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傲慢与偏见经典语录|傲慢与偏见毕业论文

感伤 时间:2023-10-03

【www.haohaowg.com--感伤】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分享了傲慢与偏见的毕业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一、导论

  (一)研究综述

  《傲慢与偏见》 中的婚姻话题一直以来为人们乐此不疲地谈论着,下面是前人对该书婚姻的分析:不管是贝内特夫妇还是夏洛特和柯林斯夫妇,他们的婚姻的出发点都是钱。 在当时工业革命的大潮下,人们疯狂地追逐名利地位,形成了经济第一的观念,同时却忽略了对妇女的教育,把她们框在狭小的家庭生活圈内,限制了她们的受教育权利。因此,没有多少财产的年轻女性在那样的金钱社会中唯一的生存机会就是嫁个有钱人。这种资本主义婚姻的实质无非就是金钱和利益的结合,缺少了情感因素这一基本保障,在日久经年的婚姻生活中虽然衣食无忧,但必定缺少了应有的快乐,也体会不到何谓幸福的婚姻。

  (二)本文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目的

  《傲慢与偏见》作为世界经典名著,被毛姆列为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其文学价值自然不言而喻。 因此,多年来,对该书的解读和研究从未中断过。不管是对奥斯丁本人的研究, 还是对书中各个人物的解读,或是对该书文学艺术的考究,都深刻地反映了《傲慢与偏见》作为世界上经久不衰的一部作品有其独特的魅力。

  本文从婚姻这一角度深入研究书中四对青年男女的婚姻状况,讨论影响人们幸福婚姻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是爱情? 是金钱? 还是社会地位?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自然对婚姻的选择也不尽相同。 本文提倡爱情是婚姻最根本的要素,也是婚姻最重要的条件,当然一定的物质基础与婚姻的幸福指数也密切相关。

  通过对书中四对婚事的探讨,以及它们对当代人的影响,最后笔者总结了爱情才是缔结一段美好婚姻的最重要的因素。

  二、《傲慢与偏见》中不同性质的婚姻

  (一)理想的婚姻:伊莉莎白与达西

  1.真爱的结合

  伊莉莎白与达西的感情纠葛贯穿了整部小说。伊莉莎白是贝内特太太的二女儿,不仅美貌出众,而且聪明过人。 她在一次舞会上受到了达西的怠慢,自尊心受到伤害,因而对达西产生了偏见。 再加上威克姆利用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副“讨人喜欢”的仪表迷住了伊莉莎白,不停地为自己洗刷冤情,中伤达西,使伊莉莎白对达西的偏见越来越深。 达西的个性拘谨严肃、不善言辞,给人自大傲慢的印象。同时他又生得俊美,一表人才,自视清高。他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伊莉莎白,却因伊莉莎白的出生把自己的爱放在心中。后来,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向伊莉莎白求婚,却遭到拒绝和怒斥,后几经波折,达西检讨了自己的过去,改掉了自己傲慢的态度,伊莉莎白也认识到对达西的偏见是由自己的虚荣心所致。当她了解到达西的真实品质和达西千方百计救出她妹妹时,她的偏见随之冰释,并油然产生爱慕之情,误会消除,最后两个人喜结良缘。 当然他们的婚姻也有外力的阻挠,那就是达西姨妈凯瑟琳夫人对他们婚姻的反对,但是最后还是没有办法阻止他们的结合。

  2.对该婚姻的分析

  笔者认为,伊莉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是《傲慢与偏见》中描写得最理想的婚姻。 达西与伊莉莎白在开始的时候都不喜欢对方, 却在相处之中被对方所吸引,并因为对方而认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为了对方而改掉自己的缺点。 因为爱情深入彼此的内心当中,理解谦让对方,这样的婚姻才是幸福的。

  3.婚姻的根本条件

  虽然说金钱使伊莉莎白和达西的婚姻锦上添花,但不可否认的是爱情仍然是缔结一段美好婚姻的根本条件。 没有爱情的婚姻就像一个空壳鸡蛋,轻轻一摔就会破碎。伊莉莎白最终与达西结成美满的婚姻是她对改过的达西产生了真挚的爱情,而不是达西一开始就有的金钱和地位。 在这个时候,即使达西没有万贯家财,伊莉莎白还是会嫁给达西。 伊莉莎白的择偶标准很明确,她要选择她所爱的人,同时也爱她的人。

  她要将婚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其他的因素,比如社会地位、金钱和财富都是不重要的。总而言之,在伊莉莎白与达西的婚姻当中, 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爱情,也唯有真爱才是打开幸福婚姻的唯一钥匙。

  (二)现实的婚姻:夏洛特和柯林斯

  1.利益的结合

  夏洛特本来是个联盟女子, 只因家里没有财产,到二十七岁还是个“老处女”。柯林斯选择夏洛特作为自己的妻子,显然不是因为爱上她,在柯林斯向伊莉莎白求婚时就阐述了自己结婚的理由:“第一,我认为每个生活宽裕的牧师(像我本人),理当给教区在婚姻方面树立一个榜样;第二,我相信结婚会大大增进我的幸福;第三,这一点或许应该早一点提出来,我有幸奉为恩主的那位贵妇人特别劝嘱我要结婚。 ”因而当柯林斯向伊莉莎白求婚遭到拒绝后,他毫不犹豫地把结婚对象转向夏洛特小姐。柯林斯急着结婚并不是出于个人需要,只是在完成他所崇拜的德布尔夫人布置的一项任务,只要结婚了就算完成了任务。 至于结婚对象是谁,对她是不是有感情并不重要,而且夏洛特小姐还算是贵族出身的小姐,也算是门当户对,这就已经够了。柯林斯这个人并不懂得如何去爱和经营婚姻,他看上去有些笨拙可笑,缺少男子汉气概但又很自负。他的婚姻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婚姻理念:“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

