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半张纸|《半张纸》教学教案

情感美文 时间:2021-09-10

【www.haohaowg.com--情感美文】

  《半张纸》表格式教案

  《半张纸》教学简案董玉保学习目标1.掌握小说中道具对人物、结构、主题的作用2.学习分析小说种道具的方法教学重难点小说道具对人物深层情感的触发教与学方法讨论、点拨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2005年,在北京举行的“斯特林堡在中国”国际研讨会上,作家莫言对斯特林堡作出如下评价:齐读:鲁迅和斯特林堡的作品,都表现出一种不向黑暗势力妥协的顽强的战斗精神。他们都是孤独的战斗者,都是能够深刻地洞察人类灵魂的思想者,他们都有一颗骚动不安的灵魂,都是能够发出振聋发聩声音的呐喊者。他们都是旧的艺术形式的挑战者和新的艺术形式的创造者。他们都是对本民族的语言作出了贡献的大师。根据大家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我们本节课学习:出示学习目标掌握小说中道具对结构、人物、主题的作用学习分析小说道具的方法我们首先来熟悉文本内容:教师出示问题一小说文本中的“半张纸”上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触发了“我”回忆起哪些往事?同学们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相互讨论教师板书学生回答问题要点,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或予以肯定或者纠正或者追问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过渡语:文本叙述了一位刚刚失去妻子和孩子的丈夫在搬离过去的住所之前对生活的一些追忆,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著追求。尽管年轻的房客的命运是悲惨的,但我们仍然能感觉到一种奋发向上的力,一种寻求生活的真正价值的努力。虽然他的这种努力以失败告终,但这种追求本身,就带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壮与崇高。而且,哪怕仅仅是一点点转瞬即逝的幸福,也是十分宝贵的。

  作者创作小说,并不单纯为了叙述故事;而作为大师的斯特林堡,他要表现他对这个世界和普遍意义上的人生的看法,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情感体验。那么,在故事中,你能体验到年轻房客的感情变化吗?教师出示问题二:请同学们思考,这些往事触发了“我”怎样的心绪?教师板书学生回答问题要点,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或予以肯定或者纠正或者追问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过渡语:半张纸在作品中,不仅是年轻房客两分钟内情绪发生转换的契机,也对主题的深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去楼空,浓重的失落感袭上心头,作品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而半张纸的出现,又把“我”带回往事中,随着人名、电话号码的转换,“我”的情感再一次经历了“初恋的喜悦——失业的焦虑——新婚的甜蜜——朋友事业失败的警醒——婴儿降生的激动与不安——丧妻夭子的巨大悲痛”系列的感情转换,同时,叙述往事与现实重新叠映到一起,让“我”拿起这承载了欢乐,也带给我巨大悲痛的“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一扫两分钟前的哀愁,于是“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这样看来,“半张纸”凝结了作者的艺术智慧,作者选择半张纸作为道具,体现了作者怎样精巧的构思呢?

  教师出示问题二:请同学们思考,作者用“半张纸”将往事连接起来,有什么好处?教师板书学生回答问题要点,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或予以肯定或者纠正或者追问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我们来总结道具在小说中的作用,出示小结:

  1.借助道具来构造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构成叙事的线索

  2.借助道具来触发人物深层感情,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3.借助道具的文化意蕴,或构成典型环境;或通过比喻、象征、寓意,暗示小说的主题学生齐答我们明确了道具在小说中的作用,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如何分析小说中的道具呢?

  1.从文本结构的角度,分析道具对构成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或者连接故事情节的作用。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道具触发的人物的动作或事件,进而明确人物的情感、性格特征

  3.从表达主题的角度,分析作者赋予道具的文化意蕴及其方法(比喻、象征、寓言),进而明确道具表现并深化主题的作用学生齐答回忆我们已经学过的小说作品《有什么桥边的老人》《清兵卫与葫芦》《变色龙》,作者选择什么作为道具?道具对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半张纸》教学教案

  《半张纸》教案7

  《半张纸》教学设计

  焦作一中 卢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故事、情感、哲理三方面解读小说。

  2.引导学生从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中品味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3.探究小说的结构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对主人公的情感与人生感悟的挖掘。

  2.对小说结构的把握。

  【教学难点】

  对小说隐含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教学设想】

  关于外国小说阅读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2.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3.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参考书中第六单元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2.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3.考察层层推进的结构,了解“生活的横断面”是如何作为一种小说结构方式的。

