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浩浩美文网!

教学过程随想|教学工作随想

感悟 时间:2024-03-26

【www.haohaowg.com--感悟】

  教学工作感悟怎么写,关于教学工作随想,请看下文。

  语文教学随想【1】

  11月中旬,一位同事请假,我被学校安排去接替她原来任教的那个班的语文课。

  这个班是学校里唯一的一个纯民族班,学生来自全镇最边远的大山深处的苗家子弟,原有的文化基础都很差,他们中的多数人习惯于用苗语交流,几乎不会说普通话。

  他们似乎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

  听原任课老师说,有几位学生还处于只会书写自己的名字,其他的课本知识几乎还是零的未开发的原始状态。

  这个班是七年级(1)班,上他们班的第一节语文课,那是一个星期三的早晨,我拿着课本走进教室,全班学生用一种久违而又陌生的期盼的眼神愣愣的看着我,新奇的目光中更多的是期待,期待里隐隐约约的透出几分怀疑与不信任,--这个又瘦又小的老师能把我们教好吗?一份惊喜交集的沉重感白驹过隙般掠过我的脑海,随即又是那样的如释重负.

教学工作随想

  上新课之前,我先询问他们,原来的语文老师是怎样上语文课的,已经上到哪篇课文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说是十六课,另一些人却说是十七课。

  我环视教室里所有的学生一眼,发现很多的学生还在手忙脚乱的在桌箱里翻找课本,很少的几个学生是已经把课本翻好平放在课桌上,并用一种渴望的神情盯着讲台前的我。

  几秒钟之后,我加重语调提高声音又问一句:

  “到底是十六课还是十七课?”

  悉悉索索的一阵之后,他们的声音算是统一了,一致的大声回答是:

  “十七课!”十七课是《看云识天气》。

  “这篇课文老师是否全部讲完了?”接下来,我问。

  “早就讲完了!”回答的声音是那样的响亮和整齐而充满激情,我不由得被他们的热情所感动。

  心想,这个班和其他的班也没什么两样呀!内心里已经完全接纳了他们。

  中途来接一个班的新课,我总喜欢用朗读这种古老而传统的方式来了解他们。

  趁着他们的热情未退,我示意他们静下来,说全班齐读十七课《看云识天气》。

  6分钟过后,课文算是读完了,但让我想像不到的是,有学生把课文中“好象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中的“鳞”,读成“鱼”;把“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中的“绸”读成“周”;把“大风雨的征兆”中的“兆”读成“北京”的“北”等。

  我指出课本中读错的地方,把“鳞” “绸” “兆”等字用粗笔画重重的书写在黑板上,并注上拼音,让全班齐读三次,好让读错字的同学增加印象。

  之后我说:

  “刚才读课文时,把黑板上的字读错的同学,现在明白这几个字的读音了吧。

  ”边说边把目光不轻易的投向那位先前读错字的学生。

  在我的目光与他目光碰撞的那瞬间,我看到了他脸上一丝不易察觉的羞色和淡淡的歉意,但他却还是大声的说:“明白了!”顿时,我感受到了理解与宽容的力量。

  快下课时,我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是:母亲。

  我想,这个每天都挂在我们身上的字眼,这个熟悉而充满人间关爱的词语,定然是每个学生都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的吧。

  一星期之后,收作文的时间到了,学习委员却只把少得可怜的11个本子递到我手上。

  要知道,这个班坐在教室里的人数是64人呀,居然有这么多人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按时完成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工作几年来,我上过的班级,语文基础都比较差。

  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浓厚的,激情浓烈的,自觉性也是比较强的,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是很少的,也从没有有这么多人集体性不能完成任务的。

  如何激起这班可爱的苗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何使他们发挥学习语文的最大潜力,提高语文素养。

  这便是今后摆在我眼前最为严峻而现实的问题。

  此后,白天我认真注意的观察他们,找时间接近他们,或与他们三五成群的交谈,或是个别对话,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去熟悉了解他们,努力寻找他们学习语文的突破口,并主动联系他们的家长、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

  夜晚躺在床上,脑海里便会浮现出他们一个个活泼可爱的笑脸。

  于是,翻阅资料,冥思苦想,一个个新奇的想法瞬时在大脑闪现,激起阵阵莫名的惊喜,而又一次次被质疑和否定。

  最终,我还是循规蹈矩,从阅读课文入手,相信那句“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谚语的哲理。

  每天的语文课,我都会提前到教室,让他们朗读前节课学习过的课文,这样虽说枯燥无味,但他们并不反感。

  经几星期的反复训练,他们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原来金口难开、从不读书的那位留着齐腰辫子的男生杨国定,也会大声的摇头晃脑的朗读起来了,那位羞怯怯的小女生张明珍,也不再是一上课就把头埋藏在课本里了。

  他们对学习过的课文,每一课都反复读过几遍以后,我以点号数的方式抽样检查学过的内容,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上过的课文已能流利的独立诵读,有些课文(古诗词)和重要段落还能背诵了。