  2.对该婚姻的分析

  《傲慢与偏见》 中夏洛特的聪明伶俐令人印象深刻, 可更让人感叹的是她对自己婚姻选择的那份精明。她清楚地认识到了当时英国社会生活中上层阶级婚姻的普遍本质:物质因素是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英国社会婚姻生活的重要因素,贵族的婚姻很大程度上要服从家庭的利益。 对于许多经济困难的贵族来说,尤其如此。 因而,属于落魄贵族家庭的夏洛特没有多少可观的财产,也无法攀高求贵,被迫嫁给柯林斯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3.婚姻的基本条件

  与伊莉莎白和达西———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相比,夏洛特与柯林斯的婚姻完全是以金钱为基础的。 选择对偶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婚姻的幸福程度。

  夏洛特选择了柯林斯,虽然一生衣食无忧,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 但从幸福的角度讲, 她是一个十足的失败者。因为在她的婚姻生活中毫无幸福可言,有的只是枯燥平淡的生活。也许只有当他们孕育出下一代时,彼此才会产生———种爱—对下一代的爱, 对孩子的关心呵护,到那时他们的婚姻也许便不会这么乏味。我们不能说夏洛特的选择是错误的, 因为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的英国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时代,法律规定,女性不拥有财产继承权, 家庭生活被认为是最适合妇女的天地。 妇女要生存,婚姻是捷径也是唯一的途径。 但从客观上看,一桩没有爱情的婚姻确实是可悲的,前面说到爱情是缔结一段美满婚姻的根本条件, 而金钱只是婚姻的一个基本条件。没有金钱有爱情的婚姻会幸福,但只有金钱的婚姻注定是一个悲剧。

  三、《傲慢与偏见》中不同性质的婚姻对当代人的启示

  (一)“理想的婚姻”的现实意义

  伊莉莎白与达西的婚姻可以用公式来表达:爱情+物质+平等=理想的婚姻,这不仅是奥斯丁本人所向往和追求的婚姻, 也是当代人心目中理想的婚姻。她在作品中不断地暗示人们、告知人们:简单的爱情根本无法带来美满的婚姻,阶级是存在的,生活是现实的。 但她反对为金钱利益而结婚,反对将婚姻单独作为一种交易手段, 牢固的爱情才是婚姻的奠基石。

  奥斯丁的这种婚姻观对当时社会而言,的确是一种进步,即使在今天它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二)“现实的婚姻”的现实意义

  《傲慢与偏见》 中最现实的婚姻莫过于科林斯与夏洛特的婚姻了,这种现实一方面是说在当时的英国社会里,物质因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夏洛特因为金钱选择了威克姆,这恰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将物质因素作为婚姻的主导因素,这种婚姻观在今天也尤为可见。

  事实上,当今社会上流行的“金钱婚姻”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比过去体面一些。金钱交易反而更加赤裸裸地暴露在当代人的婚姻当中。 “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这样的话在许多女生心目中已成了真理。 无数女生为了和金钱结婚而辜负青春。娱乐界中“傍大款”的女性数不胜数。因为金钱而结婚的想法是愚不可及的,金钱不是万能的,在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中,金钱所扮演的角色就更微乎其微了。

  (三)“花好月圆的婚姻”的现实意义

  在四对婚姻中, 简和宾利的结合可谓是男才女貌,两个人的性格都温文尔雅,相信在两人的婚后生活中,凭借两人能够相互理解、谦让对方,就像童话中王子与公主的爱情一样,他们两很有可能会没有争吵地生活下去。宾利英俊温柔,典型的贵公子,简美丽动人,有郡花之称,他们俩的婚姻也是很多人所称赞和追求的。 但是这样的婚姻真的可能成为现实吗? 我们不得不画上一个问号。

  四、结论

  如果说婚姻恋爱是经久不衰的话题,那么《傲慢与偏见》就是围绕着这个话题的经典之作。 它道出了任何时代都会面临的在婚姻选择上的无奈与悲哀。真正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毕竟是少数。很多情况下人们都会向现实妥协,成为夏洛特的影子。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莉迪亚式的婚姻,彼此因为某种原因结婚,大多都是因为美色、情欲、金钱,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没有精神上的交流,忽略了婚姻最大的精神食粮:爱情。最后,只能以离婚收场。 简和宾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婚姻在小说中无疑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站不住脚。该书凸显了伊莉莎白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是如此完美。 事实上这也是人们对于理想婚姻的一个寄托。 虽然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但笔者相信只要树立正确的婚姻观 ,就会避免很多婚姻的悲剧,幸福也会朝我们每一个人招手。

  参考文献:

  [1]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 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公司,1985.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xinqingriji/282998/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