  基于新课程标准及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以赏析小说内容和结构为重点目标,在对文本进行挖掘探索过程中赏析结构妙处。为了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品读《半张纸》以小见大,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先让学生在预习中初步感知这篇小说呈现出的故事、情感和哲理,而后在课堂中让学生来谈自己的这种初步感知的时候,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文本。这样在激发学生阅读小说兴趣的同时,也可以更为深入地梳理故事情节、品读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品味人生感悟。而这一切都是盛放在“半张纸”这个容器里的。所以这节课就有四个关键词:故事、情感、哲理、结构,这些词正是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某一天你可能会发现,妈妈在一个小柜子里放了几双已经破旧的但很干净的小鞋,那记录了你的童年。可能在你的抽屉深处还珍藏着一小块已经用了大半还舍不得丢掉的橡皮,因为那是和你一起哭过、笑过的小伙伴送给你的。人生的回忆就是这样,值得回忆的总是刻骨铭心的难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短篇小说就与回忆有关,这就是瑞典伟大的现代文学之父斯特林堡创作的《半张纸》。

  一、解读文本

  方法:展示学生的预习成果,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学生课前板书)

  (一) 请同学们对号入座,找到自己的作品,来谈谈你这样概括的理由。

  (二) 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引导学生围绕“故事、情感、哲理”这三方面,来解读文本。

  1. 从情节的角度概括半张纸承载的内容。

  这半张纸,记录了主人公一段难忘的人生轨迹。我也概括一下:这是勾连生命记忆的半张纸。(出课件)

  2. 从情感的角度分析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波澜变化。

  这半张纸融入了主人公最为宝贵,也最为深沉的情感。他将自己的爱给了自己的妻子,也给了未出世的孩子,可是他等来的却是不幸与痛楚,这撕心裂肺的痛他怎能忍受啊。所以这是浓缩人生悲欢的半张纸。(出课件)

  3. 从人生哲理的角度体会小说悲伤而不沉溺、痛苦仍要前行的人生感悟。

  这半张纸不仅仅是几个电话号码,几个简单的生活片段,他更是支撑主人公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也让我们从主人公的坚忍、豁达中体味出自己独有的人生感悟。我的概括是:这是播种生活动力的半张纸。(出课件)

  4. 教师总结:这是勾连生命记忆的半张纸。(故事)

  这是浓缩人生悲欢的半张纸。(情感)

  这是播种生活动力的半张纸。(哲理)

  三、“半张纸”在文中的作用

  我们从故事、情感、哲理三方面品读了《半张纸》。题目也是“半张纸”,可见这半张纸着实重要啊!同学们你知道它在这篇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呢?

  1.“半张纸”是一条串连现实与追忆的一个线索。

  2.“半张纸”是一个盛放了故事、情感、人生哲理的容器。

  3.总结《半张纸》的结构特点:切口小,折射大。

  借用一首诗来阐释这篇小说的结构:

  天真的预示

  威廉布莱克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野花里有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4.教师总结:这是方寸之间勾连生命记忆的半张纸。

  这是纸短情长浓缩人生悲欢的半张纸。

  这是只言片语播种生活动力的半张纸。

  其中方寸之间、纸短情长、只言片语体现的是小说的结构。

  四、结构特点在小说中的好处

  1.拓展阅读:《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马克吐温)

  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

  (美)马克吐温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

  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

  同她共进的一顿晚餐……(支出金额)

  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

  给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1)学生从这篇小说中读出了什么?

  (2)这篇小说在结构上与《半张纸》有什么相似之处?

  2.这种“切口小,折射大”的结构特点在小说中有什么好处呢?