  记得学校安排第三次“月考”检测那周,由于有其他工作安排,我没有被安排监考和批改检测试卷,也不知道这次检测的情况怎样。

  之后到教室上课,坐前排那个性格外向、大胆活泼叫杨正翠的女生轻声的问:“老师,我们班这次有人及格吗?”我如实的告诉她,我不知道,但我答应会尽快到教务处查询后告诉他们。

  第二天,我抱着试卷走进教室,全班立即潮水似的沸腾了起来,有人说:老师,别念分数!有人却说:老师,念,念分数!但不希望念分数的人占多数。

  我平时也没有当着全班念分数的习惯。

  发第一份试卷,我点到“汪育英”这个名字时,全班安静极了,教室里轻微的回荡着我的声音。

  几秒钟之后,汪育英把试卷拿下去了,有几个声音在小声的问:多少分?我随口而出,100分!因为汪育英是这个班的班长。

  第二个是杨荣章,也有几个声音在问多少分,我还是那句100分,并微笑着环视教室一眼,随即有几学生笑了起来,之后是大家都笑了起来!发第三份试卷时就没有人再问了。

  试卷发完,教室里就更是沸腾了,有人开始在问你多少分他又是多少分的,有人竟在教室里穿梭了起来,看这个人的试卷后又去看另一个人的,有人干脆拉别人拿试卷的手说,让我看看你的嘛!我想,这种对待分数的关心与热情,不正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吗?为什么不借机激励他们,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呢?于是,我示意他们坐好,全班安静后我认真严肃的对他们说:

  “看得出,你们是非常关心自己的分数的,对吧?”

  “是的!”他们也毫不掩饰的大声回答说。

  “那你们希望自己应该得多少分才满意呢?”

  “肯定是及格或是更高一些了!”

  “那及格的分数是如何得到的呢?上课趁老师不注意说话、睡觉、做小动作,能得吗?”

  “是经过努力学习才能得到的!”

  “不是!”他们回答的声音总是很响亮。

  “要有好的成绩,今后将怎么办呢?相信我不说你们也知道了吧!从今天开始,知道上课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了吧!

  “知道了!”全班齐声回答说。

  这之后的语文课堂上,原来那位叫田应周的爱说话的小男生,只要他开始东张西望,或是手不自觉的乱动时,就会有人悄无声息的暗示他,他又惊醒似的看一眼讲台上的我,严然一副安静的神态,认真的听起课来。

  今天,他们的学习成绩,他们掌握的文化知识,比不上基础较好的其他班级,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对知识的渴望,并不比其他的人差。

  明天,只要他们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的思考问题,主动的站起来朗读课文,背诵诗词,涌跃的回答提问,完成学习任务,进步就会是无法估计的。

  今天的课堂上,他们已找回了自信,鼓起了学习的风帆,不再为成绩的好坏而失望悲伤,他们能笑着说不知道,也能笑着说我下次努力。

  作为老师,并不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实现心中美好的梦想。

  关键是能让那些失去信心的人能找回自信,相信自己,战胜自悲,克服困难,全身力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即使进步是那样的微不足道,让人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但他们发自内心真心愉快的笑声,积极上进幸福乐观的精神,面对困难,笑对生活的人生态度,不也是落差中完美的笑声吗?

  小学数学感悟【2】

  说到数学,大家都会觉得只是“解题”和“计算”,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其实并非如此。

  在多年来的教学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

  我认为,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兴趣,让小学生乐学、会学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对此,我有如下做法:

  一、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1、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捕捉适宜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进而可以提炼出其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教《厘米的认识》一课,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索材料:牙签、火柴、硬纸条等,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长边。

  有的学生量出5根半火柴长,有的量出的是3根牙签长,有的量出2个硬纸条的长。

  于是,我会引导学生,“为什么同样的数学书,量得的结果所表示的数却不同呢?”这样让学生自己参与所发现的问题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根据刚刚测量的经验,发现这些材料的长短是不一样的,看来得有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学生马上想到尺子,这是在生活中看到和用到的,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都可以和教材内容“链接”而进入课堂。

  由于有了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导入,学生对于下面新知的学习就更加有目的性,兴趣自然产生。

  2、教材知识参与到生活实践中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

  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空间中感知。

  如: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我就让学生到小操场,量小操场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让学生量乒乓球台算面积、量国旗算面积。

  又如我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我就先让学生到操场量教师先画好的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算出它的面积。

  然后告诉学生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

  再让学生讨论1公顷应该等于多少平方米?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学生用测绳量出100米的边长来,让大家体会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

  算一下我们学校大约占地多少公顷。

  在同学生激烈的争论声中结束了这堂课。

  这样的教学安排,把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又从生活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

  二、让学生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实践中学习数学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

  儿童心理学表明:动手实践、操作参与,符合儿童好动的年龄特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本文来源:http://www.haohaowg.com/xinqingriji/318104/

推荐内容