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郑板桥的故事20字]有关郑板桥的故事300字

美文欣赏 时间:2023-06-23

【www.haohaowg.com--美文欣赏】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下面小编收集了郑板桥的故事,供大家欣赏。

  篇一: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1693-1765)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

  小宝6岁时上学了。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他的"道"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他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

  为了教育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

  二月卖新丝,五月巢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

  后来,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

  当时潍县正值灾荒,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出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欢跳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了这个用饥饿眼光看他的小女孩,立刻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得知小宝的举动,高兴地对着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喜欢你。”

  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准绳。

  篇二: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任职范县期间,为官清正,执法严明,惩恶扬善,鼓励生产,仅用了两三年时间,就把县境内治理成一派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这一天,东乡大集,郑板桥一身秀才打扮,带了笔墨纸砚,骑上小毛驴,由一名衙役陪伴,去重操旧业——卖字画。当然,卖字画是个幌子,私访民情才是真正的目的。

  郑板桥来到集市上,铺好地摊,展纸泼墨,立时,围上来不少人观看。毕竟是穷乡僻壤,看的多,买的少。却见一位老汉,拿起一幅牛画,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了半天,看得眼角都湿润了。郑板桥以为碰到了知音,便问:“老兄,你喜欢这幅吗?给个价吧,多少都行。”

  老汉说:“画得真像,像我家的那头牛。看着这牛画,我想到了我的卖牛钱。秋后,我核计着把牛卖掉,换点活钱,趁农闲季节做点小买卖,明春再买一头牛。那天卖牛卖了五贯钱,回到村头遇到了‘雁拔毛’,他说儿子结婚用钱,非借我那五贯钱不可,等儿子办完喜事收了礼账就还我。待他儿子婚事办完,我去要钱,他却翻脸不认账,向我要证人,要借条,两样都没有啊,我只好打掉门牙往肚里咽,自认倒霉了。”说完,用手背擦了擦眼泪。

  旁边一位青年对郑板桥说:这老伯姓王,为人老实厚道,人称“王老实”。讹他钱的那人姓颜,为人奸滑,好占便宜,是个雁过拔毛的主,所以外号叫作“雁拔毛”。

  其他人也你一句、我一句地说起了雁拔毛占小便宜的一些传闻。

  郑板桥听了众人的话,心里便有了主意。他对王老实说:“把我这牛画买了吧。别看现在是张画,这头牛会长,长到这张纸放不下它的时候,它就会从纸上跑下来变成活牛,而纸上又有了一头小牛,还会继续长,还会变成活牛,如此反复,不知会衍生多少头牛。我只要你一头牛钱。你若不信,我可以赊给你,待十天后牛变活了,再给我钱,如果牛不变活,我情愿白送你一头牛钱。”

  王老实对卖画秀才的话并不真信,但是人家情愿赊给自己,变不成牛还倒贴钱,这样的好事哪里找去啊!所以,他就痛快地把牛画拿走了。

有关郑板桥的故事300字

  王老实买了一幅牛画的事传遍了三村五里,好热闹的人都到他家瞧稀奇。正如卖画秀才所讲的,这画上的牛一天比一天大,到了第十天上,那牛大得要撑破纸边了。第十一天,天刚蒙蒙亮,人们便来到了王老实家,一进院门,就见王老实正给一头又肥又大的黄牛喂料呢。再看屋里贴着的那张画,上面又有了一头小牛。正当人们纷纷称奇的时候,雁拔毛挤出人群,对王老实说:“王大哥,你既然有了牛,就把那幅牛画卖给我吧。”

  王老实到底老实,他说:“行。卖画秀才赊给俺的,说是牛变活后给他送钱去,我还没去哩,你直接送去吧,让秀才给你写个收据,回来便给你那幅牛画。你到城里找那座最大的府门,门口有两只狮子,秀才姓傅叫谋关。”