  (1)布局精巧,顿生新意。

  (2)短小精悍,意味深长。

  (3)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

  五、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从故事情节的角度梳理了主人公的生活轨迹,从情感的角度感受了主人公情感的波澜,从哲理的角度品味到了幸福和痛苦都是一种生活的动力,而这一切都包含在“切口小,折射大”的结构中,这正是这篇小说独有的魅力。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一粒沙也有梦想,一朵花也要芬芳。世界怎么样,看你怎么想。

  教学反思:

  有了前面的准备与积累,在决赛那天就感到轻松了许多,但公开课上还是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一、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还缺乏一种合理引导学生思考的能力。二、没有唤醒学生头脑中积累的课例,正如党老师说得那样:“切口小,折射大的小说有很多,我们学过的《阿Q正传》《祝福》《药》都可以体现这一结构特点。”这就说明有些时候,讲课的过程只关注了本课的内容,而缺少对整本教材乃至同类教材的整合、筛选与归纳。

  总之,在这次赛课的过程中,让我看到了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从中也看到了平时自己没有关注到的一些教学环节,悟到了教授外国小说的一些方法,品到了课堂语言的艺术魅力。感谢市教研室的各位领导,给我这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半张纸》教学反思

  《半张纸》教学反思

  北京师范大学株洲附属学校 熊海生

  今天是最累的一天,也是最具挑战的一天,因为今天一天我自己上了一节课,还听了三节课。到基地培训的学员每个人都要上一堂课,我分在高二组里,从《半张纸》、《山羊兹拉特》、《沙之书》中选择一篇,原本我是打算选《山羊兹拉特》的,结果一下子有三个人选了这篇文章,然后我就选择了《半张纸》,我是第二个上这篇小说的。

  在林海蕴老师上完第一遍之后,接受了专家们的全面批判以后,让我在研讨后的基础上再来上这篇小说,说实在的,我的内心是很忐忑的,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来备课。

  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我采纳了专家们的意见,设置了两个目标:挖掘主旨、分析结构。但同时,对于小说的情节要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在这梳理情节环节里,我让学生自读的时候设置三个问题:找出纸条上记录的内容,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画出话题中的两句话:“一个好的结构是一个合适的容器”“让它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之内展示其丰富的姿态”。在上完课后,专家指导说这里花费的时间太长,特别是第一个问题:找出纸条上记录的内容。专家说对于这个问题,只要学生认真读书了,都能找出来,这个问题纯粹是浪费时间,应该去掉,而后面的一个问题: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设置上欠妥当,导致在课堂上学生在这里纠结了很久,学生的概括就围绕在纸条上的两年经历,而我原本设置的意图,是希望学生能够概括出男主人公从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的一个经历,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圆形结构的点上,对于这个圆形结构学生也是没有反应过来,可能是我的黑板上直线书写的板书给了学生一个误导,后来又用圆形板书画出来,但是学生的反应还是不够热烈,这就充分说明这个问题设置在这里是不合适的。由于问题的设置不恰当,所以导致在这一个环节花费时间过多,却没有解决关键问题。

  第二个环节是挖掘小说的主旨,这个环节原本是我设置的课堂的高潮部分。所以在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时候我让学生再读小说,思考三个问题:故事的自然时间和生活时间分别是多久,半张纸里记录了男主人公的哪些经历,从半张纸里你感悟到了什么。重点应该是放在第三个问题上,这里设计的意图是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来解读文本的,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虽然也有一些同学找出了文句进行解读,却没有达到我预期的那种热烈的效果,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后来专家给了我答案,原来是我的问题没有设置好,指向性不强。我们老师在备课设置问题时,不能想当然,不能总是被“我觉得学生”这样的思想所困,否则,课堂上就会出现和预设完全不同的场面,这样就会出现很多突发状况,课堂很容易脱离老师的掌控。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结构,这是本节课要突破的一个难点,“结构”这个问题很不好讲清楚的,所以只能单纯的分析本小说的在结构方面体现的特点,我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抓住了几个点:(1)“半张纸”是全文的线索;(2)“半张纸”是一个容器,以小容大;(3)截取生活的横断面;(4)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前面两个点学生可以自己说出来,后面两个点在《话题:结构》中都有涉及到,所以学生很容易理解,老师一点拨就能达到效果。后来专家点评说这里的“结构“问题没有讲清楚,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这也是一个让我困惑的地方,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

  《半张纸》教案6

  《半张纸》教案

  一、导入新课: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借助“牲畜林”这一特定的“容器”结构,为我们揭示了战争的残酷现实和反战的乐观精神。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说《半张纸》(板书),看看作者以“半张纸”为一个“容器”结构,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相关介绍:

  斯特林堡(1849—1912),是瑞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瑞典国内被视为宝贵的民族遗产,在其它国家也受到不少人的推崇。斯特林堡是瑞典“自然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欧洲“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先驱。代表作:戏剧《朱丽小姐》《到大马士革去》《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小说《半张纸》《红房间》等。

