到批准。

  金管局还制定了银行信息披露最低要求指南,在三大财务报表、表外项目及有关信息等方面提出了最低要求或信息框架。

  同时,建立了内部风险评级、风险价值法(VaR)评级体系,以及在美国CAMEL评级基础上建立了CAMELORS和PLAROS体系,实时对银行业进行风险监控。

  新加坡把国内银行业务与海外业务分开进行管理,而且把监督外资银行的责任更多地转移到外资银行的母国总行和它们母国的监督机构。

  印尼政府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对银行业进行了重组与整合,使得银行业体系在资产质量、规模实力、抗风险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国有银行长期以来在银行业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政府逐步放宽金融管制和鼓励银行之间的合并重组,形成银行规模效益和风险承受能力,私人银行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为了进一步吸引外资参与到银行业的重组,印尼修改了银行法,允许外国投资者在本国银行拥有100%的股份。

  外资充分参与印尼银行业,推动了银行效率的改进。

  这些政策举措使印尼银行的经营状况普遍得到改善,不少银行核心资本和资产规模明显扩大,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

  印尼中央银行在2005年制定“印尼银行远景规划”,计划在10-15年时间内对商业银行进行结构、管理、监管等方面的改革,逐步建立稳定、具有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银行产业和金融体系。

  在接受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之后,印尼央行采取了有效措施,以调整银行系统架构,完善银行法规,提高监管能力,强化银行发展基础和加强对客户信息的保护,促使银行经营管理更加透明,重视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的建设,并重点强化信用风险管理的职能。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lunwen/313553/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