  雁拔毛来到县城,找到了县衙门——这是县城里最大的府门,向把门的问“傅谋关”,把门的听说找“父母官”,就领他去见郑板桥。郑板桥收了他的牛钱——五贯钱,给他写了收据,把他打发走了。雁拔毛还寻思:这秀才八成是个大官哩。

  雁拔毛跟王老实要了那幅牛画,恭恭敬敬挂在了正堂。每天烧香上供,偏偏不见牛儿长。他去找王老实,王老实说:“你还是去找傅谋关吧,因为我没收你的钱。”雁拔毛问:“傅谋关八成是个大官吧?”“父母官,就是咱的县太爷啊。”

  雁拔毛惊得出了一身虚汗,他哪敢去找县太爷算账啊。他嘴里喃喃道:“怪我没福,我没福,画中的牛在你家长,在我家不长,怪不得县太爷。”

  原来,郑板桥那天从东乡赶集回来,又画了九张牛画,画面上的牛儿一幅比一幅大,晚上派衙役送到了王老实家里,嘱咐他每天在三更半夜更换一幅。第十天,郑板桥又拿出五贯钱让衙役去集上买了一头牛,趁夜黑人静送到了王老实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引诱财迷心窍的雁拔毛上套。果然不出郑板桥所料,雁拔毛乖乖地送来了五贯钱,王老实被讹去的一头牛钱被讨了回来。

  篇三:郑板桥的故事

  官场是一个非常复杂而黑暗的环境,能在这里面生存的人,都是无比精明的人。他们精于糊涂一道,能默许官场的一些潜规则,所以能在官场生存。而郑板桥则是与这些在官场驰骋之人相对的人,他正是难得这种糊涂,所以才难以在官场中长期存在。郑板桥也知道自己这种迎难而上,独行其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性格,很难在官场中生存,于是便干脆的弃官而去。

  还有一种解释是说,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是一种看透世态的心态,为免多惹烦恼,不妨糊涂一点。所以他后面才会说: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

  郑板桥虽然没有在官场上登至高峰,但是却在书画一途获得极高造诣,为后世留下不少的宝贵财富。所以不管他的难得糊涂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小编却感谢他的难得糊涂。

  说到与郑板桥有关的故事,大家第一个想到的绝对是梁上君子的故事,无他实在是这个故事太巧太精妙了。

  说的是郑板桥致士归家之后,两袖清风,实在贫困。全家上下,统共就只有黄狗一条,兰花一盆。有一天深夜之时,正是月黑风高,暴雨滂沱,郑板桥辗转难安,未能入睡。更凄惨的是,贫寒的家中还来了个小偷。

  郑板桥听到小偷动静之后,想了想,若是自己此时高呼,万一惹急了小偷,受伤的还是自己,于是心思翻转,翻身闭眼说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小偷听到声音先是一惊,还不待有所反应,郑板桥又说: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一听这话,转顾四周,的确没什么好偷的,于是转身想走。这时又闻:出门休惊黄尾犬。一听有狗,小偷便准备翻墙而出,这时郑板桥又说道: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说来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是郑板桥的机智却让人钦佩。郑板桥娶妻的故事和他嫁女的故事,同样很具有戏剧性。

  郑板桥虽然很有才,但是奈何生活穷困,所以一直到二十多岁才娶了老婆。据说他有一日路过一个人家,发现别人门前贴的对联是自己的。于是便敲门,询问户主个究竟。那户主名为绕夫人,家中有一位待字闺中的女儿。听到来人是郑板桥,当即回答自己的女儿因为欣赏郑板桥的文采。随后又将自己的女儿交出,双方交流一番,便做主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郑板桥。此后夫妻琴瑟和鸣,举案齐眉。

  再说嫁女一事。嫁女放在现在,也算是一项大工程,更不用说重礼的古代了。郑板桥有两子一女,他加女却非常的干脆。据说等他的女儿长到可以出嫁的时候,便见自己的女儿带到了自己一个书画之友的家中,对女儿说:此汝室也,好为之,行且琴鸣瑟应矣。就这样,非常干脆的将自己的女儿给嫁了出去。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qingganrizhi/262565/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