  三、内容探究:

  学生齐读一、二两段。

  问1:关于这张纸,作者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作者具体描述和介绍了这张纸的色泽(淡黄色、有光泽)、外观(半张便条纸、小纸头)、字迹(多种色彩、多种字体)、内容(“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

  学生自读3—13段。

  问2:爱丽丝是谁?“最美丽”一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爱丽丝是这位年轻房客的恋人。“最美丽”的“最”字,说明恋人在年轻房客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年轻房客对恋人深深的怜爱、浓浓的爱恋,足以看出房客初恋时的“甜蜜”。

  问3:年轻房客有着怎样的工作经历?

  明确:年轻房客先在一家银行工作,后来因银行倒闭而失业,经历了短时间的焦虑后,他另找了一份工作。

  问4:5、6两段写出了年轻房客怎样的生活经历?

  明确:经历了甜蜜的初恋后,两人租下马车、手持鲜花去教堂订了婚。不久,他们购买了家具、装修了新房、乔迁了新居,新婚后两人还经常周日夜晚去看歌剧。

  问5:看歌剧时的心情怎样?从哪些字眼里看得出来?

  明确:“常去”“最愉快”“静静地”“沉醉”几个词,写出了新婚后二人经常去欣赏歌剧时的“幸福”。

  问6:年轻房客的朋友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明确:年轻房客曾经有一个飞黄腾达的朋友,结果后来这位朋友穷愁潦倒、远走他乡。这不能不让人感叹:“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问7:修女是一个身份的人?为什么经常来她家?

  明确:修女是一位医生,她要经常给女主人做检查,因为女主人怀孕了。后面的需要岳母照顾、重新雇用女仆、前往药房买药、预订消毒牛奶、电话解决家务等都是围绕着这件事展开的。年轻房客快要当爸爸了,你觉得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应当是“喜悦”( 或“兴奋”、“激动”)。

  问8:事件最终的结局怎样?

  明确:“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女主人和刚出世的孩子都死去了。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小说并没有作说明,我们猜想可能会是难产、疾病……男主人委托“承办人”处理了妻子、孩子的后事。

  问9:哪几句话写出了男主人的心情?

  明确:“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这些句子写出了男主人悲恸(或“悲痛欲绝”)的心情。

  小结:到此为止,我们感受到了主人公过去两年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线索,即:相恋的甜蜜 —→ 新婚的幸福 —→ 为父的喜悦 —→ 失亲的悲恸。

  问10:朋友的经历与房客的经历有什么相似处?这些表明生活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两人都经历了一个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朋友是从“飞黄腾达”到“穷愁潦倒”,房客是从“相恋结婚”到“丧妻夭子”,两者相似的生活经历共同表明了一点:人生变幻莫测、世事(或“人生”)无常、生活起伏不定。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交替着幸福和痛苦,其实,这就是生活的原生态。突然降临的逆境、挫折、不幸、灾难固然令人痛苦,但最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它。那么,文中的房客又是如何面对生活的打击的呢?带着这一疑问,我们继续看小说。

  学生齐读结尾三段。

  问11:倒数第三段(14段),哪些字眼最能表现主人公的心理?

  明确:“拿起”、“吻了吻”、“仔细地折好”、“放进贴近胸口的衣袋”等细节描写表明,这张险些被遗漏和忽视的“半张纸”已然成为了主人公弥足珍贵的纪念物。与其说他是在亲吻这淡黄的小纸片,还不如说他是在亲吻他的娇妻和爱子,是在亲吻逝去的美好生活。与其说他是在收藏这半张纸,还不如说他是在收藏一份心情,珍藏一份感动,留藏一份美好。

  问12:结尾三段写出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明确:最后一段告诉我们,主人公经历了从“走进这间屋子时的垂头丧气”到“即将走出屋子时的骄傲快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觉得自己尝到过生活所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而很多人却没有得到过。正是这种对生活感恩的心态使得他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奋然前行。的确,“不必在乎结果,只在乎曾经拥有”这已然成为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一种积极处世态度。是啊,生活本身是充满遗憾的,主人公在两年里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但相对于这“许多人”又是多么幸运啊!既然人生无常,人就更应该珍惜“现在”,把握好“未来”。“幸福”是一种财富,“痛苦”又何尝不是呢?珍惜你现在拥有的——父母、朋友、老师、同学……——你才不至于将来感到悔恨!

  主题归纳:《半张纸》通过讲述主人公从“有”到“无”、起伏不定的人生经历,虽然流露出了“人生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应该勇于直面人生的不如意,保持对未来幸福的执着追求。

  问13:“半张纸”在小说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半张纸”在小说结构上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因为主人公两年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都是通过这张记录各种电话号码的“半张纸”联系起来的。原本杂乱的回忆,通过这个故事的焦点,,巧妙地将人生变迁的喜乐悲愁维系在一起,浓缩在“半张纸”上,杂而不乱,承载起表达主题的任务。“以小见大”(短短的两年生活经历却折射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四、能力拓展:

  问:你从这篇小小说想表现什么?

  书法家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下笔去,

  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明确:《书法家》这篇微型小说,从“生活的横断面”观看世界,它选取了主人公在书法比赛会上只会写“同意”两字这一细节,便使人物跃然纸上。所谓的“局长”是一位不懂装懂、附庸风雅只会写“同意”的典型官僚;这样的官僚和这样的“人群”,真是“唇齿相依”、互为因果。这不正是现实生活一个侧面的写照吗? 局长只会写“同意”,这是我们中国官僚的悲哀,他们感兴趣的是权利带给他们的欲望的膨胀,以谋权私的典型贪官。“同意”写得极漂亮,可看看出,他给自己的包装,围绕着竭力展示自己的学问、权力、神圣不可侵犯、高深莫测的表面。这是中国官僚阶层的悲哀。而围观的那部分人则是一群趋炎附势、奉承拍马的市侩小人。小说虽然只写了一件小事,却针砭时弊,寓意深刻,极具讽刺性和揭露性。全文不到160字,给人带来的是无穷的空白想象之美,耐人寻味。丰厚的内涵:中国部分官僚的丑恶一面;高局长其人;围观的市侩小人,对社会的讽刺性何揭露性。正是这个“生活的横断面”,使得文章达到了以“点滴”折射“多姿”、以“小”见“大”的功用。

  《半张纸》导学案

  《半张纸》学案

  学习目标:1. 通过反复阅读,体会“截取横断面”的结构方式。

  2. 通过讨论,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题。

  3. 培养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困境,积极向上的品格。

  学习重难点:1. 对小说结构的把握。 2. 对主题思想的把握。

  学习安排:一教时

  预习思考:

  一、了解作者

  斯特林堡是瑞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瑞典国内被视为宝贵的民族遗产,在其它国家也受到不少人的推崇。斯特林堡是瑞典自然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欧洲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先驱。代表作有戏剧《朱丽小姐》、《到大马士革去》、《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小说《红房子》等,这些都是享誉世界的作品,这篇世界著名的微型小说《半张纸》肯定也不是随意之作。

  二、阅读积累字词

  1、根据注音写汉字

  Liáo 草 飞 达 宽yù 烟云 和ǎi

  Yōng 工 cì 予 zhuō 劣 zhěn 密 点zhuì wěn 乱

  2、区别多音词并组词

  潦lǎo 佣yōng 埋mái

  lào yòng mán

  liáo

  3、区别下列形近字并组词

  缩 宿 朔 塑 溯 槊

  三、整体阅读,用简要的语言复述小说情节。

  四、阅读探究思考

  (一)对“半张纸”的探究

  1、形象感知“半张纸”外形等特点

  2、这是“半张小纸头” 纸很小,可内容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阅读思考:小纸头使他回忆了什么往事?

  4、大家可以告诉我当时年轻房客回忆到这里的感受吗?

  5、纸头上还写了银行,这是他工作的地方,银行是他生活的基础,那银行倒闭意味着什么?

  6、课文三方面回忆有什么共同点?

  7、如果把小说结构比作容器,那么这篇小说的容器是什么?(思考“半张纸”的意义)

  8、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小说的线索是什么?为什么要用“半张纸”作为线索呢?

  五、能力拓展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法] 哈巴特霍利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匆忙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妇。”他回头看了女人一下。他们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他也不由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

  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试用100-200字,从小说结构的角度给下面一则短评加一个结尾。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shangganwenzhang/133907/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